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外影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46&run=13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得到国内公认,对历代书家影响甚大,且在唐代即随文化交
流扬名海外,对日本、朝鲜的影响尤为深远,并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也逐渐为西人
所知。

一、日本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而又历时悠久的强大王朝。当时国力强盛,与
国外交往频繁,汉文化远播四方,不少典籍也传到了海外。因图书全是写本,所以汉
字和汉字书法也随之流传开去,中国书法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都生了根,尤其在
日本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据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载,应神天皇十五年(二八四年),百济国王派
通晓经典的阿直岐出使日本,并成为太子的老师;进而应太子的邀请,博士王仁于翌
年去日本,并将带去的《论语》和《千字文》进献朝廷。这是汉字传入日本的正式记
载,也是日本书法历史的起点。
到了奈良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盛唐之时,遣唐使的频繁派遣,日本留学生和学问
僧大批来唐学习汉文化、取经,使唐朝文化的输出与日俱增。由于唐太宗一味爱好王
羲之的书法,随着两国交往的频繁,唐朝流行的晋唐书体特别是王羲之的法书便代替
了六朝书体在日本流行。从《万叶集》的诗歌中可得知,王羲之的名字在日本已家喻
户晓。日本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在其生前,王羲之的《丧乱帖》、《孔侍中
帖》等,已传入日本。公元七五四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也带去了王羲之、王献之
的不少书法名迹,为日本国书法艺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天平宝字二年 (七五八
年) ,光明皇后又将圣武天皇遗爱的‘二王’书法一卷,献于东大寺。圣武天皇和光
明皇后都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光明皇后所临写的《乐毅论》,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随着‘二王’书风在日本受到崇尚,在奈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基础上迎
来了平安时代(七九四-一一九二年) 的书法繁盛时期,‘三笔’、‘三迹’等代表书
家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国古典书法的高峰。
‘三笔’即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空海和尚三十一岁入唐取经习书,归国后
更潜心书法。他将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圆劲典雅
的韵味,又有厚重流动的风采。他善作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被人称为‘五
笔和尚’、‘日本的王羲之’,是平安初期书法界的坛主。
嵯峨天皇,曾跟空海学过书法,擅长诗文、书法,由于受空海的影响,及对唐朝
文化的仰慕追求,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唐人风貌。相传《李峤诗百咏断简》是他的代
表作,瘦劲、峻峭、潇洒流畅的书风,可以窥见王羲之、欧阳询的余韵。
橘逸势也是平安初期享有盛名的杰出书家。他曾与空海等人一起入唐,在唐留学
期间,学习书法和音乐,曾师事柳宗元,在唐朝有‘橘秀才’的美称。传为他的代表
作品《伊都内亲五愿文》,运笔自由奔放,点画沉着痛快,极尽变化之妙,而且带有
日本人的情趣,从中可以见到日本式书法的雏形。
稍晚于‘三笔’的‘三迹’,在十世纪初的平安时代走上日本书坛,同样是划时
代的大家。这时在中国,唐宋易代,日本追随模仿中国的倾向随之减弱,书法进入转
折期,形成了日本体。其特点是用笔带有圆形,优雅而轻快,清淡而柔和。但日本体
的渊源仍是王羲之的法书。进入‘三迹’日本体时期之后,崇拜王羲之的风潮仍旧强
劲不衰。所谓‘三迹’,是指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
小野道风,熟习王羲之的书体,并把格调清高的王羲之书风,融入日本特色的抒
情趣味,使之日本化,首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日本体。他曾应召为天皇宫中书写屏风,
其书体端庄温雅,用笔流畅凝重,被人们评为‘野风得羲之之骨’、‘羲之再世’。
藤原佐理书风盛行日本,其书作曾作为天皇学书的范本,有‘佐迹’之称。后人
有小野道风刚,藤原行成柔,而藤原佐理居中之论。书风有直率而一气旋折之妙。
藤原行成崇敬小野道风,酷爱小野的书体,同时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日本体。其书风优雅清高,淡和优美,甚为适合太平盛世、华丽风雅的宫廷贵
族趣味。因此,他的书法有‘权迹’之称,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后世的习字范本。
活跃于江户后期的书家甚多,‘幕末三笔’是其代表。这三位名家是贯名海屋、
市河米庵和卷菱湖。贯名海屋是三人中创造力最强、最具开拓性的人物。贯名海屋名
苞,字君茂,号菘翁。初长于‘御家流’,后学米元章,从叔父登高野山,拜览空海
的真迹,后潜心研习‘三笔’、‘三迹’,得悟妙谛,进而专攻晋唐名家。学习中接
触揣摩最多的,是王右军《圣教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其临摹精心,
几可乱真。六十岁后杰作屡见,至八十岁以后则笔力苍劲古拙,可谓人书俱老。
贯名海屋的书风一反时习,以雄强恣肆、大气磅礴见称,特别是他在技巧方面的
全面精湛,更是日本数百年来罕见的。江户时代的众多书家中,他是佼佼者。日本的
研究者认为,他是后代唯一可以与‘三笔’、‘三迹’相比拟的书坛巨擘。
在日本书法史上,与汉字唐风的古典书法并驾齐驱的是假名书法,出现了不少著
名的书家和著名的作品,尤其是在平安时代达到了古典假名书法的高峰。‘假名’是
日本创制的文字,它是借用传去的中国汉字草书,也就是王羲之一派草书略经变化而
成的。‘假名’最终成了日本国的文字。假名文字与中国草书的这种深厚而密切的渊
源关系,使日本人在写草书时格外顺手,直到今天,草书在日本书法中仍是最发达的
书体,艺术水平远远领先于篆、隶、楷、行四体,并且与假名书法一望而知出于一脉。
近六十年来,日本书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方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深入,
出现了少字数派、前卫派等现代书法,但古典传统派书法仍占主导地位,晋、唐书法,
尤其是王羲之书风仍被认定是书法的正脉。

二、朝鲜
朝鲜为中国近邻,其书法直接受中国的影响,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学习、摹仿中国
的名家之作。 晋时的王羲之、 唐时的欧阳询、颜真卿、宋元及以后的苏轼、赵孟
NFDA2、 董其昌等,都曾深刻影响过朝鲜书法。如李种德的书法,儒雅秀逸,兼有
‘二王’和颜真卿的风格。
朝鲜中期书法第一人韩石峰,学习‘二王’书法成就卓著。石峰名韩NFDBF,
字景洪,号石峰。朝鲜中宗三十八年(一五四三年)生于松都(今开城),卒于宣祖三十
八年(一六五年)。二十五岁中进士。因写一笔好字,历任户部工曹正郎、加平郡守。
朝鲜王朝派往中国明朝的使团中,石峰每次必以写字官的身份出现,其书法得到明朝
众多名士的高度评价。李廷龟在《月沙集·韩石峰墓碣》中说:‘少长能自课书,梦
王右军授以所书者再,由是心独喜自负,临帖若有神助,既天才,又积用功,楷额真
草无不各臻其妙,既已笔名擅一时。’王世贞笔谈称其书‘如怒鲵决石,渴骥奔泉’。
石峰有《徐敬德神道碑》、《权元帅幸州大捷碑铭》等十余种碑碣,以及李白诗
《古风》等三十八首、王羲之《兰亭序》、《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等众多
真行草墨迹流传于世。其书主要出自‘二王’《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
赞》、《洛神赋》等。楷书较俗,而行草书却超逸绝尘,如龙蛇飞舞。朝鲜书法大家
李匡师评其书:‘逮我朝,安平、自庵、蓬莱、石峰为四大家。……后来论定,以石
峰为国家第一。’他是朝鲜书法史上尝试跳出中国书法之藩篱,走自己书风之路的第
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