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以五当一,集兵歼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54&run=13

  戚继光认为,对于入侵的倭寇“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戚少保年
谱耆编》卷一。);对于北方内犯的鞑靼,一定要使其“一战而心寒胆裂”(《重订
批点类辑练兵诸书》卷二《定庙谟以图安攘疏》。),才能收一劳永逸之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戚继光反对分兵,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他说:“
倭奴鸷悍技精,须用素练节制劲兵,以五当一,始为万全。”(《重订批点类辑练
兵诸书》卷一《请重将权益客兵以援闽疏》。)在整个抗倭战场上,戚继光在兵力
使用上始终注意以绝对优势兵力对付倭寇。在实战中,他力求自己的兵力每战都超
过敌人,以求得全胜。如他在任台金严参将时,平时把自己统率的4000多人分为两
部,分驻松门、海门。但当倭寇多路入侵时,他不是分兵把守,四下堵截,而是集
中兵力,统一使用。因此,在整个战场上,戚家军的兵力可能少于倭寇,但在局部
地区或具体战场上,戚家军的兵力始终处于优势。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在花
街之战中,戚家军以2000人对倭寇500人。同年的上峰岭战斗,就总兵力来讲,戚
家军以1000人对倭寇2000人。但倭寇摆的是“一”字长蛇阵,逶迤20余里。戚家军
集中兵力,攻其中部。因此具体战斗时,戚家军仍是以多胜少。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四月的平海卫大捷,明军以2万人胜倭寇3000人,形成重兵合围之势,斩敌
2200余人,一举收复了平海卫。
  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戚继光从不贸然发起攻击。他主张创造条件,力求
在局部地区或某一作战方向上形成优于敌人的兵力,以确保全胜歼敌。嘉靖四十二
年(1563年),倭寇1万多人围攻仙游。当时戚继光身边的兵力不足6000人。为了消
灭这股倭寇,戚继光以自己少量兵力增援仙游城防,确保城池;又调动其他部队阻
止倭寇增援,拖住往援敌人;同时迅速从浙江调集援军。浙江援兵到后,戚家军增
至1万多人。就总兵力而言,双方旗鼓相当,戚军仍不占优势。但倭寇四面围攻仙
游,每个城门只有2000余人。戚继光采取“集中兵力,先破南门倭巢,得手之后再
攻东、西两巢,最后捣北巢”的作战方针。这样,在具体战场上戚家军的兵力大大
超过了敌人,因而能迅速击败敌人,解除倭寇对仙游的围攻。福建巡抚谭纶评价此
战时赞道:“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悉收全捷……盖自东
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也。”(《谭襄敏公奏议》卷
二。)
  在北方,戚继光同样主张集中兵力进行防守。他认为,蓟镇所辖的边防线很长,
如果每个地方都派兵,“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卷
二《练兵条议疏》。),并不能阻止鞑靼的进犯;只有“酌量缓急,分别冲僻,不
应守者,或只存 望之役,所当备者,乃聚全标之师”(《明经世文编》卷三五○
《上政府御虏》。),才能达到防守的目的。因此,他一方面在边墙上重点设防;
另一方面把边墙内的驻军分成三路,使兵力适当集中,既可以增援边墙防守,又可
歼灭突入边墙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