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城池 墩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88&run=13

  水城 位于山东蓬莱市市区西北丹崖山东侧。宋庆历二年(1042年)为防契丹从
海上入侵,于此建停泊战船的刀鱼寨。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基础上修筑水
城:疏浚海口,夯筑土城(周匝约三里;城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改画河绕土
城外南、东入海,形成护城河;扩浚港地,形成小海。嘉靖间因备倭立帅府(备倭
都司府)于此,故又称“备倭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于土城外层砌筑砖石,
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各一,始成今日规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水城负山控海,形势险峻,是明代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最早的古代军港。其
水门、防波堤、平浪台、码头、灯楼等海港建筑和城堞墙、敌台、水闸、护城河等
防御性建筑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海上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当时驻扎水军、停泊船舰、
水上操演、出哨巡洋的军事基地。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戚继
光任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三营二十四卫,备倭海上”(《戚少保年谱耆编》
卷一。)时即驻此。
  龙山所城 在浙江慈溪市雁门乡龙山所村,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城
呈平面四方形,周长约600米,城墙高2-4米,永乐十六年(1418年)增建。今残垣大
部犹存,单面墙长150米,高1-3米。1986年8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1
公里王家村有祀奉戚继光的下梅林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九月间明军在
此大败倭寇,获龙山所之捷,戚继光于此战役中崭露军事才华。
  观海卫烽火台 在浙江慈溪市观城镇北浪港山巅。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观
海卫同时建成。当时,东起雁门,西抵周巷,有烽火台数十处,观海卫为总台,遇
警时日烟夜火,以相联络。台平面呈长方形,立面为梯形,周边以石垒叠,内以山
土夯实。台基长14米,宽10米,高4米;顶部凹槽长3米,宽2米。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倭犯龙山卫所,即由观海卫烽火台发出警报,致使戚继光率军来援的。
1986年8月观海卫烽火台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城 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口北岬,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任
宁绍台参将时曾驻此。城呈长方形,周长约600米,高7.4米,设有城堞167个,东
北、西南各开一门。现存西南城门和一段长50.2米的城墙。城门上额勒“威远城”
三字。内门联曰“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为明时所镌。城内现存俞
大猷生祠碑、威远城碑群等一批文物;旧有供祀卢镗、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将领
的“报功祠”,今已不存。威远城1981年被列为镇海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
-1985年重修加固;1989年12月12日作为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之一被列入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其左近有炮台多处和金鸡山 望台,戚家山营垒等遗址。
  海门卫城 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康熙版《临
海县志》载:“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长一千一百一十丈,垛口
八百三十个。”城呈长方形,城门有5:东门“晏清”,南门“德风”,西门“宁
远”,小北门“靖波”,大北门“临江”。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首任台金严参将
戚继光驻兵于此,统领前所、新河、桃诸、健跳四所。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重修。
清末以后渐次拆除,仅存东门及小北门外月城一段。
  晏清门(东门)位于椒江城区东门岭上,现存段长28米,底宽11.6米,上宽10.2
米。城门洞呈拱形,内墙两侧底部以条石和小石板砌叠,上部以青砖砌筑,深11.5
米,阔3.5米,高3.25米。此门因城上建有五圣庙(宋代建筑)而得以保全,现列为
台州市地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渚城 位于浙江临海市迤东60公里处桃渚镇,地处三门湾与台州湾之间,东
南距大海5公里,南距椒江区(明海门卫)25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土城,
正统八年(1443年)改筑石城,城高约4.5米,周匝1400米,有东、南、西3座城门,
城上建敌台11座,均保存完整。城内街巷基本保持明代格局,卫署、鼓楼等遗址尚
存。桃渚城东北城垣蜿蜒于后所山上,南对石柱山,北倚将台山,东傍狮子山,西
邻伏虎山,玉带泉环护于城廓外围,形势雄伟、险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千余名倭寇围攻桃渚城7昼夜,城内军民在千户
翟铨率领下浴血奋战,日夜坚守,同时飞骑向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告急求援。戚继光
自宁波挥师冒雨长驱驰援,设计潜兵入城,内外夹击,大败倭寇于桃渚城下,城池
和城内数万军民得以保全。事后,戚继光亲自率领军民整修城墙,并新建东、西两
座敌台。
  城内后所山上有“眺远”、“望海”石刻,其侧立有《新建敌台碑记》碑及碑
亭。西门内有一假山,传为当年葬戚家军阵亡将士处。城内外有大、小校场和大、
小将台,传为当年戚家军练兵、点将处。东门内北侧建有桃渚抗倭陈列馆。城东沿
海现存烟墩7座。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桃渚城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健跳所城 在浙江三门县健跳镇。据《台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信国公汤和奏请在健跳设千户,尚膺筑城,形似马蹄,城高二丈三尺,
围三里二十七步。门有二,西曰登明门,北曰崇武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
戚继光为抗击倭寇,修筑健跳所城。新中国成立后,南山脚至北门山脚城墙均毁,
其余保存完好。
  金乡卫城 在浙江苍南县金乡镇,北有乌屿、灵峰二山,西北临鳌江,东北和
东南临海。卫城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
光率军自温州经海道抵金乡卫城,再沿旱路由蒲门入闽剿寇。当年十一月,戚继光
在闽平倭后奉调班师,亦扎营金乡卫城及其西郊。金乡卫城池街巷按六爻八卦布局。
清代出土的《筑城碣谶》有“九里包罗乾与坤”句。城周九里三十步。城垣厚2丈,
高1.9丈,以毛石垒成,内夯泥土,上有城堞1650个,窝铺间置43座。城门有4,东
为“迎旭”,西为“来爽”,南为“靖海”,北为“望京”,皆拱形砖砌,有城门
楼。又设水门2座,即南水门、西水门。
  铜山城 在福建东山岛东北角,为明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临海砌
石,环山建城。东、南、北三面临海,西凭九仙山,形势险峻。城周长1713米,高
6.3米,厚3米,上有垛口864个、窝铺16间。设东、南、西、北四门,名曰“晨曦”
、“答阳”、“思美”、“拱极”,其中东、西、南门建有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戚继光率戚家军至此,设营屯兵,操演水师,指挥作战。今东、南、北三
面城垣及城门尚存。
  崇武城 在福建惠安县城东25公里处,北接湄洲,南滨日湖,东北邻海,西峙
祥芝。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立城池,置千户所,隶永宁卫。城垣周匝2432米,
基厚4.33米,高连女墙6.99米,有窝铺26座。城四方各辟一门,建楼其上。东、西、
北三门有月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亲临崇武,于城内制高点莲花山置中军台,
设墩台、烽堠。今城垣已修复,城楼重建。
  蓟州古镇 迁西县三屯营为蓟州镇府遗址,戚继光曾在此镇守16载。
  蓟州是明代北方军事重镇,东控山海关,西卫京师,为当时“长城九镇”之首。
镇治所初设桃林口(今卢龙县),后迁狮子峪(今迁西旧营),天顺二年(1458年)移建
于三屯营。三屯营因当时有三百军户屯住而得名。万历三年(1575年),戚继光重修
三屯营城,重修后的砖城高3丈,顶宽1.5丈,城基宽4丈,周围7里。城有三门:南
曰景忠门,东曰宾日门,西曰巩京门。各门并筑有重门,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
另有东西便门和四个水关。城门上有谯楼,北城台上有紫极宫,祀玄武大帝,北城
台下建有武器库。城上有角楼5座,东西重门上有楼台,城上有敌台9座;周围环以
牛马墙。城中央有钟楼和鼓楼,雄伟壮观。城东有草料场,纵横50丈;北有聚星堂,
为东路将领居住之所;城西有演武厅和阅武场,长200丈,宽10丈,并有西路将领
居住之所。城内共建有营房800余间。
  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东门外凿有震湖。震湖,即城东之湖(《易经》中震为
东方),又取“镇胡”之谐音。震湖既能保护城池,又能供将士沐浴之用。湖中建
有宛在亭(源于《诗经》中“宛在水中央”句)。
  镇府位于三屯营城中心,为城中之城,于万历二年至五年(1574-1577年)由戚
继光重修。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据戚继光所撰《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碑载:新
镇府前门外达通衢,两侧各有次门,门前有高大影壁。府前东西两侧各有桓表,其
间为广场,场中可容千马。次门内,有军候厢房和钲鼓亭台。入仪门,有甬道直通
大堂。堂列五楹,衡高台广。大堂后有层楼,楼后为牙舍。大堂之左为一般官吏居
住之所。牙舍之右为图书府,其前斋有亭池,斋右为习射之区。整个镇府雄伟壮观,
装饰华丽,为典型的明代府衙建筑。
  三屯营城内,官府民房,布局合理;大街小巷,纵横交织。72条胡同把城内分
割成数百方块,整齐美观。登高俯视,真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之感。
  三屯营古建筑于清末尚较完整,20世纪40年代初,镇府内外建筑大部被毁。
1948年国民党部队飞机轰炸三屯营,镇府内外建筑全部被毁。1957年,河北省文化
局在镇府遗址发现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碑等石刻,曾拨款在原地保护。
1958年,三屯营公社利用镇府遗址场地建起社办农机站(后改为迁西县五金工具厂)。
1981年,河北省再次拨款,在镇府遗址修建了碑亭,把三屯营幸存下来的五件石碑
保护起来。1982年,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碑等石刻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长城 明隆庆二年至万历十年(1568-1582年),戚继光总理蓟、辽、昌、保练
兵事,兼蓟镇总兵官,提出并主持修筑空心敌台和修缮边墙。数年间,蓟州、昌平
一线长城雄台峙列,“十四路楼堞相望,二千里声势相援”(《明穆宗实录》卷六
十,隆庆五年八月。),结合长城防御体制的改革,全线形成一个有机防御整体,
“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使鞑靼不敢轻犯,“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
,甚至后继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明史·戚继光传》。)。
  空心敌台散布于今天津、河北境内长城沿线。隆庆二年(1568年)由戚继光提出
修筑,并于翌年春兴工。《练兵实纪》对空心敌台形制、布局有详尽的描述:“高
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者。凡冲处,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
两台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
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
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至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东起山海关,
西至镇边,蓟镇、昌平镇长城沿线共筑空心敌台1017座。此后虽有增筑,但数量较
少,万历三年(1575年)为“一千二百有余”(戚继光:《重建三屯营镇府记》。)座。
今存的空心敌台,蓟县境内即有49座。1984-1987年修复该段长城时出土的石碑、
石匾中,与戚继光有关的石碑有3块,石匾1块。
  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南海口,为万里长城东起点。清天植《重修澄海楼记》载:
“长城之杪又砌石为垒,截入海中,高可三丈许,长且数倍,曰‘老龙头’。此则
故明将军戚继光所筑。”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现仅存部分遗迹。
  河北滦平县巴克什营茌楼沟一带金山岭长城,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山与古北口
卧虎岭间的大小金山上。据出土的石碑记载,此段城墙为明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
光主持修筑,长25公里,建有敌台、烽堠158座。金山岭长城最高处有敌台楼,从
楼上可遥望北京灯火,故名“望京楼”。远望众峰挺秀,林莽森森;长城沿山势蜿
蜒,高低隐现,气势磅礴,被誉为“第二个八达岭”。
  天津蓟北长城,东南从河北遵化县马兰关进入蓟县赤霞岭,向西经古强峪、船
仓峪,折向西北,经青山岭、车道岭、复向西穿越 河,过黄崖关、前干涧,由大
松顶出蓟县界,再折向西北与北京平谷县将军关长城相连接,东西绵延41公里。戚
继光在镇守蓟门期间所进行的修墙筑台活动包括对蓟北长城城垣及敌台的大规模整
修,使当时明廷在今天津蓟县域内的卫所及城池等军事设施构成一个区域性的防御
体系,成为整个蓟镇乃至明廷北边九镇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蓟北长城现
存边墙30.5公里,计有门垛1个、敌台49座、烽堠14座,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