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伤乱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5&rec=16&run=13

金军入侵,宋室败退,兵荒马乱,干戈扰攘,使中原人民蒙受深重灾难,也将李
清照推进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剧深渊。痛苦的遭遇,使李清照词风一变,后期
写了一些催人泪下的伤乱词。《临江仙》是初至江南所作: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高宗建炎初,赵明诚起知江宁府。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陷青州,李清照流亡江宁
(今南京)。此词当为这年初春所作。上片写景,由院内到院外,兼点时地,陈明初春
流寓建康。下片抒情,感叹世事变幻,身世飘零,末以无心观灯、赏雪收结,在阴沉
的心绪中,含蕴着对国家命运、时局前景的无限系念和担忧。
中原板荡,华屋山丘,辗转异乡,居无宁日。流亡生涯增重了李清照的故国之思、
乡土之情。她寒夜梦醒,怅然地感叹:“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她面对漫漫清寂的长昼,更难控抑那绵绵不尽的乡思。在《鹧
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中写道: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她想起王粲(仲宣)登楼怀乡,更加重凄凉心绪,不如把酒赏菊,暂时排解一下忧国之
情。然而祸不单行,灾难接踵。国运既日益艰危,丈夫又突然病逝,她孤苦伶仃,沦
落天涯。凄苦的柔肠,承担着难以忍受的痛楚。《添字丑奴儿》倾泄了她心灵的严重
创痛: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伤心枕上三更
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由咏芭蕉,写到三更秋雨,淅淅沥沥,仿佛伤心的眼泪,点点滴痛不眠人破碎的柔
肠。词人彻夜不眠,忧国念家,其伤心愁苦的份量是难以想象的。其后李清照避地金
华,写了一首《武陵春》,感愤时事,含纳广深。词曰: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发端以景喻事,导入抒情。言风波暂息,美好似花的一切幻化云烟,人到晚景已无心
打扮。“物是人非”两句,回首往事,悲不胜收,唯有泪水坌涌。换头作一跌宕,欲
泛舟游溪,可叹愁重难载。“愁”是无形的,作者却写出了它难以运载的份量。因为
国难、家破、人亡、物毁……多重不幸集于一身,精神重压何以乘载!晚年的伤乱词,
往往把忧念国运、感伤时序、悼念亡人、怀思往事,种种复杂感情交织一起,所以写
来特别酸楚。《永遇乐》和《声声慢》最足代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
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张端义《贵耳集》谓易安居士“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这首元宵感怀词,借流
落江南、孤身度元宵佳节的切身感受,寄托亡国之思,今昔之感。发端由元宵景象着
笔,烘染一派临安元宵的融和气氛。中间插入“人在何处”、“岂无风雨”的闪念,
体现出饱经沧桑者特有的忧患心态。“香车宝马”,仍状述人物之盛,谢却朋侣招请,
则气氛陡转, 沉入孤寂之境。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6句,极写汴京元
宵的繁华热闹和姐妹们花枝招展游赏观灯的兴致。“如今”以下折转到当今,姿容与
心境迥异往年。末以藏身帘底听人欢笑收结,吞声饮泣,何胜酸楚! 全词今昔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凉。《声声慢》精细刻画了词人晚年孑身独处的愁
苦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笔用七对叠字,形容空虚、清冷、惨痛、悲楚情,层层深化,步步推进,浓重伤
感,笼罩全篇。以下写季候寒暖无定,过雁触动乡思,花萎谁人怜惜,独守寒窗时光
难熬。更加昏夜来临,秋雨淅沥,种种场景物象,迭进交加地折磨一己孤独柔弱、痛
苦的灵魂。全篇字字写愁,层层诉愁,却不露一“愁”字,收尾时以“愁”字归结,
而又言“愁”不足以涵盖,推进一层,更见无边愁情,实难估量。全篇笔锋精细,形
容切骨入髓,巧用叠字,以舌齿音交替,传达幽咽情,满纸呜咽,撼人心弦。古人
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冷庐杂识》卷五),并非过誉。
漱玉伤乱词的感情内涵是多重的、沉厚的,交织着忧国之思、时代之愁、身世之
感和对往日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怀,贴近生活,真纯自然,既是个性化的,又是属于
那个时代的。它是国破家亡、干戈频仍、哀鸿遍野的离乱社会的反映,它吟唱出当年
人们共同的家国忧思和时代劫难,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