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著作述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1&rec=55&run=13

《脉经》 为王叔和的著作,确然无疑。除此而外,古代文献中还记载了王叔和
其他的一些著作。有的是因为《脉经》理深词奥,不便普及。后世出现了托名王叔和
以歌诀体裁论脉的著作,学者们起而驳辩。有一些文献中记载的书目已佚,难以确考。
有的把《伤寒杂病论》中认为是王叔和撰写的内容,从书中析出,列于王叔和名下。
凡此资料一并列出备考。

一、《脉经》述论
北宋高保衡等《校定脉经序》 说:“臣等观其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
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
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接用。
其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盖其为书,一本《黄帝内经》,间有疏略未尽处,而又辅
以扁鹊、仲景、元化之法,自余奇怪异端不经之说,一切不取。不如是何以历数千百
年而传用无毫发之失乎?”
北宋林亿《校定脉经序》 说:“臣等观其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
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
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其文
约,其事详者独何哉?盖其为书,一本《黄帝内经》,间有疏有略未尽处而又辅有扁
鹊、仲景、元化之法,其余奇怪异端不经之说,一切不取。不如是何以历数百年而传
用无毫发之失乎!又其大较,以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兼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之
惑,专之指下不可以尽隐伏,而乃广述形证虚实,评明声色王相,以此参伍,决死生
之分,故得十全无一失之谬,为果不疑。”
南宋吕复说: “《脉经》十卷,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本诸《内经·素问·灵枢》
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实医门之龟鉴,诊切之指的。”
南宋陈孔硕《脉经·序》 说:“得《脉经》十卷,盖祖黄帝、岐伯、扁鹊经,
以及于张氏《伤寒论》,条贯甚明,真王氏之书也。”
南宋何大任《脉经后序》 说:“医之学以七经为本,犹儒家之六艺也。然七经
中,其论脉理精微,莫详于王氏《脉经》。纲举目分,言近旨远。是以西晋至于今日,
与黄帝卢扁之书并传,学者咸宗师之。”
明代袁表《袁校脉经书后》 说:“叔和生千载之后,隐括古今,洞察玄微,旁
喻曲证,爰著是书,为切家指南,其裒然称经宜矣。”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说:“王叔和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不能划一,使人有所执持。
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

二、《脉诀》述论
南宋赵希弁《郭长阳医书跋》:“右题曰王叔和,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托者,
然最行于世。朱子曰: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
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然世
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证也。”
南宋陈言《三因方》 说:“脉为医门之先,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
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著。六
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
覆瓿,正道翳于诐辞,良可叹息。”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 说:“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
是亦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杂病生死歌,后此之他本,即
少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叠,后人安得不疑?”
元代戴起宗《补订脉诀刊误》说:“六朝高阳生剽窃晋太医令王叔和《脉经》,
撮其旨要, 撰为《脉身心健康诀》 ,蔡西山辨之详矣。世相因人相授,咸曰王叔和
《脉诀》,既不能正其名,又安能辨其文之非?讹承惑固,是以罔觉。今刊其误,题
曰《脉诀》,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窃取《灵》、《素》、《内经》、秦
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名医之书以证,又述诸家所解集长短,知我者其
惟《脉诀》乎?罪我者其惟《脉诀》乎?”
元代柳贯《脉经序》说:《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作,而不知叔和所辑者,
《脉经》耳。当叔和时,盖未有歌括之比,疑宋之中世,始次为韵语,取便讲习,摭
其条肆,而忘其根节者也。”
明代谢缙翁《脉经序》 说:“称《王叔和脉诀》者,不知起于何时。惟陈无择
《三因方序脉》云:‘六朝时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和之。’其说似
深知《脉经》者。而于篇后,又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则无择盖亦未尝详读《脉经》
者也……宋熙宁初,林亿校正《脉经·序》中,于《脉诀》未尝见称。陈孔硕序始云:
‘《脉诀》出而《脉经》隐。’愚疑《脉诀》或熙宁以后人所作,是不可得知也。”
明代吕复曰《医史·沧洲翁传》 说:“《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
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者。通真子刘元宾为之注,且作歌括附
其后。辞既鄙俚,意亦滋晦,今代王光国删去旧辞,而益以新语,既不出其畦径,安
能得乎本原?”
明代吴昆《脉语序》:“五代高阳生伪撰。”
明代王世相《医开》 (《濒湖脉学》引)说:“五代高阳生著《脉诀》,假叔
和之名,语多牴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颂,茫然无所下手,不过
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何益哉?”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著《脉经》,其言可守,
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
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
日本学者丹波元胤(1789—1827)《中国医籍考》说:“按高阳生不审何代人,
刘元宾熙宁间注此书,则知为宋以前人。而此书隋唐志并不著于录,且其辞理鄙俗,
决非成于六朝时者,其称五代高阳生,然亦未见何据。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载
王叔和《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今本无此语。则其所引,别
自一书。赵继宗儒医精要,论诊脉专主叔和《脉诀》,分各藏与左右手歌括之误,其
言亦有理。”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提要》 :“晁公武《读书志》曰:《脉经》十卷,晋王叔
和撰,又曰《脉诀》一卷,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托者,然最行于
世云。据此则《脉经》为叔和所作,《脉诀》出于伪撰。”

三、其他著作述论
《孩子脉论》 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卷十四《艺术》载:《孩子脉论》
一卷,晋王叔和。
《王氏叔和论病》 日本学者丹波元简(1755—1810) 《中国医籍考》 称:
《王氏叔和论病》七录六卷佚。《论病》宣统三年《山东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艺文
·医家》载:《论病》六卷,晋王叔和。
《脉赋》 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卷十四《艺术》载:《脉赋》三卷晋王
叔和。《秘书省续编四库阙书目》载:《脉赋》(旧题)王叔和一卷佚。
《脉诀发蒙》 宣统三年《山东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艺文·医家》载:《脉
诀发蒙》三卷,晋王叔和。
《脉诀机要》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脉诀机要》三卷,晋太医
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宋志》载:《脉诀机
要》(旧题)王叔和撰;刘元宾注,三卷。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卷十七《杂志》
载:《脉诀机要》三卷,晋王叔和。宣统三年《山东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艺文·医
家》载:《脉诀机要》一卷,晋王叔和。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称:《书录解题》
载《脉诀机要》三卷,云王叔和撰,通真子注,熙宁以后人也。晁氏又别出《脉诀》
一卷,云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托者,然最行于世。据此,通真子所注
之本当为伪本《脉诀》,而非真《脉经》也。
《平脉法辨脉法》 宣统三年《山东通志》 卷一百三十六《艺文医家》 载:
《平脉法辨脉法》晋王叔和。
《伤寒论序例》 宣统三年《山东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艺文·医家》载:晋
王叔和。明方有执《伤寒论条例》以《序例》载。为王叔和作,元和陆懋修《世补斋
医书》谓今所传《伤寒论平脉法》《辨脉法》二篇及诸可与不可等篇,皆出叔和之手,
王安道言之颇详,迹其文笔,绝类王氏《脉经》云。《王氏叔和小儿脉诀》日本学者
丹波元简(1775—1810) 《中国医籍考》 称:《王氏叔和小儿脉诀》,佚。曾世荣
《活幼心书》:“宣和御医戴克臣侍翰林日,得《叔和小儿脉诀》印本二集。”
《张仲景药方》 宣统三年《山东通志》 卷一百三十六《艺文·医家》 载:
《张仲景药方》,晋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