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3&rec=290&run=13

原名仪门,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北宋时,
门3间,立于台基之上,单檐,檐下有斗 ,两侧有廊与两庑相连
。金代重修,于门两侧添建掖门。金贞二年(1214年)被焚,元大德六
年(1302年)重建,“转裹五间,周围亦皆石柱,基高一丈,殿门皆琉璃
沿裹,碾玉妆饰”(孔尚任《阙里(新)志》)。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火后重建,5间,“前后擎檐中间盘龙、两傍俱镌花石柱”,两侧建左便门
、右便门,二便门位置较金代掖门外移,与今存形制相同。清雍正二年(17
24年),大成门再次被焚,七年重建落成,5间,“通面阔七丈七尺二寸,
通进深三丈五尺,分二间”,“檐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中柱高三丈一尺八寸,
七檩歇山转角、斗口重昂、流金斗科、彻底明成造”,屋顶改为黄色琉璃瓦,
柱子、门扇、槛框朱红油饰,枋心沥粉金云龙地伏五色妆颜彩画,斗科金琢墨
。重建用银1.3万余两。两掖门同时重建,“每座三间,各面阔一丈六尺六
寸,通面阔四丈九尺八寸,进深二丈四尺八寸,前檐柱高一丈一尺二寸五分,
后檐柱高一丈六寸,系七檩六搭椽,前檐斗口单昂斗科,后檐一斗三升麻叶斗
科”,屋顶改为黄瓦剪边,前后檐头用石碾玉大点金彩画。现存建筑为清雍正
年间重建遗构,虽大成门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1979年多次维修,两掖门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1956年多次维修,但主要
部件均未更换。现存大成门高13.53米,长24.68米,宽11.20
米,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 
,金龙和玺彩画。擎檐为石柱,明间前后石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其余为八
棱石柱,减地平 小幅云龙。高浮雕石柱云朵线条流畅,二龙姿态
生动。大成门台基高1.65米,石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脚部分所
刻云纹构图匀称,线条圆和,当是明代所刻。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用陛石
,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大成门陛石两掖门各3间,与两庑连檐,
既突出了大成门作为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立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病,处
理方式非常巧妙。

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有手植桧。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原三株:一株在
杏坛东南隅,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枝干盘曲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米芾
有赞;其二在御赞殿前,高六丈余,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
自东晋至宋荣枯不一,金贞、明弘治及清雍正年间,又屡遭火焚。今存桧树
,围合抱,高达16米,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复生。东有“先师手植
桧”石碑,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光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