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王’异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68&run=13

王氏父子出生望族,受过良好的书法教育,有着相同的家学传统,又都受到晋人
崇尚的玄学的熏陶,因此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
真超逸,出尘脱俗,率性而行,无拘无束。‘二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
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陈规旧俗的束缚,不拘于法,使作品呈现出潇洒之美。明王
世贞评价王献之书法说:‘太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飧霞之气,令人作天
际真人想。’(《艺苑卮言·附录·淳化阁帖十跋》)这是人格与书风的统一。潇洒风
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从美学角度审视,则‘二王’书法都属于秀美 (阴柔之美) 一路,两晋南北朝用
‘媚’进行品评概括。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
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王献之书法艺术在‘媚’这一点上有发展。羊欣
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其书法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道家崇尚阴柔
之美,东晋时代大多数名士、文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审美评价。以‘媚’
著称的‘二王’书法世代相传,流芳千载。
由于‘二王’各自的经历、境遇不同(如羲之仕途多舛,而献之仕途通达),性格
不同(献之比其父更放达、整峻),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献之同代人‘爱妍薄质’),
所以,二人的书法又有不少差别。今人王玉池认为,献之和乃父比较,执笔方法、运
笔方法都不相同,故风格也不同。
(一) 执笔方法不同。羲之从后掣献之笔不脱的故事,虞NF24A《论书表》、
张怀NF146《书断》和《六体书论》都有记载。《六体书论》所记特别值得注意:
‘献之年甫五岁,羲之奇其把笔,乃潜后掣之不脱。幼得其法,此盖生而知之。’从
‘二王’书迹看,其执笔法确有不同,献之把笔较羲之灵活。
(二)运笔方法不同。宋代米芾提出‘右军中含,大令外拓’说。元代袁裒在《评
书》中说得更具体,直到现在,多数人还用其说法。原文是:‘汉魏以降,书虽不同,
大抵皆有分隶余风, 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使复大变。右军用笔内NE361而收
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什么是内NE361?
沈尹默在《书法论丛》 中说:‘要用内NE361法,必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地
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
不令溢出画外, 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王玉池解释说,‘内NE361’侧重
于表现一笔画之内的上下运动,有向内收敛勿向外拓展之意;‘外拓’则侧重一笔画
向笔画之外的上下左右运动, 即向外部扩展。内NE361法着重于点画之内的丰富
变化,写出的笔画浑劲、婉通、劲健;外拓法尤长于点画向外部推进时的形态,写出
的笔画雄强、舒展,气血充沛。从传世书迹看,以羲之《姨母帖》和献之《廿九日帖》
比较,以小王《中秋帖》与大王《丧乱帖》对比,以上特征都可以得到印证。
(三)字势、章法上的差别。大王和小王比较,大王还存在若干古意或称隶书笔意,
如行书《姨母帖》。而小王纯用今体,彻底去掉了隶书笔意。其草书一律为典型的今
草(除有意写章草的个别书作外),不再有隶书遗意。他的行楷书《廿九日帖》中的许
多字和后来魏碑中的写法无异,是一种不再有隶书笔意的成熟楷体。
王献之书法的又一特点是笔势连属, 注重整体效果。张怀NF146在评价张芝
的草书时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
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 (《书
断》) 如《十二月帖》,虽属行草,而全篇三十二字,竟有二十四字相连。米芾曾亲
见《十二月帖》墨迹本,他赞赏说:‘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划灰,连属无
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书史》)羲之书作虽也有连
字,但数量不多。另外,献之书法很注重整体效果,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小楷《洛神赋》,虽字未连,但字间相互顾盼,行间错落有致,呈现出整体
的美。
‘一笔书’是今草的特有现象,实始于王献之,而完美于唐代的张旭。有书论称
‘一笔书’始于汉末的张芝,是不对的。张芝的时代是章草渐趋成熟的时代,今草只
处于萌芽状态,今草的书体并未确立,不可能出现‘一笔书’。
(四)风格不同。‘二王’书法总体风格是潇洒风流,但由于二人性格不同,在执
笔运笔、章法布局上有差异,因此由这些不同所形成的个人风格面貌又有区别。总的
说来,献之的风格是超迈骏爽,妍媚流便,其父书风则较含蓄蕴藉,刚健中正。张怀
NF146评价为:‘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书
断》) 又称:‘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
独绝也。’(《书议》)南唐后主李煜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宋蔡襄称:‘大令、右军法虽同,其放肆豪迈,大令差异古人。’米芾说:‘子敬天
真超逸,岂父可比?’
献之的书风骏爽、流便,有技法上的原因,更有个人性格和时代审美要求的因素。
献之‘高迈不羁’、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超人的胆略,反映到书法上,必然是骏迈豪爽,
淋漓尽致。再者,他所创造的沉着痛快、流便妍媚的书风,也正符合当时人‘爱妍薄
质’的审美趣味,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献之在羲之之后,创造了书法艺术新的审美典型,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从总体来
看,小王由于英年早逝,书艺尚未达到羲之那样的化境。羲之被尊崇为‘书圣’,在
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影响比献之大。羲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献之的知名度
则略逊于乃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