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教”与“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3&rec=32&run=13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
”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
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当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
?”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他在总结自
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
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
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
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
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
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
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
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
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同时又批
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
(《公冶长》)。

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
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
自己。

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
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
问》)。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