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明、清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43&run=13

南宋人虽刻王书学王书,但由于翻刻失形和模拟当朝,书风日下,未能出现书法
大家。
公元一二七九年,蒙古人忽必烈灭宋。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年) 春,赵孟N
FDA2入大都仕元。在书法艺术活动中,赵孟NFDA2与鲜于枢等人共同力挽颓风,
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回归潮流, 逐渐占据了整个朝野。赵孟NFDA2一生学书,宗奉
‘二王’书法。他一生临习《兰亭》无数,又作有大量题跋。其书作和文跋是继北宋
四大家之后,学习、研究王书达到的新的高度。他的书法依托‘二王’,影响明清和
近现代。其题跋中以《兰亭十三跋》最为有名。其中第七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
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在赵孟NFDA2托古改制、回归‘二王’的旗帜
下,邓文原、揭斯、饶介、李倜、倪瓒、虞集、柯九思、张雨等人各有体势。
明代三百年,从整体上来说,是帖学风行的时代,法帖传刻十分兴盛。著名的有
常姓翻刻阁帖《泉州帖》,周宪王刻《东书堂帖》,文徵明刻《停云馆帖》,董其昌
刻《戏鸿堂帖》,华夏刻《真赏斋帖》,莫是龙刻《崇兰馆帖》,王肯堂刻《郁冈斋
帖》,邢侗刻《来禽馆帖》等。帖学大行,士人竞相临摹,蔚然成风。所以明人善行
草者极普遍,简牍之美,几越唐宋。
明朝前期,书坛深受赵孟NFDA2影响,余韵不绝。直至明中期,刘珏、姚绶、
詹僖、金琮等家,无出赵的法门。另有一些书家如宋克、陈璧、解缙、张弼、张骏、
陈献章等,则能另辟蹊径,自成别调。
明代中期,吴中地区人文荟萃,书家辈出。以王书为绪,各具风采。如徐有贞行
草书的遒放雄健,沈周的苍劲秀润,王鏊的清劲峭拔、吴宽的姿润奇崛等。
弘治至嘉靖年间,吴中崛起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道复,称‘吴中四家’。
祝允明是穷年白首、池水尽墨的专业书家,各体皆工,名播遐迩。草书长卷大幅,奇
纵跌宕。文徵明为吴门画坛的盟主,小楷尤为精整,师承晋唐,行书出入《圣教序》。
文徵明的学生陈道复,上寻‘二王’,下模唐宋,脱出师门,自成一格。王宠的书法
出于王献之,以楷书擅名,笔法遒逸婉和,深得晋唐雅趣。另外,浙江宁波的丰坊,
行草学‘二王’,宽舒醇厚。松江的陆深,骨力遒劲。
明代晚期,董其昌尊王学王,雄踞书坛,成一大家。其书风圆劲秀逸、行气疏朗,
别具一格。董其昌不仅书法享有盛誉,其书学也是一代宗师。晚明与董其昌齐名的还
有邢侗、米万钟、张瑞图,时称‘邢董米张’。其中张瑞图的行书,初师钟、王,书
体温和淳雅,后期用笔转为屈曲方折,风格奇宕。邢侗主要以‘二王’为宗,笔力矫
健,古朴圆浑。
清代初期,书苑流行最广的仍是董其昌的书体。康熙皇帝玄烨,酷爱董书并写有
一手董体。海内董书真迹,搜访殆尽,朝野士人,风趋云会。如笪重光、姜宸英、汪
士宏、何焯、沈荃、张照、王澍、查士标、查 、祁豸佳、吴山涛等人,均以董书为
门径,采撷晋唐各家,创立自己的风貌。
至乾隆一朝, 书风渐变。乾隆皇帝弘历尚好赵孟NFDA2书体。他习赵书,却
无赵孟NFDA2的骨力; 推崇王书,却少右军的韵味。再加科举以书法取士,使书
风渐成‘乌、方、光’的‘馆阁体’,走入末路。
乾隆至嘉庆年间,帖学书风进入了最后的繁荣,张照、刘墉、梁同书、王文治、
成亲王永 等人,在取法和发扬‘二王’书帖风格方面获得很大的成功。王文治自称
‘从事于《兰亭》者三十年,从事于“定武”者二十余年’。
乾、嘉以后,碑学勃起。从事碑学的阮元、包世臣、伊秉绶、邓石如、吴熙载、
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翁同 等大家,都曾受益于右军书帖,后在书坛中竖起碑
学大旗,使帖学受到了最大的挑战。
统观明清两代,学右军书体最有成就者,首推王铎。王铎为明代旧臣,降清入仕。
他于王书笔濡目染,融会贯通,左右逢源,成为一代草书大家。傅山则属于高人逸士,
一生出入‘二王’,自称:‘真行无过《兰亭》,再下则《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