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5&rec=18&run=13

在现存的李清照诗作中,关注国事和时政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五绝《乌江》以
简洁犀利而著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亦题作“夏日绝句”。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挥师南侵,连陷徐州、
泗州等地,高宗自扬州渡江南逃。赵明诚罢知江宁府,移任湖州。这时李清照随丈夫
乘舟沿江去芜湖,途经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县,《乌江》诗当作于此时。宋室南
渡后,主降主战两派斗争激烈,由于赵构无心抗战,投降派在朝中操纵大权,中原恢
复无望,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李清照主张活得出众、死得壮烈,盛赞失败英雄项羽宁
死不屈的气节。 这是对英雄气度的张扬, 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有力讽刺。绝句
《咏史》,也针对时势借古讽今: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宋室南渡后,金人先后立张邦昌为楚帝,刘豫为齐帝,企图操纵傀儡政权与南宋对抗。
李清照期望南宋朝廷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社稷,统一南北,重振汉族政权。
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王莽新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
颂扬做过中散大夫敢于鄙薄商汤、周武的嵇康,呼唤忠耿之士刚肠疾恶、不畏强暴。
这体现了诗人关怀国运、重视气节的襟怀。朱熹评此诗云:“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足知易安评议时事识度超群。
咏史的古体长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内容颇为恢廓。“安史之乱”
作为唐代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诗人曾有题咏。元结于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叛乱后,写
了一篇《大唐中兴颂》,后由颜真卿书写,刻于湖南祁阳浯溪石崖,人称“磨崖碑”。
张耒写了一首《题中兴颂碑后》七言古诗,李清照此诗即为和张耒而作。张耒与李格
非有交往,易安和诗当作于早期。其一云: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全诗以“安史之乱”为中心,抒写个人的感慨和识见。前四联形象地综述唐玄宗当政
半个世纪中间,由享乐荒政到爆发事变的历史过程。玄宗在位45年,由游幸华清宫,
到西逃咸阳,岁月如电光掠过。皇宫中整日畜鹰斗鸡,宴饮享乐,安史乱起,胡兵突
至,两京沦陷,宫女被掳。“踏尽”云云,一笔写尽繁华梦的突然破灭。后五联,发
表作者对事变的看法。为何出兵平乱,唐军每战辄败,因为战马都为杨贵妃运送荔枝
而累死了。“何为出战辄披靡”两句,巧妙的指责唐玄宗一味荒淫享乐废弛国防,导
致了唐朝的衰乱。以下说:浩大的功德何必用文字称颂,刻碑纪功乃浅薄之举。郭子
仪、李光弼协力平乱,使唐室转危为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史册具在,可供借鉴。
最后作者借用唐代名相张说、姚崇互相猜忌、用尽心机的传说故事,感叹政界机变多
端、人心难料,哲思深湛,耐人寻味。和诗其二云: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此首由慨叹天宝之乱兴废惊人,中兴颂碑埋没荒草逆入,而着重分析安史乱后奸雄误
国的史事。当年贵妃受宠,三姊被封,酣歌醉舞,春风得意。随后安史逆党覆灭,平
乱猛士逝去,开元盛世,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奸人肆险逞凶,明皇禁锢南内,儿
子对老父的孝德丝毫不存,唯赖家奴从旁略加回护。最后谓臣子们谁敢谈论李辅国弄
权、张皇后得意之事,人们只有把高力士失势后的逸闻轶事作为闲谈的话柄,岂不可
叹可悲!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这富有深沉历史内涵的千古警句,
可说是对古往今来的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历史悲剧的深刻总结和严峻警示。
李清照的咏史诗,多借吟咏史事,讥评时政,体现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有高层次文化修养的古代女性,她的诗歌不局限于
闺阁风情、个人怀思,而是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历史内容,强烈的现实精神。前人
已指出:“浯溪中兴颂碑,自唐至今,题咏实繁”(周 《清波杂志》卷八)。然而,
李清照的和作,既不附和元结的一味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张耒的即景抚今吊古、
慨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事变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
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见出诗人有超越前人的识度。没有深刻的历
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两首和诗与词作的羌无故实,迥乎不同,作者采摭了唐末以来
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笔致博洽,显现出诗
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这对于一位古代的女性作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她孤身承担着多种劫难的
重压,仍处处关念着北方故土、中原人民,怀有恢复故国的强烈愿望。《上枢密韩公
诗》就表达了这种情怀。此诗始见于《云麓漫钞》,题为《上枢密韩公诗》。诗前有
序云:
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
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
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宋高宗绍兴三年癸丑(1133年),朝廷派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
朝,前去探视被囚禁于北方的徽、钦二帝。李清照的祖父和父亲,曾受到韩肖胄之曾
祖韩琦的引荐,今虽家道中落,一己贫病,但神智清醒,得知派两公出使之事,不能
沉默, 因而作古、律诗各一首送行,并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愿望。古体诗是近500字的
长篇,前半为五言,主要写使金的缘起、受命的经过和陛辞时君臣应答之辞,着重称
扬使者品节才华和为国忘家、不辱使命的决心勇气。后半为七言,先设想送行的悲壮
场面,次建议韩、胡二公对付敌人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以备不虞。最后倾吐作为一
个患难时代普通百姓的真诚心声和愿望: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
这就是说:故乡的讯息比珠宝美玉要珍贵得多。旧时宫殿、京师城郭不知荒凉成什么
样子,沦陷区遗民如何为生? 我这个寡妇,世代生活于齐鲁之邦,当年临淄的繁盛,
记忆犹新,而今漂泊江南,与难民为伍。唯愿能将无尽的血泪,洒向故乡领土。由衷
的感怆、声泪俱下的诗句,倾诉了诗人对故土的殷殷思念,对中原人民的无限关切,
对光复故物的强烈愿望。七律诗一首,思想内蕴与古诗相同,而语言精整凝练,意味
深长: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前两联用“想”字带起,写意中场景,意谓朝臣到达东京汴梁、南京商丘,当会受到
人民欢迎。故宫桃李当会存留无恙,楼观雀鸟定然惊讶异常。第三联由“说”字导入,
借使臣之口,告慰故国人民:君王怜念沦陷区百姓,上天不会使他们继续蒙受蹂躏之
苦。末联以议论收结,谓圣朝光复旧物的承诺明白犹如皎日,怎会以结盟妥协来助长
南北分裂。宋室南渡后,执行了一系列的怯敌求降政策,这是有目共睹的。李清照的
诗句,是对宋金和议的曲意规讽,它表达了当时广大臣民要求南北统一的共同心愿,
字字浸染着诗人关注现实、祈盼光复的爱国激情。前人典籍笔记中,还著录了李清照
诗歌的断句,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
悲易水寒”云云,尽管不能得窥全豹,但这些只言片语,依然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芒。
李清照诗,也存留几篇抒怀写景之作。《感怀》较为重要。诗前有序云:“宣和
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
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据此可知本篇为徽宗
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李清照初到莱州所作。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朝内党派
倾轧,赵挺之被罢官,旋即病逝。赵明诚受到牵连,携妻室李清照回青州乡居十余年,
以诗书自娱。直到宣和年赵明诚起知莱州,李清照才随夫赴任,改变了闲居林泉的生
活方式。《感怀》诗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前两联写新到莱州官舍,寒伧简陋,书史无多。以袁术公路自拟,颇有穷途末路之慨。
丈夫整日宴饮应酬,为金钱劳神,官场俗务,令人生厌。后两联写她于俗中求雅,闹
中求静,姑得暂时安宁,聊可精神解脱。此诗抒发了作者对官场俗缘的厌憎,对文翰
书史等文化活动的钟情,反映了她寂寞无聊不适应官衙独处的一种心态。诚如《古今
女史》诗集所评:“说尽俗缘缠,眼高一世。”另有一首《晓梦》诗,写她梦中升入
天宇,遇到仙人,共赏玉莲鲜藕,一起食枣品茗,坐客潇洒,妙语联翩,悠然自得,
其乐无涯。这首记梦诗,逍遥自在,迷离恍惚,体现了诗人对尘俗世风的厌倦和对精
神解脱、生命自由的幻想和祈盼。李清照有几首写景咏怀的七绝,以语言爽畅,思致
深婉见长。如: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钓台》
两诗为李清照晚年避乱金华所作。八咏楼在今浙江金华婺江北岸,江流贯通南国,放
眼可见两浙众多州郡,为登临胜地,前人多有题咏。易安诗句视野开阔,气象宏敞,
勾勒出金华重镇的形胜,笔力非凡。“江山留与后人愁”,一笔囊括了离乱时代、流
浪之人所触发的家国之思时代之愁,个中无限怀思,让人品味不尽。钓台,在浙江桐
庐,相传为汉严子陵垂钓之处。子陵为刘秀之友,他不慕荣利,高风亮节,为历代文
化精英钦仰。易安诗句,不着眼于钓台风光,而从世人争名逐利,愧对钓台高风着笔,
构思新颖,意蕴深沉,对一味醉心金钱利禄的庸俗之辈痛下针砭,可谓醒世警迷之言。
再有两首感怀的七绝,以清淡之笔,写日常生活中寂落的情思,也清隽可读: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偶成》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残》
两诗都是晚年流落江南时期孤身独处触景感怀之作。李清照前期有一段十分甜蜜的婚
恋生活,夫妇时常花前月下,相从赋诗,那种幸福美好的情景,刻骨铭心,念念难忘。
如今花月依旧,物是人非,触景伤怀,情何以堪。《偶成》用记忆中往日的美好生活
剪影,反衬当下孤寂凄凉的现境,语似平淡而情极酸楚。《春残》写残春思乡之苦。
梁上燕语呢喃,帘间蔷薇飘香,熟悉的春光,触动起沉重的乡思,无穷的幽恨,以乐
景反衬哀思,渲染出异乡客、衰病身的苦涩情。
李清照诗虽存留不多, 但除了有5首节序帖子诗,是献给宫廷的应酬之作,没有
多大意义外,其余诗作都具有深湛的思想意蕴、沉厚的时代内容和浓挚的艺术气韵。
其诗作的成就和地位,虽逊于其词,但仍然受到文林的重视和称赏。她在同诗友分韵
吟诗时,曾有“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
之句。说明她的诗作,早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揄扬,这并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