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3&rec=30&run=13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
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
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他崇尚“礼”,而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
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甚至“
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
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
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
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他又提出“
道(治理)千乘之国”的基本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他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就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不以兵车”之力。他称颂“殷有三仁焉”,指
的就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他们都强烈反对殷纣王的暴
政(《微子》)。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
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
,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
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
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