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颂扬爱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4&rec=37&run=13

《桃花扇》也是抒发爱国思想的一曲颂歌。
首先,这种爱国思想是通过肯定男女主人公断情入道的结局体现出来的。剧中男
主人公侯方域是明末清流儒士的代表。 历史上的侯方域虽然参加过清廷科举, 有过
“变节”问题,但在明亡之后,他也曾为抗清出谋划策,又拒绝入仕清朝,显然也是
忠于明朝的。这类文人,在明亡之后暂时或长期隐居,以结社掩护,吟诗作词,抒发
其故国旧君之感,自有其必然性。“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
而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杨凤苞:《秋室集》
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剧中侯方域结局的断情入道,随张瑶星归隐,就具有这种
结社性质。而女主人公李香君则是下层进步市民的代表。马、阮权奸祸国殃民的罪行
激起了各阶层人士的愤怒反抗,妇人女子无不对之唾骂,“聪明得紧”的香君受到了
影响。她在与复社领袖陈定生、吴次尾、侯方域的交往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而且,其师苏昆生忠于有明社稷,对权奸深恶痛绝,
她为之肃然起敬。平时她又熟知《牡丹亭》、《鸣凤记》、《渔阳弄》等戏剧且受其
影响,所以在明亡之后,也不愿意为清统治者歌舞升平,而憧憬一所既可躲避战乱又
可聊以为生的隐居之地,因此,结社入道也是其无可奈何之途。侯、李等人之所以能
与张瑶星异途同归,除去都为躲避战乱之外,主要是都有亡国之恨。所不同者,侯、
李心目中的隐居胜地不是抛弃个人家室于不顾,而是以儿女私情为根的世外桃源,不
是脱离尘俗而是以其夫妻团圆为其最后归宿。然而,天崩地坼的改朝换代之际,这种
儿女私情、个人家室的基础是封建国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张瑶星才向其严肃指出:“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 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
在哪里? 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这一当头棒喝,使他们如梦初醒,这才
晓得,国家不存,个人的爱情也不可能继续存在。只有断情入道,将离合之情归入兴
亡之感,将个人情爱服从江山社稷,才不是误入迷津。作者否定侯、李爱情的团圆结
局,肯定其隐居入道中的抒发亡国之恨,正是要讴歌爱国思想的。
第二,以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为“有明三忠”安排一个升天成仙的美好结局,
而使卖国权奸马、阮之流落得一个可耻下场,明显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绪。
作者创作该剧的主旨是对那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而
对“那班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人祸天诛。此乃补救之微权,亦是褒讥之妙
用。”(《修札》)有明三忠左良玉、史可法、黄得功就是“含冤的孝子忠臣”,剧
中对其忠君爱国热情歌颂。历史上的左良玉带兵“东下就食”,含有要求封官加爵的
要挟。而剧中改为迫于饥兵鼓噪的无可奈何,而且接受了柳敬亭的劝阻。因为他毕竟
是“报国恩,一腔热血挥洒”的明之忠臣,“天朝犬马”,“忠义之人”(《抚兵》),
所以,一闻崇祯自缢,便失声恸哭,坚决表示,“从今后,戮力拼命,报国仇,早复
神京”(《哭主》)。至于他的传檄讨伐马、阮之流权奸,也含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
想,因为在南明危亡之际,马、阮权奸仇恨左兵甚于清兵,并准备投降清兵以剿杀左
兵。剧中所写马、阮密谈清兵来后或跑或降,调防守清兵的刘黄三镇去堵截左兵,都
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卖国嘴脸。同时,左良玉的传檄讨奸,也暗含抗清成分。《草檄》
出中,左良玉怒道:“我辈戮力疆场,只为报效朝廷,不料信用奸党,杀害正人,日
日卖官鬻爵,演舞教歌,一代中兴之君,行的总是亡国之政。只有一个史阁部,被马
阮内里掣肘,却也依样葫芦,剩俺单身只手,怎去恢复中原? ”当时中原主要是清兵
占领,恢复中原,势必要同日益南下的清军斗争。剧中的传檄讨奸绝不只是忠奸斗争
而是夹杂民族斗争的成分。他虽然讨奸失败了,但作者却是把他作为忠于崇祯的“英
雄”来描写的。
在“有明三忠” 中, 对史可法的忠君爱国形象,塑造得最是光彩照人。虽然,
“难整乾坤左史黄”,他同样没有挽救有明命运的才能本领,而且作者也没有掩盖其
才绌智短和书生迂腐的一面,但仍然讴歌了他的赤胆忠心和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尽
管是在文字狱严酷的康熙时期,作者仍然大胆地正面地描写了史可法激励士卒誓死抵
抗清军死守扬州的壮举。第三十五出《誓言》无疑是突出表现史公赤胆忠心的重场戏。
在黑云压城、敌我悬殊、孤军难守、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之下,史可法及其部下错综
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通过三私听、三怨恨、三传令、三不应、三哭劝、三悔骂、三
欢呼、三大笑的“三变”情节,既阴阳分晓、对待整齐,又错落跌宕地表现出来。特
别是结末史公部署三千人马上阵、守城、巷战、短接到自尽的那段命令,慷慨激昂,
简洁有力,气势充沛,铿锵有声,一字一句都迸发出扬州将士同仇敌忾、气壮山河的
英雄气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激情。除忠君报国外,他始终是别无所
求。本来,南明建立之后,他以阁部而督师,乃是左迁,但是他仍然以“不能光复中
原为耻” , “督师江北,正好戮力报效”,因而立即约定四镇“共商复仇之事”(
《设朝》)。故眉批曰:“如此忠肝义胆,人所难能也。”本来,据《明史·史可法
传》记载,他是被清军俘虏遇害的,但在剧中,作者有意改为投江自尽,成为“尽节
忠臣”;本来,他的衣冠冢是其家人建立的,但在剧中,改为老赞礼收拾其衣服靴帽,
招魂埋于扬州梅花岭,“便有史阁部千秋佳城了”。意在说明史公千秋忠魂赢得了时
人的祭悼歌颂,其爱国精神犹如屈原是永垂不朽的。
对“有明三忠”之一的黄得功,作者也是热情歌颂的。特别是对其以死报国,显
然是肯定的。《劫宝》一折,乃黄得功“尽节之日,看其闻报时,如此忠;见帝时,
如此敬;夺驾时,如此勇;毕命时,如此烈,写尽名将气概”(《尾评》),在作者
看来,尽管“有明三忠”所忠的对象有所不同:“史阁部心在明朝,左宁南心在崇祯,
黄靖南心在弘光,心不相同”(《尾评》),他们死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左宁南死
于气, 自气也; 黄将军死于刃,自刃也;史阁部死于溺,自溺也”,但是全都写得
“烈烈铮铮,如国殇阵殁者”,同“临敌不屈”之死没有什么区别(第三十八出《沉
江》 尾评) 。因此,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让他们死后升天,封为神仙,史可法为
“太清宫紫虚真人”,左良玉为“飞天使者”,黄得功为“游天使者”,“一个个走
马到任,好荣耀也”(《入道》)。而对卖国降敌的奸佞马士英、阮大铖,则予以鞭
挞,使其不得善终。
据《明史·奸臣传》载,“明年,大兵剿湖贼,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
俱斩之”。“大铖偕谢三宾等赴江干乞降,从大兵攻仙霞关,僵卧石上死。”而在剧
中,却是改为马士英被霹雳神击死在台州山上,阮大铖被山神夜叉刺死在仙霞岭上,
以此说明“果然恶有恶报,天理昭彰”(《入道》)。虽然是从宿命迷信观念出发的,
但是明显流露出忠君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