第三辑 言行一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29&run=13

曾子认为,有了好的修养方法和标准,还必须言行一致。
在“言”与“行”的次序及孰多孰少方面,曾子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且
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曾子制言》上)又说:“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
言欲后人。”(《曾子立事》)即说话要少,做起来要扎实;行动要比别人早,说话要
比别人晚。同时,曾子还主张爱惜时间多学习,学了行动要及时,困难的事不回避,
不为贪图名声而干些容易的事,(“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
《曾子立事》)。
在“言”与“信”的关系上,曾子认为应该说话算数,“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
(《曾子立事》)。“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
也”(《曾子立事》)。在这里,曾子指出:做不到而夸夸其谈,是不诚实行为;不是
自己做的好事而硬拉到自己身上,是欺骗;听了人家的话而向别人叙述时又添枝加叶,
是虚假。
曾子强调“言必有主,行必有法”(《曾子立事》),说话要有中心,行动要有标
准。“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
(《曾子疾病》)这是不求言行于虚远之地,而以自身为言行所从出的意思。“主”是
主体,“本”是根本。曾子说:“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
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
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
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曾子立孝》)也就是要求自
己“言有主,行有本”。
曾子认为,做事的起点要高,要以贤能的人为榜样。做好事不要有急于求名之心,
要持之以恒,才会有名声;做好事没有徇私欲速之心,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就。自己
说的话正确,后人会去宣扬;自己行仁义之事,后人会去坚持。 (见《曾子立事》:
“行无求数, 有名; 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
“数”,急促。)
一个人做的好事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曾子的态度是:“君子不拒绝做小事,也
不怕自己做的事别人不知道。当然,在暗处做的好事也不向别人保守秘密。别人知道
了,自己当然喜欢;别人不知道也不要紧,只要我自己明白就行。”(“君子不绝小,
不殄微也(“殄”,亦是“绝”的意思,拒绝。)。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
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曾子立事》)
曾子有一段话论述了行为过程的四个阶段,是很有价值的:“君子虑胜气,思而
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曾子认为,人的整个行为过程是由思、言、行、复四个阶段构成的,这便是“外内合”。
在这四个阶段中,“行”是“外内合”的交汇之点。没有行动,“内”的东西就不能
外现;没有行动,那么“外”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行”之后还有一个“复”,
就是反复、重复,这才是完整过程的终点。因为“言行一致”并不是目的,只有合乎
仁义道德才是目的。这就是说,言行一致是一种表现形式,做好事固然要言行一致,
而做坏事的人也可以言行一致。只有经过了反复,重复地去做好事,这样的言行一致
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君子认为的真正的言行一致(关于曾子行动过程四个阶段的叙述,
吸收了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一书第二部分第四章中的观点。) 。这样,“人信
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
(《曾子立事》)曾子关于“行而后复”的思想,是对孔子“言之必可行也”这一言行
一致思想的发展。
曾子言行一致的实践,在其孝行、诚信和守义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关于孝行,《生平篇》已有叙述,此处从略。曾子恪守诺言,诚信不欺,在历史
上很有影响。《韩非子·外储说上》所记曾子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曾子的妻子要到
市上去买东西,儿子跟着要去。不让去儿子就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吧,
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从市上回来,曾子要逮猪杀,他妻子阻止,说:
“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开个玩笑哄哄他。”曾子说:“和小孩不能开玩笑。小孩子没有
知识,靠着跟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孩子,这是教孩子欺骗。母亲
欺骗了儿子,儿子不相信他的母亲,不能这样教育。”于是把猪杀掉煮了肉给孩子吃。
《韩诗外传》载子路评价曾子守义的话 (子路死于孔子之前,其时曾子尚随孔子
学习,故子路的话系后人据《庄子》之言而假托。) :“曾子褐衣絮,未尝完也;
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这段话源于《庄子》:
曾子住在卫国的时候,穿的布袍外层都破了,脸上浮胖,手脚都起了老茧,有时三天
吃不上一顿饭,十年没制过新衣服,要正正帽子帽带就断了,要提一下衣襟就露出胳
膊,要穿鞋则露出脚后跟,生活十分艰苦。但曾子一边走一边唱着《商颂》,声音充
满于天地之间,像金石之音那样响亮。天子不能让他称臣,诸侯不能和他交友,养志
的人已忘记了形体。《太平御览·百谷部》记载,鲁国国君送一些粮食给曾子,曾子
拒受。送粮食的使者说:“这不是您向别人要的,是别人主动送给您的,为什么不要
呢? ”曾子说:“给人东西的人会在受恩惠者面前傲慢,接受人东西的人会对送财物
的感到畏惧,即使人家不在我面前傲慢,我能不害怕吗? 与其富而害怕人,不如贫而
昂首挺胸。”正因曾子言行如此,被晋朝皇甫谧写入《高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