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纪效新书》内容及特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4&rec=29&run=13

  《纪效新书》有两种:一为十八卷本,一为十四卷本。

  一、十八卷本
  一般认为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是戚继
光早年在东南沿海抗倭时所作。
  十八卷本每卷一篇,篇名分别为:《束伍》、《操令》、《阵令》、《谕兵》、
《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
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
  关于《纪效新书》的写作动机、过程以及书名的由来,戚继光在自序中说:“
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
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
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
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爰授梓人。客
为题曰《纪效新书》。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
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
  戚继光主张重视古法,通晓古法;而又竭力反对迷信古法,墨守古法。同时,
戚继光还注意吸收他同时代人的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卷十二中就收录了御倭名将
俞大猷的《剑经》,卷十四还收录了当时各个拳派的拳击方法。据此写成的《纪效
新书》,既是作者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和教育戚家军的教
本。
  为了使士兵容易弄懂和乐于接受,戚继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书的内
容传播快,收效也快。在卷三《临阵连坐军法篇》开头便讲:“凡临阵的好汉,只
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为报功,使众兵相
望,误认是败走,大家都走了。况一个贼首,数十人来报,若斩数十贼首,就该数
百人来报!不知这一阵上,能有几个数百人,反是自误了性命!此临阵第一禁约。”
在第四卷中又说:“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
道理令人信服,行文通俗明白,本来是严厉的军法禁令,却能让人感到如聆谆谆之
教。
  戚继光在书中提出“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得彀之兵。
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练将是治军的根本,只有练出良将,
才能练出精兵,而练将最重要的是练将德。将德最重要的是心术要正,要有不二之
心。他还提出,要得到良将,就应广泛罗织人才。采取读书加实践的办法,加以培
养训练。
  至于练兵,他提出首先要注重选兵,即士兵的家庭出身和思想品质。他说:“
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他认为“
乡野愚钝之人”“诚信易于感孚,忾气易于振作”(《纪效新书·原选兵》)。实际
上要求以朴实、勇敢的农民为兵源。这在当时是极有见地的。这既能保证军纪易于
维持,训练能见实效,又利于建立较好的军民关系,得到百姓的大力支持。
  戚继光主张从实战出发进行练兵。在训练中,他坚决反对搞“花架子”,认为
那是“无益之艺”。他说:“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
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指兵器)熟便得
一件之利。”他讽刺当时明军陋习说:“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各色
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纪效新书·或问篇》)因此,他不单纯
要求士卒学好单兵动作、个人技艺,更要求练好队列教练、战术动作。他说“开大
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
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
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
焉能容得或进或退”(《纪效新书·或问篇》)。
  中国古代兵书按内容可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最著名的《武经七
书》讲的主要是权谋(当然也含有治军),即用兵谋略。清人许乃钊评论戚继光的兵
书:“语语可为孙吴注脚而不袭韬钤一字。至其说理精微处,直与阳明语录并传。
盖非躬行心得者,不能体之深而言之切也。”任何高明的谋略,如果没有训练有素
的军队将之付诸实施,都等于零。因此,军队是否训练有素,是关系到实施谋略、
达到作战目的的大问题。《纪效新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
阐述了如何训练一支能够完成作战任务的军队,这正是此前任何一部兵书所不及的。
戚继光正是解决了在自序中所说的“下手详细节目”,从而大大发挥了权谋、形势、
阴阳、技巧四类兵书中的治军内容,使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军
事学门类,为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十四卷本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是戚继光晚年写成的,约成书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
十四卷本共分十二篇,即《束伍》、《耳目》、《手足》、《比较》、《营阵》、
《行阵》、《野营》、《实战》、《胆气》、《守哨》、《舟师》、《练将》。它
吸收了《练兵实纪》“胆气”、“练将”等内容与原《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主要
内容相结合,使他的治军理论更加完善和深刻,特别是在水兵和火器运用及各种兵
器协同作战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表明戚继光军事思想已由单兵种冷兵器作战向
多兵种协同火器作战为主转变。这部书比十八卷本内容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就其
学术价值而言,在十八卷《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