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3&rec=280&run=13

本名御书楼,大约始建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一说始建
于宋天禧二年)。宋阙里庙制图中,阁立于高台上,重檐5间,下檐之上有平
座,两侧有廊。金明昌二年(1191年)扩建,章宗完颜 赐名
为“奎文阁”。金时阁仍为5间,但已成3檐,下檐之上仍有平座,两侧有掖
门,门东西有廊。金贞二年(1214年)兵火毁孔庙,阁幸存。蒙古至元
三年(1266年)衍圣公孔之全曾修葺,明洪武、永乐间又重修。弘治十二
年庙火犹存,但在维修时,因“规摹不称”,为使“与殿等栋宇相埒”(李东
阳《奎文阁赋并序》),撤而新之,扩建为7间、3檐,前面擎檐俱石柱。清
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年维修,雍正七年重修,拆卸西北上中下三角及西南上檐
角,更换子角梁等木构件。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题阁匾,二十三年维修,嘉庆
二十一年因二层歪斜进行拆修,同治十一年维修,光绪二十四年改换为黄瓦,
1985年落架大修,校正大架,加固、更换部分木构件,并彩画外檐,找补
室内彩画。

现存建筑为弘治十七年遗构,高24.35米,长30.10米,宽17
.62米,歇山黄琉璃瓦顶。3重檐,4层斗 :上层斗 
单翘重昂七踩,承上檐;中层斗 单昂三踩,承上层腰檐,另
一层重翘五踩,承平坐;下层重昂五踩,承下檐。明间平身科四 
,其他均为二 ,因间阔不同, 间距离不同,明次间
斗 长短也不相同,明次间、次稍间柱斗科 长也不一
。奎文阁内部两层,中夹暗层,为层叠式木构架,上层柱立于下层的斗 
上。下层南一间为走廊,后四间为阁身,外围用八棱石柱24根支撑,
内柱用木柱22根(为使用方便,减去明间南面二金柱),柱同高,柱头与额
枋相连,上施斗 ,室内为五踩品字斗 ,斗 
承承重梁或挑尖梁,梁上安天花。暗层上层柱为通柱,外金柱直达上檐斗
 之下,内金柱(省去南面明次间内金柱)高13米多,直达三架
梁之下,童柱立于下层廊的挑尖梁上,穿过平坐,直通上层腰檐斗 
之下,平坐斗 自童柱半身伸出。这些做法在中国古建筑中少见
。阁下层在孔氏族人家祭时存放祝版,御祭时存放香帛,祭前设孔子、四配、
十二哲虚位,供祭祀官员演习祭祀礼仪;暗层仅靠垫 板上的古钱
形小孔采光,光线微弱,供存印书木版,上层专藏御赐经书。

奎文阁掖门左右各一,均面阔3间,深2间,金明昌六年扩建奎文阁时添
建,明弘治十七年重建,清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维修,嘉庆二十一年重新
拆盖东门,拨正西门。1986年为使屋面避开奎文阁雨水,两门均重新拆建
,外移0.25米。门单檐硬山顶,灰瓦绿边,五檀三柱分心式木架,无斗 
。现存木架为弘治时遗构,雀替短小,柱身粗矮,具明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