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3&rec=854&run=13

曲阜城内古建筑众多,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多已破旧残损。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曲阜古建筑的保护。1978年后,除大力进行古
建筑的维修外,还组织了对孔府东路附近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搬迁工作,以协
调古城风貌。1978~1990年,国家和省财政用于曲阜城内古建筑保护
、维修的经费总计达1360余万元,拨搬迁费450余万元。

在维修、保护古建筑的同时,曲阜城区的公共建筑及居民住宅建设也得到
了较快发展。五六十年代,城内先后兴建了曲阜师范学院教学楼群、曲阜大众
影剧院、百货公司营业楼、曲阜宾馆等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70年代后期先
后建成曲阜水利学校教学楼、曲阜剧院、中共曲阜县委办公楼、县人民政府及
其有关部门办公楼、实验小学教学楼等。80年代至90年代初按照城市建设
整体规划的要求,先后建起了一批仿古公共建筑,主要有:由中国著名建筑学
家戴念慈主持设计的阙里宾舍建筑群、阙里孔膳营业楼、商业大楼、汽车站、
文化馆楼、图书馆楼、中医院门诊楼、工人文化宫、舞雩坛中学教学楼、杏坛
中学教学楼、杏坛宾馆建筑群、火车站、中国银行大楼、建设银行大楼、环境
保护管理局办公楼、市机关招待所大楼等。1989年建成投用的五马祠街仿
古商业建筑群,共由13个栋群、38个栋号组成,建筑面积1.85万平方
米。1992年,城区公共建筑面积占地533.33公顷,建筑面积已达1
60万平方米。主要街道两侧的仿古墙长4000余米,仿古门坊30余座,
仿古店铺200余间。

城区居民住宅,新中国建立初期至60年代,多数仍为庭院式砖木建筑。
70年代后,楼房渐多。80年代,为加强对名城的保护,在城郊和新城区连
片兴建居民新区。位于南新区的沂河居民小区,至1990年建有住宅楼23
栋,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有694户居民先后迁入。小区内还配套建
有小学、商店、农贸市场等。1992年,曲阜城区实有住宅面积110万平
方米,人均使用面积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