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忠与孝结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6&rec=25&run=13

曾子认为,孝道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无所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包,那就
不能仅仅适用于父母与儿女之间,还应该扩展到社会。因而把弘扬孝道与转变社会风
气进而寻求治世结合起来,主张以孝治民,以孝为政。
曾子说:“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有五条原则:尊重有德的人,尊重地位尊贵的人,
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长的人,慈爱年幼的人。这五条,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原则。
为什么尊重有德的人? 因为他们接近于圣贤之道的要求;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因为他
们接近国君;尊重老年人,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双亲;尊敬年长的人,因为他们近似
自己的兄长;慈爱年幼的人,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儿女。因此,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就
接近于天子了,达到悌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霸者了。之所以说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就接
近于天子,是因为即使天子也有父母;之所以说达到悌的标准就接近于霸者,是因为
即使诸侯也定然有兄长。对上述先王的教导沿袭而不改,就可以用来领导天下国家。”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
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 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
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以上数句,《吕氏春秋·孝行》
引。此下数句与上文浑然一体,故亦视为曾子之语。)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
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
所以领天下国家也。”《礼记·祭义》)从而将行孝和治理国家视为一体。曾子认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为人死之后容易被忽视,年代隔远了容易被忘记。如
果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丧尽其礼而祭尽其诚,并且把这种诚心推而广之,人民的
道德风尚就会归向淳厚朴实。
在儒家思想中,孝悌与治理国家、移风易俗是一致的。孔子弟子有若说:“其为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曾子认为“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曾子立孝》),孝养父母与忠于事君,两者
是一致的。因为曾子的“孝本”思想,要体现的是父母的价值,为了父母的荣耀,可
以做官,可以作战,而且都要干好,否则便是不孝:“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
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礼记·祭义》) 曾子决不是消极避世的人。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同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等语,无不透露着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其谨慎小心和尚勇之气,并不矛盾。
曾子把家庭看成一个小社会:“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
使弟犹使承嗣也。”“赐予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
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主也。”(《曾子立事》)在这
里,父亲俨然是国君,其他则是臣妾。处理好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当孝
子,也能当忠臣,曾子的本意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