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帖 游目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35&run=13

一、上虞帖
此帖为唐摹,硬黄本。《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左右两上角皆钤有
南唐墨印‘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朱印,宋徽宗的泥金书签题‘晋王羲
之上虞帖’,‘政和’、‘宣和’以及双龙朱文圆印。而一方‘政和’朱印正押在左
上角的‘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之上。卷的前后隔水及拖尾尚有宋徽宗的‘御书’葫芦
印、‘内府图书之印’。北宋内府的原装尚完好无损。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内
合同印’,即宋人所称的‘金图书’。传世古书画上并用此两印者,独见此《上虞帖》,
而南唐的‘内合同印’,尤为其他古书画上所未见。
《上虞帖》在明代藏晋王府,旋归韩逢禧。至清初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所藏。
嘉庆时为翰林商载所收。后又归大兴程定夷。明人詹景风将之著录于《东图玄览》,
并推许为‘唐摹之绝精者’。
此帖‘文化大革命’时,被上海‘造反派’当作‘四旧’抄出,辗转移交到上海
市文物图书抄家清理小组的文物仓库。一九六九年十月处理查抄文物时,将其中一级
品挑出,移上海博物馆。此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复查时,负责书画鉴定、传拓
工作的万育仁认为不像赝品。一九七五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
室用软爱克司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
墨印,才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
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
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
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
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永和
十二年。因此,可以认定《上虞帖》当在永和九年之后、十二年之前所书。

二、游目帖
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此帖一百零二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
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
方。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
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
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
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摹本毁于火灾,现
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
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 (三
二二年) ,为王敦爪牙。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
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
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