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影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45&run=13

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
哺育了一代代的书家,到了近现代,仍然是书坛崇敬的伟人。人们不仅崇敬他,而且
把他的书法作品当作临摹的范本。学习书法者,从唐楷入手,继而学习行草,莫不以
‘二王’为师,以致在中国书坛出现‘二王’书派。其领袖人物是沈尹默,中坚人物
有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等人。
沈尹默(一八八三-一九七一),原名君默,曾署名沈NC85C、沈中,号秋明,
浙江吴兴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期的新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勤奋好学,
自十二岁开始习字,不论寒暑,临池不辍。他遍临晋唐法帖,而对褚遂良的《大字阴
符经》用力最勤。三十岁后由文徵明、米芾、智永而上溯‘二王’,晚岁又遍临北魏、
隋唐碑版。终于熔铸诸家,自成一体。其书体平易近人,如其为人。于右任曾赏识其
所临《兰亭序》,谓其书必传。郭绍虞在《悼念沈尹默先生》一文中指出:‘先生不
作怪怪奇奇之体,这是因为他的书法艺术从工力上得来,精于用笔,所以清健秀润,
能在平易中自成一家之体,这比有意做作的更难。’沈尹默在理论上对‘二王’亦有
研究,论文《二王法书管窥》,阐述了学法‘二王’的经验,指出学法‘二王’,首
先要弄清什么是王字,墨迹的流传和真伪、失真等,认为今天已见不到一个真正的王
字,所以只有从唐、宋时代学王有成就的大书家的作品中去问道,仔细分析,去异存
同,来间接地学习王羲之书法,这一见解颇为独到。他还分析了大王和小王运用内
NE361、 外拓两种不同的用笔方法,深入浅出,论述颇详,对今人启发很大。沈尹
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里,坚持书法创作,介绍书法艺术,诚为‘文化大革命’
前中国书坛的领袖,功不可没。其书法失在骨力不足。
马公愚(一八八九-一九六九) ,号冷翁,浙江永嘉人。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
海中国画院画师。出身于书画世家,七岁从父学书,十五岁时书名已誉满乡里。自幼
习历代名碑法帖,上自秦汉碑刻、钟繇‘二王’,下至明清近人墨迹,无不精心揣摩。
真草取法钟、王,气息醇雅,神韵生动。晚年对王羲之《丧乱》、《孔侍中》等七帖
尤为推崇,不仅自己朝夕摹临,而且还教导学生临习。他能传王羲之书风而有自家面
目。
白蕉(一九七-一九六九),本姓何,名旭如,号复生,后改名白蕉,又号复翁。
上海金山县人,曾任上海画院画师。白蕉治学严谨,书画造诣颇高。书法酷爱‘二王’。
他曾回忆说:‘我初学王羲之书,久久徘徊于门外。后得《丧乱》、《二谢》等唐摹
本照片习之,稍得其意。又选阁帖上王字,放大至盈尺,朝夕观摹,遂能得其神趣。’
由于几十年的研习,白蕉学‘二王’在书艺上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他的字取法高远,
秀逸潇散,楷、行、草书和中小字尤佳,有晋人风致。
邓散木(一八九八-一九六三) ,号粪翁,上海人,著名金石书法家。学书刻苦,
几十年间,无论寒暑,总是未明即起,或临池,或治印。临摹全部汉碑和‘二王’帖,
其他上至金文石鼓,下至近代各家,无不手摹心追,潜研穷索。其行草书熔‘二王’、
张旭、怀素于一炉,下取明清王觉斯、黄道周笔意。所临《兰亭序》,笔笔精到,形
神兼备,一气贯通,既传羲之书风,又有自己的风貌。建国后不久,他应聘赴北京,
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简化字模的书写工作,从此留居北京。长居北京使他受到北方
雄健书风的熏染。
潘伯鹰(一八九九-一九六六) ,原名式,字伯鹰。安徽怀宁人,曾任上海中国书
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在诗和古文辞方面有较深造诣。晚年致力于书法,从魏晋到宋
元各家的正、行、草三体无不涉猎。但学得最多的是王羲之和褚遂良的各种碑帖。在
广泛临摹、汲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主张书法的最高境界当于‘字外
求之’和碑与帖相互为主,其正书和草书同纸书写,大字刚劲浑厚,拙中寓巧,小字
雅致秀润,榜书甚见功力。曾与沈尹默合写新字帖,影印出版,在全国较为流行。论
著亦较多,已出版的有二十多种。书法论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等。
他一直追随沈尹默,在沈尹默从事的书法活动中充任助手工作。
学习‘二王’,既有理论、又有创作的,著名者还有李叔同、马一浮、郭沫若、
林散之、吴玉如、沙孟海、高二适、赵朴初、启功、蒋维崧等。
由于‘二王’书派在中国书坛占主导地位,影响所及,全国的书法工作者学习继
承王书者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