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代纪念形式及纪念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71&run=13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当年戚继光活动过的地方,现存有相
当数量的祠堂、纪念碑、纪念性亭台楼阁、名人题词题字和与之有关的地名、山名、
街名、桥名及自然景观名。这些纪念形式和纪念物多形成于明嘉靖后期,历经数百
年而得以保存至今,可见戚继光民间影响之深远。
  据已掌握的资料,历史上与戚继光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碑刻较多地出自两个时
期:一是明嘉靖后期及隆庆、万历年间,一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明代留下的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倍受倭患之苦的东南沿海百姓和长期遭受蒙古
骑兵劫掠之苦的北方蓟州等地百姓在戚继光离去后便纷纷建祠立碑,纪念他的功绩。
曾与戚继光并肩战斗过的江南名士汪太函在《浙东平夷传》、《平远台勒功铭》、
《京观碑》诸文中就多次提及此类情形。就连戚继光自己也说:“东南数省(余)离
任后为尸祀庙宇者不可数计,离蓟塞,今复四 而起宏宇崇祀者亦比比。”(《戚
少保年谱耆编》卷十二。)由此足见明嘉靖后期和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世与辞
世后一段时期,其活动过的地区纪念性建筑、碑刻之多。历代地方官员及百姓感其
恩德,或对旧有祠、碑悉心保护,适时修葺;或重构新宇,按时致祭。
  每值中华民族遭外族侵略之际,戚继光即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抗日
战争时期,从浙、闽沿海各县到天津、河北的蓟县、迁安(今迁西)县,修葺和增建
戚继光祠堂、树立纪念碑的现象较为普遍。1937年,浙江第四区(今温州市)县属行
政会议通过决议,令所属各县各立戚继光之碑,“藉以激扬民气,俾得奋起图存,
恢复失地”(《温州市志·从录》之《温州明代平倭诸将戚继光等纪念碑文》。)。
这一时期,蓟县政府当局祠祀的历代名将中亦有戚继光,其位“东向北上”(民国
版《(重修)蓟县志》卷七“祀典”之“武庙”。)。
  本世纪60年代后期,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风潮影响下,民间戚继光祠
祀、碑刻及其它纪念物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被毁。80年代以后,随着人
们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的增强,被毁文物逐步得以修复,幸存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