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古制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2&rec=14&run=13

王羲之,大约从五六岁学文习字,到五十九岁去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
从事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研究。青少年时期师从名家,临池不辍;成年后博采众长,变
古制今,自成一家,终至‘化境’。
王羲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至唐初褚遂良奉命整理宫内图书时,撰《右
军书目》,载有:正书五卷十四帖,草(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晚唐时,书画
鉴赏家张彦远著《右军书记》,载有四百余帖。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的《宣和书谱》,
仅载有王羲之书帖二百四十三帖。此后,王羲之存世书帖与年递减,至元代就真迹无
存了。现传世书迹,均是后人摹本、刻帖等。早在唐时,由于‘书圣’地位的确立,
‘王书’已是朝野上下争藏的墨宝,通过临摹等手段,制作了不少‘下真迹一等’的
复制品。此后临摹传拓历代不绝。
尽管不见真迹,我们仍然可以在前人考证、整理‘王书’的基础上,将那些流传
有绪,而且较为真实地保留着‘王书’面目的勾摹本、刻帖,作为研究王羲之书法艺
术的根据。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其当世已有定评。其壮年时期的作品,已被当时与他齐名
的庾翼赞为‘焕若神明, 顿还旧观’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王羲之
‘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其书法是‘古今莫二’。这里说到的‘草’,是章草和
今草;‘隶’是真书,或叫正书、楷书。
唐人张怀NF146在其《书议》 中排列书家名次时,分‘真书’、‘行书’、
‘章草’、‘草书’四门,每门所列书家,皆见王羲之。《书断》中的‘神品二十五
人’及‘妙品九十八人’条目中,‘飞白’、‘八分’二门也列有王羲之。所以,张
怀NF146说: 王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
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书断》)。其他书
体,如金文、秦篆等,不能说他没有触及,但不是其长。甲骨文,王羲之可能没有见
到。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
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
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
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
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