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有能战之势,期固守之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52&run=13

  明朝廷对付北方的蒙古部落以防守为国策,并且把长城作为主要防线。执政大
臣张居正曾告诫戚继光:“今日之事,但当以拒守为主,‘贼不得入,即为上功’。
”(《张文忠公文集》卷十二《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因此,戚继光在守
边战略上采取守势。
  戚继光虽然在战略上以守为主,但并不是被动地防御。他认为,要能守必先能
战,守应以战为基础,“必士卒真有战之势,而后可期固守之安”(《戚少保年谱
耆编》卷十。)。他把防守蓟州的急务概括成两个字:“战”和“守”。在他看来,
“战”与“守”是密切相关的,他在《上政府御虏五策》中对两者的关系作了详细
的说明:
  其未入也,设机于要路,持以疑之;即不能皆中,彼可疑而退,或因搜山探路,
迟迟及墙,我可调度援兵,一也。墙台之上,竭力守御,二也。即有数百先登之“
贼”,可以南兵仰战逐出之,只恐不得遇,不虑不得胜,三也。万一溃入,调集重
兵,以车营追截,决一大战,或可击逐使伤使乱,而首功难多,马兵未可轻纵,以
后相机出奇,皆难预拟,四也。及其惰归,沿边布诸路步卒于险,职等弃车在后,
各将马兵,每将官为一股,职当其中坚,一二十股各拌一死,一齐砍杀,务获奇功,
以舒数年神人之愤。即有矢石之危,尽吾致身之分;如功不满志,俟其出口,职等
亲带精兵,乘懈夜出,追砍其营,必获功如愿而后返,否则决不生还,以负明时豢
养,五也。此五者皆守战之策(《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八。)。
  这段话具体地表述了他的“先战而后能守”的军事思想,即积极防御的思想。
也就是说,在战略上要求固守,而战术上要求的则是:堂堂正正,决一大战(《练
兵实纪杂集》卷四《登坛口授》谓:“今日蓟镇之事,惟有堂堂决一大战。”《戚
少保年谱耆编》卷九谓:“贼若进入内地,自入至出,必然要堂堂正正,血战一场。
”)。这一军事思想是针对当时北方边境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来的。因为当
时北方游牧部族的武装进攻动辄好几万,如果不摆开大阵,很难抵挡,即戚继光所
讲的“敌骑数岁一骋,动以数十万,非堂堂正正,莫可当锋”(《练兵实纪》附录
《公移》。)。把自己的主力摆在战场上,以几万人或十几万人和敌军决战,这是
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万一失败,将会影响全局,所以戚继光说:“兵到万数以上
……就要堂堂相遇,就要以全取胜,一些亏吃不得!”(《练兵实纪杂集》卷四《登
坛口授》。)
  为了保证在战争中不吃亏,并且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未战之前,件件算个
全胜。
  戚继光在总理四镇练兵事务之后,对同北方的鞑靼可能进行的战争作过全面分
析。他指出:根据以往的情况,蓟镇的防务和宣、大、山、陕等处不同,鞑靼不来
则已,来则十数万;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远则有强劲的弓箭,近则有马上的短刀;
战马膘肥体壮,一人数骑,人自为战,万众一心。他还看到:明军如果以同样的武
器装备抗击,将件件不如对方;明军虽有火器,但无论质量,还是操作方法,均有
许多弱点,不能阻止对方骑兵;明军老弱居半,人心涣散,将士不相统。这样是不
会打胜仗的。
  为了改变这种态势,做好战争准备,使自己件件强于对方,戚继光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整修加固边墙(长城),在边墙上修建千余座空心御敌台;在边墙内侧修建
可以驻军的老营,使边墙成为打击、阻止鞑靼内犯的坚固防线;整顿军队,汰去老
弱冗员,招募新军,严格军纪,严格训练,建立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万众一
心的军队;改进火器,规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佛郎机、火箭、虎蹲炮、
鸟铳、快枪等火器的威力,利用远射火力,来压倒对方强劲的弓矢,对付对方骑兵
的冲锋;采用七八尺长的长棍、钩枪等兵器来对付对方马上使用的仅三尺长的短刀,
使自己能打击对方,而对方的短刀则砍不着自己;建立车、步、骑营,互相配合,
有效地抗击鞑靼骑兵的进攻。这样就改变了明军的不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