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55&run=13

王羲之的原始文集,后世莫传。今之传世者,均为后人辑本。其中,真正的文章
很少,且作者多有争议(如《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韵语仅存《兰亭
修禊》及《月仪》。余为书信,除见于《晋书》本传者较长以外,大部分为复某人书
信的一部分,因后人爱其书法而保存下来,连收信人姓名都未写上。编集者称之为杂
帖。此类杂帖多是从王羲之仅存的书帖中移录下来的,草书部分辨认困难,有些字认
定不一,故而不同的版本,几乎每一帖内容都不一样,这是王羲之集与其他文集不同
的地方。
最早著录《王羲之集》 的是《隋书·经籍志》 。在‘经籍’四中有一条记曰:
‘晋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集》九卷。’下有小注:‘梁十卷,录一卷。’从此记载
可以得知,该集不是王羲之的儿子所编,因为他们遵父遗命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
赠官,不会题‘金紫光禄大夫’。梁朝的版本较宋、齐本多出一卷,还多了一卷《录》
,这与梁武帝喜爱王羲之书法,又搜集到不少散存于民间的书法作品,因之重新编集
有关。所谓‘录’,乃是记录与王羲之文集有关的内容,也包括王羲之书作流传的记
录。
隋代藏书入唐,经历了一次大厄运。隋代藏书存于东都洛阳观文殿内,唐高祖李
渊武德五年(六二二年),李世民打败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将观文殿的藏书及妙楷台、
宝迹台所藏书画,经黄河西运,经过三门底柱时,多因船沉漂没,《隋书·经籍志》
载:‘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这说明,《隋书·经
籍志》所著录的两种版本,是从‘渐濡’的目录上抄下来的,而原书则漂没佚失了。
新、旧《唐书·艺文志》均收有《王羲之集》,著录为五卷。唐卢元卿《法书录》
中记载:‘(唐)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人间古本,纷然
毕集,太宗令魏少师(徵)、虞永兴(世南)、褚河南(遂良)等定其真伪。右军之迹,凡
得真行二百九十纸, 装为七十卷; 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今尚存褚遂良所撰
《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下注:‘正书、行书’。计正书五卷四十帖,行书五十八卷
(而草书部分佚失了)。每帖各举其开头的几个字作为题目。这可算唐代《王羲之集》
的目录。后张彦远编《法书要录》,卷十共收王羲之书帖四百六十五种,有的是全文,
有的少头或尾。虽然不全,新、旧《唐书》所著录的五卷本,应是以此为参考编成,
这便是今存最早的《右军书记》。
唐代收集的王羲之书帖少于梁代所收。梁武帝曾从王羲之帖中取一千个不同的字,
命周兴嗣编之成文。周兴嗣编成《千字文》,一夕而头发全白。《千字文帖》今已不
传,但有智永临摹本。唐代所传王羲之各帖中,已集不出同为楷书的一千个不同的字,
说明梁至唐代间,王帖已多有遗失。
《宋史·艺文志》著录王羲之《兰亭诗》。私家图书目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中,都不再著录《王羲之集》。
但宋代先后编成几部大型法帖,如《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等,王羲之
的作品均编入其中。
明代后期兴起辑录各朝文集之风。梅鼎祚编皇霸(秦代以前)、西汉、东汉、西晋、
宋、 南齐、 梁、陈、北齐、后周、隋各朝文纪,独缺东晋文纪,后张溥在张燮所辑
《七十二家集》的基础上,编成《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其中有《王羲之集》十二
卷,流传至今。
清代,严可均因为嘉庆皇帝时开全唐文馆,召集词臣编《全唐文》,他未入馆,
心有不甘,用了二十七年的心力,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
其中五卷为《王羲之集》,这是今存王羲之文集的第二个版本。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以下简称张辑全集)收书、帖、序、文、诗共五百二十
九篇,其中有的短至数字,《兰亭诗》二首算作一篇。较张彦远《法书要录》多出六
十四篇。该集没有序言和跋语,只有一篇《题词》,前一部分泛论殷浩与桓温不协及
殷浩与谢万进军中原的失败,从而引出王羲之的先见之明:
逸少早识善察百年,此数札 (指《遗殷浩书》、《与会稽王笺》、《与谢万书》
等)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非同平原《辨亡》(陆机的《辨亡论》),令升论晋(干宝
的《晋纪》),追览既往,奋其纵横也。兰亭咏诗,韵胜金谷;誓墓不出,义取老氏。
《与谢万书》,言山水弋钓,拊掌开怀;又教子孙退让,仿佛万石。然丝竹陶写,恐
为儿辈觉,则乐而能节矣。史云逸少与蓝田(王述)抵牾,愧叹谢病,犹逐翰音而未赌
登天者也。书法冠古今,飘云矫龙,亦艺成之一。后人宝其笔势,聚字成帖,间有断
缺,尚图球奉之,误正可思,盖在是乎!
此集虽较《法书要录》多出部分篇目,但有这样几个缺点:一、缺少编辑全书的
‘凡例’,使人无从知晓文章出处,增删缘由。二、各篇各帖,全由编者加上了题目,
多为望文生义,文不对题。如《辞举帖》,只看题目,似乎是王羲之辞谢旁人荐举,
一看内容才知道是他人辞举,反而是王羲之劝他:‘或谓君当,是举不失亲……’。
又《辞郡帖》,有编者加的小注,作为题解:‘羲之尝请为宣城,朝廷不许,因为会
稽内史。’然而,王羲之奉命自护军改任会稽内史后,立即上任,何尝辞郡? 看帖文
内容,似是为誓墓辞官事向友人作的解释。三、强不知以为知,妄加解释。如《月仪
书》,张有小注解题谓:‘此似元会诗之属,当非书笺也,与索靖《月仪帖》不同。’
按,月仪是从东汉流传下来的一种标准的写书信用的套语,由于时令不同,套语也不
同, 大约每月为一单元, 所以称月仪。《隋书·经籍志》于蔡邕《劝学》下注云:
‘又,《月仪》十二卷,亡。’分明是每月一卷。今传王羲之《月仪书》,应是录自
《太平御览》。看它开头四句:‘日往月来,无正首作,大簇告辰,微阳始布’,就
知道是供正月写信套用抄录的。索靖的《月仪帖》是同样性质的著作。不过索帖留在
《全晋文》中的,缺少四月、五月、六月这一部分。而王羲之的《月仪书》却只剩下
正月一部分。张溥认为《月仪书》是元会诗一类的作品,显然是望文生义。四、羲之
书帖,很大一部分是书信,由于残缺不全,不知收信人是谁。张溥在题目中定为《玄
度帖》(九帖)、《阮光禄帖》(九帖)、《谢生帖》(六帖)的,多因帖中提到了这几个
人的名字,便遽尔定名,甚为不当。如《阮光禄帖》中有一帖,全文为:‘知刘公差,
甚慰甚慰。知前乃尔委顿,追以怛然,今转平复也。阮公近闻不? 万转差也。’帖中
大部分写的是刘公(可能是刘真长)的病,只末尾提了‘阮公’二字,怎能称之为《阮
光禄帖》? 这种妄为命题法,最易使人误会题中名字即为收信人,误导了研究者的方
向。五、有几种王羲之的书帖,却编入《王献之集》中,如《谢范新妇帖》即是。
《四库全书总目》 对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的评价,基本上适用于其中的
《王羲之集》。其中写道:‘卷帙既繁,不免务得贪多,失于限断,编录亦往往无法,
考证亦往往未明……然州分部居,以文隶人,以人隶代,使唐以前作者遗篇,一一略
见其梗概,虽因人成事,要不为无功也。’
严可均辑《王羲之集》是在张辑全集的基础上加以增删而成的(主要是增)。所增
加的各条,下面都有按语:‘按,此帖张溥本不收。’此外,少数从《淳化阁帖》、
《汝帖》、《王方庆进帖》、明永乐中周藩(周王)所存《东书堂帖》及《太平御览》
中摘出增入。计收六百五十九篇 (条。因为其中最短的有二字、三字、四字的,实难
称篇,故宜另称之为‘条’) 。重出而文字微有不同的,编者加注说明。另外,既收
了《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又收了《临河序》,算是重出。
该集的优点是:一、收文、帖数目最多,并且增入者多注明出自何处。二、作者
所加的小注,除注明出处外,间有考证真伪的(为数不多)。三、不妄立标题。四、注
出羲之帖入献之集及献之帖入羲之集的,鉴别均无误。它的缺点是:一、仍是贪多务
得,不顾真伪,只要据说是王羲之撰写的,便予以收录,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二、编排无序,把书信(较长,见于《晋书》本传中者)与序文、论放在首尾,而将杂
帖放在当中,既非编年,又非分类,杂然无序,又不知据何使本书次序异于《法书要
录》及张辑全集。然而,这仍是一种较好的传世王羲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