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83&run=13

  (一)民间文学
  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闽沿海抗倭的事迹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其
中,散文类民间文学大致有抗倭故事、治军故事、机智故事、习俗传说、地名传说、
亲属部属传说和神话传说等7类。抗倭故事主要有《三门岭头三冲炮》、《狼筅破
倭刀》、《奋战海门卫》、《三箭射三酋》、《六根金条》、《借潮》等;治军故
事主要有《戚继光斩子》、《重责娘舅》、《丽水招兵》、《以金试兵》等;机智
故事主要有《妙对显奇才》、《挥泪斩赵武》、《蛇点显威风》等;习俗传说主要
有《中秋拖石的来历》、《继光饼的传说》、《正月十四食糟羹的来历》、《“酱
烤猪头”的传说》、《中秋食芋艿的来历》、《虎啸潭龙舟竞渡的来历》等;地名
传说主要有《麒麟井》、《大天井》、《筑头街的传说》、《假山头的传说》、《
飞凤山》、《敲梆岩》、《展旗峰》、《少保胡公庙》等;亲属部属传说主要有《
王氏桥》、《宝聚和尚》、《巧遗空城计》、《戚夫人夜袭倭寇》、《戚夫人巧施
空城计》等;神话传说主要有《三支神箭》、《箭射箬鳎精》、《降服桃渚龙》等。
其中以地名、习俗传说和抗倭故事居多。韵文类民间文学大致可分为古谣、儿歌、
生活歌等3类,以儿歌居多。这些故事、传说和歌谣言辞恳切,世代相传,充分反
映了浙江、福建沿海人民对戚继光的敬仰之情。
  (二)民间戏剧
  浙江、福建沿海当年戚继光曾战斗过的地区,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戚继光的俚
俗戏剧,其历史可溯至嘉靖后期。这些民间戏剧多以民间传说为原型,制造戏剧冲
突,塑造人物形象,热情讴歌戚继光当年抗倭保民的历史功绩。以浙江省台州市、
温州市和福建省宁德市、莆田市现今所属的县、市、区及河北省迁西县民间最为流
行,涉及的剧种有越剧、高甲戏、闽剧、京剧、话剧、乱弹、木偶剧等,抗日战争
时期民间和官方演出团体多有演出,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许多县级
剧团也曾组织演出。“文化大革命”后,戚继光题材的戏剧是浙、闽沿海最早解禁
的舞台古装剧之一。主要剧目有越剧《戚军令》、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
继光平倭记》等。
  话剧《戚继光平倭记》浙江省温岭县民间很早就有关于戚继光俚俗戏剧流传,
如乱弹《戚公平倭记》。抗日战争时期,新河“仁余剧艺社”根据民间乱弹剧目改
编话剧《戚继光平倭记》,在城乡大张旗鼓地巡回演出,以激励抗日斗志。新中国
建立后民间仍有零星演出。
  越剧《戚军令》浙江临海市民间旧有俚剧《靖海记》,频有演出。1978年临海
市文艺工作者改编为越剧,易名《戚军令》,参加当年浙江省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
出,获剧本奖和表演奖。
  闽剧《戚继光斩子》福建省福清民间戏剧剧目中有闽剧《戚继光斩子》,乡间
业余剧团多在年节和喜庆节日时组织演出。1981年12月,福清县举行全县业余剧团
调演,某公社业余剧团演出的闽剧《戚继光斩子》获二等奖。
  河北梆子《戚继光》河北省迁西县民间旧有反映戚继光戍边事迹的戏剧,1981
年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根据民间原型,整理后赶排了历史剧《戚继光》,年终参加
了唐山地区戏剧汇演。
  (三)民间舞蹈
  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县、平阳县、苍南县
及福建省平潭县等地民间,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传皆
源自戚继光当年所创之鸳鸯阵,突出表现盾牌(俗称“藤牌”)在阵中的作用。比较
而言,温州地域的藤牌舞注重武术对打,而平潭岛的藤牌舞则注重阵式演练。这与
两地的历史文化环境有关:温州有“拳窠”之称,民间尚武,且有戚继光拳流行,
自明中叶以后少有藤牌舞演变的机遇,因此该舞基本上保持了较原始的状态;明中
叶以后平潭岛多次驻扎藤牌军,这些藤牌军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因此藤牌舞在民间影响大,操演普遍,历史上一直是民间自卫性组织操练的武操。
藤牌舞演变至今,已具有纪念、练武、健身、娱乐等多种功效。
  温州藤牌舞,又名藤牌操,表演者达40-50人,一队执藤牌、朴刀,一队持刀
枪棍棒,在街口或晒谷场上排成战阵,作各种对打表演,有“绕星枪”、“虎头枪”
、“梅花枪”、“猫八滚”等舞蹈动作。乐队使用打击乐器和长号伴奏。表演场面
紧张、热烈、雄壮。此舞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市及所辖之瑞安、苍南、平阳等县(市)
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温州市群艺馆整理的《藤牌舞》曾参加全国性的民间舞蹈会
演。
  平潭藤牌舞,又称藤牌操、藤牌阵,是福建省平潭县民间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家军追歼倭寇至海潭岛(今平潭岛),藤牌操随之传入平潭。
明末清初,郑成功所部驻防平潭,其藤牌军演练藤牌操,并传教乡勇。不久,藤牌
军赴台抗击荷兰侵略军,屡建战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调用福建藤牌
军抗击沙俄侵略军,平潭藤牌操愈兴。清末民初,平潭瘟疫流行,藤牌操转而成为
驱魔避邪的民众健身活动,继而又在民间喜庆节日和神诞祭礼活动中表演,后逐渐
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平潭藤牌舞以演练阵式为主,操演的阵式依次为“
一字长龙”、“双龙戏水”、“三才定穴”、“四门兜底”、“五虎靠山”、“九
宫八卦”、“十面埋伏”,间有单人打、双人打、三人打等武术表演,最后以藤牌
手舞狮祝捷结束。平潭藤牌舞具有场面威武雄壮、动作孔武有力等特点。
  光饼舞流传于福建福清市沿海民间。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追剿倭寇进入福清
境内,当地群众制作光饼,送给戚家军作军粮。光饼舞即反映了这一史实。光饼舞
属于劳动技能性民间舞蹈,共分三部分,依次为“奔袭”、“烤饼”、“犒军”。
其中第二部分“烤饼”为双人舞形式,是光饼舞的主体,利用舞蹈形式表现福清光
饼的制作过程,按顺序分成点火、烤炉、贴饼、烘饼、铲饼5个小节。第一、三部
分为集体舞形式。音乐、动作都具民间戏剧特色,音乐基本上是五声音阶,轻快和
谐;动作中有戏剧中的小射雁步、骑马步和“八”字跳等。整个舞蹈具有节奏感强、
动作幅度大的特点。1959年,经福清县民间艺人整理加工的光饼舞融入了民间儿童
游戏“拍饼舞”、“顶箩舞”部分动作,当年参加福建省民间文艺汇演获得好评,
1984年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省卷》。
  大鼓凉伞舞是流传于闽南沿海民间的一种民间舞蹈。相传,嘉靖年间,戚继光
率军于闽南扫荡倭寇,在一次漂亮的歼灭战之后,逃难归来的百姓纷纷抬着猪羊,
敲着锣鼓,跳着欢快的舞步,冒雨前来犒劳戚家军。戚继光见此情景,心中感动,
令将士们为雨中歌舞的百姓撑伞。一时间,在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中,打鼓的百姓
和撑伞的将士双双踩着鼓点翩翩起舞--巧合的机缘,促成了军民共舞,奠定了这一
舞蹈的群舞形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每逢喜庆节日总要照此
形式歌舞一番。演变至今,随着娱乐性的逐渐增强和纪念性的淡化,表演形式已有
所改变:执伞者由原来的男性变为女性,使舞蹈刚柔相济;揉入了闽剧、高甲戏等
地方戏剧部分动作,地方特色更加浓郁。今该舞蹈已传至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表演
形式稍有差异。
  (四)民间武术
  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属各县、市、区民间均有戚继光拳流传。相传,嘉靖
年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温州抗倭时,戚家军所习拳术曾广为传播,民间沿习至今。
台州民间和温州辖地北部民间多称之为“戚继光拳”、“大拳”,温州辖地南部如
平阳、苍南等县民间则称之为“戚家军拳”。
  早在嘉靖后期,台州市温岭县沿海一带就有由青壮年自发组织起来的“大拳会”
,专习戚继光拳。如今,台州沿海“大拳会”遗风犹存,一些民间武术团体仍沿习
戚继光拳,每年定期举行武术竞赛活动。
  温州市所属各县民间习武之风由来已久,且多习温州南拳。温州南拳是流行于
浙南地区的一个著名南拳流派。据清代版《温州府志》和新编《温州市志》记载,
宋代皇室南迁带来的北方拳法与温州当地拳法融合,明代又融入戚家军拳法,最终
形成了温州南拳的独特风格。民国时期,平阳、瑞安、永嘉等县皆有国术馆,主习
温州南拳。民间武术团体通常利用集市日、迎春赛会组织表演或比赛拳术。平阳县
历史上村村设拳坛,男壮皆练武,有“温州拳窠”之称。农历四月十五日,是苍南
县仙居乡的“戚继光平倭纪念日”,每年到了这一天,乡里都要举行大比武。其他
如永嘉县枫林乡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举行武术大会,鹿城区蒲鞋市每年农历六月
初一举行擂台赛等,也带有纪念戚继光的意义。
  (五)民间美术
  在胶东和浙、闽沿海,民间建筑装饰和民间工艺品(如蓬莱工艺瓷盘、仙居括
苍山石屏、临海漆金木雕、温岭石雕、椒江玻璃画、黄岩纸扇、福清软木画)及各
地民间节日扎制的灯饰等偶见与戚继光有关的图案。据椒江区文物普查资料记载,
建于清代的椒江葭集圣庙曾藏有明代绘制的《戚继光抗倭图》,并参加1936年浙
江文献博览会。据见过此图的老者回忆,图上有戚继光形象。可惜此图已失,无从
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