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16&run=13

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它简洁,开
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张怀NF146《书断》
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刘德升,‘字君嗣,颍
川人,桓、灵之时(一四六年-一八八年) ,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
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
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钟繇、胡ND5D1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
胡ND5D1,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
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但作
品无一留世。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曹魏时任宰相,
封定陵侯。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因其官高位显,书
法风靡一时。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王
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
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
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
稍逞左倾的横张态势。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
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
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代表作品有:《兰亭序》、
《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
《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
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
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
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
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
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
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
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
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丧乱
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此二帖是
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