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索人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4&rec=38&run=13

明末清初,“天崩地坼”、舆图换稿、江山易代的历史变迁,促使不少思想家对
封建文化、思想进行深入检讨、深刻反省。《桃花扇》就是孔尚任假借优孟衣冠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探索人生理想的沉痛反思。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是一个“抉心呕成”的艰苦历程。写成初稿之后,就有
不少“借读者”索观剧本。但是,作者却因为他们不解其意而“抚胸浩叹”,甚至要
将稿本付之一炬。所以,他又通过眉批和尾评,再三强调读者要“著眼勿忽”,“当
用巨眼”。并特地写有《桃花扇小引》,明确表示其创作意图是“惩创人心,为末世
之一救”。荀子《劝学篇》云:“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明末清初,不少
人苦闷彷徨,穷年累月不知去向。孔尚任创作此剧,就是要为这些“迷津”之人指明
出路。
从剧中可以看出,他痛切感到,出路不在于封建士大夫。弘光荒淫,马、阮售奸,
四镇私争,行的都是亡国之政,自不必论。即使“有明三忠”也无力回天,解民倒悬。
史可法,名为“北门关键”,但面对残明江山,内外交困,也常是束手无策,“万死
无裨,一筹莫展”(《阻奸》)。四镇讧斗时,只能“出张告示调停,更无他法”。
扬州士卒人心瓦崩时,也只能悲叹“命苦”,“哭声祖宗,哭声百姓”。孔尚任说:
“徒哭无益,责煞阁部。”(《眉批》)作者歌颂了他死守扬州的忠勇,却对其迂腐
不无谴责之意。而左良玉虽然握有重兵,但是“不学无术”,有勇无谋。尽管激于一
时义愤,曾经传檄讨奸,却难以约束部下。儿子左梦庚“自破其城”,他只能是呕血
身亡。黄得功“防贼自作贼”,连家将田雄劫持弘光降清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以自刎
作纩之号。其实,岂但是“有明三忠”,整个南明朝廷,“朝中军中,无处不难;
佞臣忠臣,无人可用。此兴亡之大机也”(《争位》尾评)。即使复社干将侯方域等
人,虽然有别于前代文人才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但仍然是流连声色的风流
名士,国难当头之际,仍耽溺于听歌寻妓。孔尚任批道:“温柔乡容易,沧桑奈何。”
(《逮社》眉批)《阻奸》一出,侯方域唱道:“哭苍天满喉新血,国仇未雪,乡心
难说,把闲情丢开后些。”孔尚任批语道:“末句仍提闲情,恐未尽丢也。”侯作为
复社名士,常自负为中兴栋梁,史可法也曾委之以重任,令其随从高杰防守黄河。但
当高杰不从其谋时,他便丢下重任拂袖而去,致使千里空营,“而大兵从此下江南,
则兴亡之大机也”。残明覆亡,侯生也难辞其咎。作者对他也有谴责之意。其实,不
少复社文人,自以为大节凛然,而实则动摇妥协。所以,清朝建立之后,“那些文人
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余韵》)。尽管他们内心曾经
痛苦斗争过,有过“避祸今何晚,入山昔未深”的哀叹,但是毕竟难免“贰臣”之嫌。
复社文人亦曾标榜过东林党人,自诩为“东林后进”,“胜国晚年,虽妇人女子,亦
知向往东林”。但是,“究于天下事实何补也”(顾彩:《桃花扇序》)? 通过对历
史兴亡变乱的形象总结,孔尚任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已对整个封建士大夫阶层大
失所望,从他们身上难以实现其人生理想。
因此,孔尚任将希望寄托于下层士庶。剧中歌颂歌妓李香君,赞其同权奸斗争的
坚强不屈,非学校朝堂之士可比。孔尚任说:“桃花扇乃李香君面血所染,香君之面
血,香君之心血也。因香君之心血,而传左宁南之胸血,史阁部之眼血,黄靖南之颈
血,所谓血性男子为明朝出血汗之力者。”(《劫宝》出总批)有意把一个青楼女子
的事迹与忠臣烈士轰轰烈烈的举动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明朝的正气之所在。同时,作
者在剧中还标举了七人,说:“南朝七人,一武弁,一书贾,一画士,一妓女,一串
客, 一说书人, 一唱曲人,全不见一士大夫,表此七人者,愧天下之士大夫也。”
(《余韵》眉批)这七人,在国家危亡之际,全都作出了奋斗和牺牲,表现了凛然的
风骨。张瑶星宁肯舍弃官禄而绝不“助纣为虐”,蔡益所从容下狱而不避生死,卞玉
京、丁继之不慕荣华拒不入宫,柳敬亭冒死传檄讨奸,苏昆生千里跋涉寄扇,全都甚
为突出。相比之下,那些士大夫反倒显得黯然无光。孔尚任从士庶身上才看到了希望
的曙光,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进而认识到理想的出路就是归隐而入桃源。
孔尚任看到,明末清初,有些明朝的孤臣如锦衣卫张瑶星、太常寺老赞礼,有些
清流儒士如名士侯方域、画士蓝田叔、书商蔡益所,有些下层市民如说书者柳敬亭、
唱曲者苏昆生、歌妓李香君、卞玉京、清客丁继之等,在明亡之后,“旧恨填胸”,
彷徨苦闷,不知所从,属于“末世”的迷途之人。而第一个找到出路并引导他人的就
是张瑶星。历史上的此人,曾以父职荫袭锦衣卫千户。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之后,
宁死不降。明亡之后,隐居不出。剧中,写他在南明建立之后,仍补旧缺。因权奸当
道,朝局日非,而中夜踌躇。当马、阮重兴党祸, 陷周、雷于冤狱时,他不愿助纣为
虐,便毅然挂冠,到栖霞山为“高隐”去了。他是第一个“世外桃源”的奠基者。他
为别人指引的也是这条隐居之途。
老赞礼则是熟悉弘光遗事并激发作者创作激情的南部曹孔尚则的化身。明亡之后,
他隐居不出,把酒狂歌,与遗老唱和。剧中,他是张瑶星归隐桃源的积极赞助者。明
亡之后,那些坚守民族气节,不愿做逆子贰臣的明之官吏,大都与他们感情相通。
而那些侯方域一类的清流儒士,明末曾参加过抗清运动,或为之出谋划策;明清
易代之后,又有过拒绝入仕的表现。他们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也
是大江南北经常见到的。侯方域随张瑶星入道,也具有这种性质。“荒山之上,既可
读书,又可卧游”, “远远闻得吟诗之声,不在水边,定在林下”。(《余韵》)借
隐居来抒发亡国遗恨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宿。
至于那些说唱卖笑的歌儿舞女等下层市民,明亡之后,失去了昔日赖以谋生的环
境和手段,又不愿意为统治者歌舞升平,因此,或渔樵江渚,或出家修行,憧憬一处
既可躲避战乱又可“大家度日”的世外桃源,也是合乎情理之事。剧中的结局,正是
上述三类人生活道路的真实写照。
全剧自始至终都在暗示和强调归隐入桃源之途。第一出中,柳敬亭唱云:“但是
桃花误处,问俺渔郎。”眉批曰:“此《桃花扇》大旨也,细心领略,莫负渔郎指引
之意。”柳敬亭是作者心目中具有侠肝义胆的英雄,既是曾为侯生投书辕门以解南明
倒悬之危而身陷囹圄的义士,同时,又是引导侯生逃向栖霞山隐居的向导。正如《桃
花源记》中所说的发现“桃花源”的“渔人”,他的经历就是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蓝田叔则是为张瑶星画桃源图的画士,侯生正是在其画图上题了“路取桃源好避秦”
的诗句,可谓与张瑶星心有灵犀一点通,因而张才将他开释出狱。故眉批又曰:“桃
花源图有深意存焉。”柳敬亭、侯方域等志同道合者一起在狱中步月,柳因不忘桃源
仙境,故唱道:“看月圆,却也似武陵桃洞。”眉批曰:“说的高兴,似见道者。”
诸如此类,所谓深意,所谓见道之语,无非是指这些人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功名心绝、
花月情断之后,终于在栖霞山这个既可读书吟诗、渔樵度日,又可继续抒发亡国之恨
的世外桃源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全剧写的就是他们寻找桃源的艰难历程。隐居之地
是栖霞山,入道、结社、渔樵,自来自去,避秦火,躲战乱,哀江南,悼南明,是他
们隐居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张瑶星是建立这一圣境的奠基人,老赞礼是志同道合的赞
助者。柳敬亭、苏昆生是引导他人登此圣境彼岸的过渡者,侯、李、卞、丁、蓝等人
是这一桃源的主要成员。这就是作者给剧中全部迷途之人安排的出路。故最后一出尾
评中,作者画龙点睛曰:“谱《桃花扇》之笔,即记桃花源之笔也。”心血所染的桃
花扇本身被揉碎,但这血的代价并没白费,那就是发现了迷津,进入了世外桃源。
孔尚任入仕前曾在石门山隐居数年。在写作《桃花扇》过程中,他也常处于仕宦
与归隐的矛盾斗争之中,将归隐作为理想境界,也是他对人生旅途沉痛反思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