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51&run=13

在《兰亭》论辨中,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评价,也出现不同观点。主张《兰亭》
伪托说的人认为,王羲之的字迹,应当是没有脱离隶书笔意的,与传世《兰亭序》和
王羲之的某些字帖大不相同。首先提出这种看法的是清末学者李文田。他认为‘故世
无右军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东晋以前书,
与汉魏隶书相似。时代为之,不得作梁陈以后体也’。郭沫若与李文田观点相近。
启功曾就李文田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同属晋代碑版也不会像‘二爨’的字
体。况且从已经出土的汉晋简牍墨迹看,晋人简牍的字体多为行草,就是真书也与碑
版不同,也不作‘二爨’体。王羲之所以独出作祖,正因他的真、行、草书变化多端,
各适其宜,在当时书法革新中,有开创之功。
在论辨中,主张《兰亭》为真者提出了与郭沫若等人相反的观点。严北溟认为王
羲之擅长各种书体,但最擅长的是真、行。真、行反映了他的独创风格和艺术水平,
而梁武帝所谓‘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只有《兰亭序》一类行书才当
之无愧。商承祚亦认为,从《书断》列王羲之草书神品第二,《书议》列其真书第一
来看,王羲之最擅长的是今草、楷书以及两者结合的行书。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贡献有二:(一)开辟了草、楷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在继承前
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推出了行书体,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起来。(二)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他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
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千篇一律。
有的学者研究王羲之书法创作的分期。路振平在《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一文
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少年师从卫铄、王
ND447。王羲之早年书法受卫夫人和王ND447的陶染,一遵钟法,其字秀丽飘
逸。现在已看不到他早年的书法作品。不过,从前人对其评价看,早年书迹毫无奇特
独到之处。第二阶段,中年博采众碑。王羲之渡江后,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
篆隶大师们淳古朴茂、豪放奇肆的作品,眼界大开,幡然顿悟,开始不满足于卫夫人、
王ND447姿媚的书风, 博采篆隶等多种书体之长,形成了质朴丰茂的风格,《姨
母帖》就是此期的代表作。第三阶段,暮年变法创新。这一阶段大约从永和十年 (三
五四年) 开始,正如陶弘景所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
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论书启》)。羲之敢于变法,善于创新。其变法创
新的主要途径,一是从当时民间流传的书体中汲取营养,二是直取钟张,对其书法进
行了精研增损的再创造。经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出神入化,冶为一炉,终于完成
了从带有隶意的质朴的书体,到遒逸瑰丽的王体真书与行书的蜕变。王羲之的书法在
第一、二阶段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阶段,才达到炉火纯青、登峰
造极的境界。
在新的思潮影响下,有的学者试图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方法研究王羲之的
书法。陆宇宙《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一文,从审美学的角度,宏
观把握‘二王’ 书法艺术的特征。 作者认为,魏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哲学,以
‘无为’为‘有为’,追求虚静、空灵、自然、淡泊,不拘于礼法,放荡不羁,以及
超尘绝俗的‘理想化的人格美’。而魏晋士人找到了表现这种人格美的最适宜的形式,
这就是晋人的书法。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
的自由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们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在书
法的发展中,晋人不死守前人的古法,始创了全新的行、草、楷诸体,发展成为一种
更为流美多变、自然清爽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正是魏晋士人风流潇洒、飘逸
超脱的人格在书法艺术上的具体表现。
陆宇宙说,从目前能够见到的‘二王’留下的墨迹来看,诸如《快雪时晴帖》、
《孔侍中帖》、《平安帖》、《丧乱帖》、《兰亭序》、《鸭头丸》、《送梨帖》等,
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有一种自然之美,天然之气。王书中所体现的洒脱自然之美,恰恰
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道家哲学的‘道法自然’相吻合。
董时在《二王书艺论》中,探讨了‘小王的抒情主义与现代派有什么关系’的课
题,将古代书家研究与现代艺术思潮相联系,切入点比较新颖。董时认为,小王比大
王更有创造力,是当时超前的艺术家,是‘因’大王而‘革’之,因而创造了更高形
态、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美。今天的现代派不过是这种历史因革之链的延续与发展
而已,其历史境遇必然有相似之处。小王当初令许多批评家瞠目,甚至贬斥,今天也
是如此。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对‘二王’主要作品的评析文章渐多。如王玉池主编的《中
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对大王的十三件作品、小王的六件作品进行了评析。刘正成
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对大王的十九件作品、小王的八件作品进行了评析。
李名方、常国武主编的《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对大王的八件作品、小王的四件
作品进行了评析。单篇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则更多。这些文章对‘二王’书法的艺术特
点分析较详细,评论较公允,是学习‘二王’书法的津梁。
还有部分学者,对王羲之的《丧乱帖》、《姨母帖》、《雨后帖》、《上虞帖》、
《十七帖》、《贺表》六帖进行微观研究,或考证其书写时间,或探索其来历,或对
文中的史实进行考据,或从艺术上进行评析。其中,突出的有韩玉涛《王羲之〈丧乱
帖〉考评》。韩文认为,‘集国事与家事于一身的,莫过于《丧乱帖》’。此帖的不
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
目。第三,《丧乱帖》兼备了雄强与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过
程。韩文断定这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时在永和十二年。《丧乱帖》才是
右军末年的常调,所谓‘情深调合’的‘调’。比较起来,《十七帖》倒是有变调的
意味。韩文的最后结论是:‘有了《丧乱》,从今以后,大可以不必奉《兰亭》为神
圣了,所谓“《禊帖》又右军之至者”云者,自可作罢。’韩玉涛的文章发表于《中
国书法》一九九年第二期,引起了书法学术界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