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编次述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1&rec=54&run=13

王叔和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整理编次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
仲景撰成《伤寒杂病论》后,因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书简有所散乱,亟待整理。王
叔和身为魏太医令,精通医学,又有可能师从仲景,并得其学术真传。所以他有条件
担当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任务,的确不负众望,玉成其事,为保存中医经典作
出了巨大贡献。这是评价的主流。但随着对《伤寒杂病论》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
疑难问题,于是对他的整理工作提出疑问:经叔和编次整理后,该书是否保留了原著
的面貌?是否羼入了叔和本人的观点与内容?经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后
世的过程中又有没有讹、脱、倒、衍?对此,后世医家评价不一。现将古代论述次列
于下。

一、肯定说
宋代林亿在宋刻本《伤寒论·序》中说:“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
大圣人之意乎!……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唯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弘景、
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金代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 中说:“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
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所作,迄今千有余
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
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明代闵芝庆反对方有执、喻昌二家砍削篇次的做法。他在其
《中国医籍考》中说:“叔和编次,以惠后世,乃立一见,而先列辨脉、平脉二篇,
盖谓论病当先明脉也。伤寒例,为六经诸篇要领,故以统论者,列于脉法之后。痉湿
暍三种,有似伤寒,故辨又次之。脉既明矣,要领举矣,相似之证别论,而不得淆矣,
斯可细论六经,继以霍乱诸篇乎。”又说:“发明此例,前后一贯,岂容偏废哉?方
氏作《条辨》,辨伤寒例非仲景之言,出后之伪,遂削去之。吾不敢谓此例皆仲景言
也,中有搜采仲景旧论,录其征候等语,岂仲景言乎?不敢谓此例皆非仲景言也,中
有微词奥义,发《素问·热论》所未发者。后人岂能伪乎?谓叔和附以己意则可,谓
全非仲景之言则不可。且无论伪与非伪,当观可德与否,以决应存与削。”
明代第遂辰(张卿子) 注解《伤寒论》,保持成本原貌,只在卷数上与成本不
同。《张卿子伤寒论·凡例》说:“是书仲景自序原为十六卷,至叔和为三十六卷,
今坊本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为一,十卷仅次遗方,先后详略,非复仲景、叔和之
旧矣。今依辨、平脉法为第一卷,自伤寒大例及六经,次第不复,妄有诠次,止以先
后匀适,约为六卷。”
清代张璐在他的《伤寒绪论·总论》中说:“余尝见王叔和集仲景《伤寒论》,
未尝不废书而三叹也。嗟夫!犹赖叔和为仲景之功臣。使无叔和之集,则伤寒书同于
卒病之不传也,何能有六经之证治乎?”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 中说:“仲景《伤寒论》,编次者不下数十家,
因致聚讼纷纭,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
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然其文亦变动不居。读《伤寒论》
者,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而不得其意义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
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证因彼证而生,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互相诟厉。孰知病变万
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其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几叔和所
定为可信。何则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
者,拟防世急’。则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辩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
无叔和,安有此书?且诸人所编,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经现证,有异有同,后
人见阳经一证,杂于阴经之中,以为宜改入阳经之内,不知阴经亦有此证也。人各是
私,反致古人圆机活法,泯没不可问矣。凡读书能得书中之精义要诀,历历分明,则
任其颠倒错乱,则我心自融会贯通。否则,徒以古书,纷更互异,愈改愈晦矣。”

二、否定说
金代刘完素《原病式·序》 说:“况仲景之书,复经太医王叔和撰次遗方,唐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编集进上,虽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广其法术,杂于旧说,
亦有可取,其间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圣之经,愈令后人学之难也。”
明代方有执在他的《伤寒论条辨》 中说:“吐、可下、不可下、发汗吐下后脉
证,皆叔和分经,及述经外之余言,附己意以撰次之,合经亦十一篇,其目二十二,
以为全成仲景氏未定之遗书者也。而第十七、十八、二十二三篇,则又皆抱空名,而
拥虚位, 无册条之可检, 实则一十九之条册耳,皆叔和所记之旧额如此。”又说:
“独伤寒例,而置诸各属,舍义而独曰例,岂仲景之言?其人之伪,明亦甚矣。伪例
者谁或曰叔和。谓叔和者,以其编述也。”
清代喻昌《尚论篇》 说:“至于(王叔和)编述《伤寒全书》,苟简粗率,仍
作者本意,则吾不知之矣。如始先序例一篇,蔓引赘辞,其后可与不可诸篇,独遗精
髓,平脉一篇,妄入己见。总之,碎剪美锦,缀以败絮,盲鼓后世,无由复睹黼黻之
华。况于编述大意,私淑原委,自首至尾,不叙一语,明是贾人居奇之术,致令黄岐
一脉斩绝无遗。悠悠忽忽,沿习至今,所谓千古疑惑,莫此难破。兹欲直溯仲景全神,
不得不先勘破叔和。……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也哉!”
清代柯琴《伤寒论翼》说:“不知仲景书,皆叔和改头换面,非本来面目也。冠脉法、
序例于前集,可汗、不可汗等于后,引痉湿暍太阳之首,霍乱、劳复等于厥阴之外,
杂鄙见于六经之中,是一部王叔和之书矣。”清代姚际恒在他的《中国医籍考》中说:
“《伤寒论》,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此书本为方书之祖,然驳杂不伦,往往难
辨,读者苦不得其旨要。”
清代钱潢在他的《伤寒溯源集·自序》 中说:“自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仲
景方论》十卷,附以己意,为三十六卷。而《卒病论》六卷早已佚亡,不复得睹矣。
至金成无己尊奉叔和,又注为《伤寒论》十卷。今所行于世者,究仅七卷,而前后舛
错,六经混淆,使读之者茫无端绪,检阅者漫难寻讨,如少阳诸证杂入太阳篇中;合
病并病,散处三阳前后;结胸痞证,曾不分别阴阳;藏结三条,分隶四卷首尾;中风、
伤寒纷出,麻黄、桂枝杂陈;坏病无从安置,疑为久远遗失;温病不知方法,谓非作
者所长;致后人不知随证之治,而坏病遂无治法;概以麻黄、桂枝治温,而温病每致
云亡。 凡此皆叔和编次之失, 无己注释之病也。”清代陈念祖《伤寒论浅注》说:
“如辨脉平脉序例,前贤谓出于叔和之手,余细绎文义,与六经篇不同,至于诸可与
不可篇,余即以叔和之说定之。叔和云:‘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
重集可与不可与方治,列为篇后。’其为叔和所作无疑。兹余于叔和所增入者悉去之,
去之所以存其真也。”

三、功过兼有说
元代王履《医经溯洄集》 说:“王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
大焉。但惜其既以自己之说,混于仲景所言之中,又以杂脉杂病,纷纭并载于卷首,
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乱。若先备仲景之言,而次附己说,明书其名,则不致惑于后
人,而累仲景矣。昔汉儒收拾残编断简于秦火之余,加以传注,而后之议者,谓其功
过相等。叔和其亦未免于后之议欤。”王履否定了辨脉法、平脉法、杂病乃至痉湿暍
篇。
明代黄仲理《伤寒类证·自序》 说:“医家之学,有自来矣。轩歧以降,仲景
杰兴,而医大矣。”又说:“仲景之书,六经至劳复而已,其间具有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二方,纤悉毕备,有条而不紊也。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叔和采摭
群书,附以己意,虽间有仲景说,实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又痉湿暍三种一篇,出
《金匮要略》,叔和虑其证与伤寒相似,恐后人误投汤剂,故编入六经之后,致有宜
应论别之语,是为杂病,非伤寒之候也。又有不可汗直汗、不可吐、宜吐、不可下、
宜下,并汗、吐、下后证,叔和重集于此,比六经中,仓卒寻检易见也。”(《伤寒
论古今研究》引自《中国医籍考》)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提要》 中说:“明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则诋叔和
所编与己所注,多所改易窜乱,并以序例一篇,为叔和伪托而删之。国朝喻昌作《尚
论篇》,于叔和编次之舛,序例之谬及无己所注,林亿等所校之失,攻击尤详,皆重
为考定。自谓复长沙之旧。其书盛行于世。而王氏、成氏之书遂微。然叔和为一代名
医,又去古未远,其学当有所受。无己于斯帙,研究终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
从屏斥。”
清代张志聪《伤寒论宗印·凡例》 说:“本经章句,向循条则,自为节目,细
玩章法,联贯井然,实有次第,信非断简残篇,叔和之所编次也。”又说:“但伤寒
例,叔和所撰,不应僭次六经之首。今次序悉依旧本,止以叔和之例,改附于篇末,
尊经意云耳,阅者辨之。”
清代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 说:“仲景论为方书之祖,以《内经》中有论而
方也。叔和起而撰次之,知尊仲景矣。但其于仲景论中,插入己意,使学者不知孰为
仲景,孰为叔和,以故后人非议之。王叔和变乱仲景《伤寒论》,故其《脉经》亦受
高阳生所窃取,此其报也。然仲景书,当三国时兵火之后,残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
不能延至于后,复有成无己为之注解也。今医勿但责叔和之过,而忘叔和之功。”
清代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卷九》说:“则其序例一篇,自晋迄宋,绝无异议,
可知乃首而视叔和如江湖卖药之流者,为程郊倩,则甚至戟乎谩骂矣。序例之存亡,
大有关于《伤寒论》之兴替。”又说:“又《伤寒论》自序云:‘并平脉辨证为《伤
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盖谓平脉辨其证,以成此十六卷之论,非于外别有平脉、辨
脉两篇。故《千金》《外台》亦无此两篇也。叔和则于序例之外,更有平脉法、辨脉
法之作,绝不类仲景语。此则并诸可与不可篇皆叔和所重集,为叔和所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