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4&rec=22&run=13

清人刘廷玑说:“海内之重东塘者,不仅诗也。即以诗言,而《湖海》、《岸堂》、
《石门》诸集,盈尺等身,亦洋洋乎当代之大家矣。”(《长留集序》)
孔尚任有诗集五部:

一、《鳣堂集》
孔尚任的友人邓汉仪所辑《诗观三集》 中, 于孔尚任诗前有小传云:“尚任有
《鳣堂》、《湖海》诗集。”鳣堂,即讲堂。孔尚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
二十八日开始为国子监生员讲解经义,次年七月初赶赴淮扬疏浚海口。《鳣堂集》即
收录任国子监博士讲经到治河之前所写诗篇。

二、《湖海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云:“尚任官国子监博
士时,随侍郎孙在丰在淮扬疏浚海口。因辑其入淮以后诗文,自编此集,故以湖海为
名。”共收诗七卷,文三卷,札三卷。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
图书馆藏均有介安堂十三卷本。

三、《岸堂稿》
康熙三十三年(1684年),蒋景祈收辑当时京都有名诗人之诗共十三卷,名《辇
下和鸣集》。其中,选孔尚任诗61首,为《岸堂稿》一卷。岸堂,为孔尚任于北京海
波巷住所书斋名,王士禛书写,尚任因以为号。上海图书馆藏有《辇下和鸣集》康熙
刊本。

四、《长留集》
康熙年间《长留集》岱宝楼刊本扉页题为:“曲阜孔东塘、辽海刘在园两先生合
刻,岱宝楼梓行。”吴之振序云:“闻孔、刘两公素未谋面,仅以诗调略同,订交水
乳。甲午冬,始晤于淮上署斋,促膝三阅月,商榷风雅,欲尽搜近贤传稿,选为《长
留集》,用存真诗,而先以所自著者,易手选定,以观旨趣之同异。”该集十二卷本
收尚任诗999首, 始于《湖海集》之后,终于康熙五十六年,即孔尚任殁前一年,前
后凡20年。除少数诗篇与《湖海集》之诗有所重复外,凡孔尚任治河还京、京都仕宦、
罢官归隐之作,几乎包罗殆尽。《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曾论及之。北京大学和南京大
学两图书馆藏有残本。

五、《石门集》
孔传铎《安怀堂文集》中,有《东塘石门诗全集序》云:“又癸未至丁酉共若干
卷,曰《石门集》,是其归田及游览之所作也。”即孔尚任因罢官而于康熙四十一年
回乡后至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前的诗作。
上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
一是同情民生疾苦,抒发“呻吟疾痛之声”(孔尚任:《与田纶霞抚军》)。
治河期间,他始终没有忘记“踟躇何计救桑麻”(《渡黄河》)。一到黄河渡口,
便“愀然有瓠子之感”(邓孝威评语)。因而能与灾区盐民、渔夫一起操劳,“虽斥
卤荒凉,手胼足胝,与之欢呼鼓舞,盖不知劳之为劳,苦之为苦已”(《西团记》)。
所谓“鞍马何曾经柳影,枕衾大半近芦花”(《返棹昭阳留寄家人》),“里外湖光
照远天,孤舱灯暗带衣眠”(《久泊秦淮》),“病身久苦沧江气,好友皆怜补被寒”
(《海陵留别邓孝威将至都门》),就是他“勤于王事”、“拯饥济溺”艰苦生活的
写照。其间,他“风雨劳瘁,迄无暇日”,甚至有时处于“病虐、病痢、愁饥、无车、
无马、望乡、望国”(孔尚任:《答黄交三》)之中,但始终没有忘却救民于水火的
使命。友人送来了像生菊花,他想到“安得同献百花宴,花中看出民劳苦”(孔尚任:
《像生菊花歌》)。上司设宴,他却写诗道:“盛世由来不信瑞,当宴何计救桑蔴。”
(孔尚任:《俞中翰园秋日玉兰花再开和徐方虎、孙圯瞻先生韵》)元宵佳节,他照
常治水,见渔家点火问卜,便想到“吾来计三年,冒雨施凿疏。西决东不流,何以救
黎庶”(孔尚任:《元夕泊渔村作》)。亲友请他品尝当地特产名吃董酥,他又吟诗
道:“把杯坐蓬茅,咀嚼生感慨。秦邮冠盖途,市错每相赛。下河尚洪荒,儿女一舟
载。呱呱索饭啼,举火那能再!百钱买董酥,何如粳一袋!糟糠甘如饴,且免色为菜!”
(孔尚任:《食秦邮董酥同陈鹤山、颜遇五、从子衍栻分韵》)因为对治河久而无效
的现状颇为不满,愤而质问那些一味寻欢作乐的开府大僚:“为问琼宴诸水部,金樽
倒尽可消愁?”(《有事淮扬诸开府大僚招宴观剧》)劝说同事:“知君爱读循良传,
痛说民瘼莫暂忘!”(《陈一水中翰出守兖郡》)
二是抒发兴亡慨叹,表现民族情绪。
这种情绪,有时是通过悼怀明朝君主及其遗迹表现的,例如,瞻仰明太祖故宫、
拜谒明孝陵的诗篇。有时是通过凭吊抗清民族英雄来表现的,例如,游览梅花岭凭吊
史可法的诗篇。而更多的诗篇,则是通过与隐遗耆英、故老遗民的酬和赠答中,抒发
其民族情绪的,如《白云庵访张道士》:“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转。久立见白云,
云中吠黄犬。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我入拜其床,倒屐意颇善。著书充屋梁,欲
读何从展。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巅,穷饿
极淹蹇。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现。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作者由其环境、著
述、神态,引出明朝锦衣卫张瑶星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精微之论、忧世之心,突出其恸
哭风雷变迁、感慨兴亡的民族情感,将其隐居入道、心怀故国的忧思“一一写出,是
一篇遗民传”(黄云评语)。不过,孔尚任的民族情绪大都只能以曲折隐晦的形式表
现出来。
三是描写清贫愁苦和仕途坎坷,抒发遭谗蒙冤的抑郁愤懑。
清人唐甄曾指出,“清兴兵五十余年,四海之内日益穷困”。孔尚任家遭过水灾,
典卖了“负郭田”捐纳监生,又非贪官,且好慷慨解囊资助他人,再加好古成癖,喜
欢文物,所以,湖海治河期间,生活有时难免贫困。诗作《乞金》、《卖马》、《典
裘》、《得金》等篇中,常有些嗟卑叹穷的哀怨牢骚,诸如“伤哉儒者贫”(《车盖
被偷》) ,“天下无如博士苦”(《谢阮亭先生送米炭》),便是他愤懑之极的感慨
吟咏。可贵的是,他能顽强地支撑下去。“仆几条穷骨,一段铁肠,愈冷愈坚,愈饿
愈劲”(《答缪墨书》)。他照样奔走治河,关心民瘼;仍然节衣缩食,周济亲友;
还不时以固贫为常、处常而乐、诗穷而愈工来自我安慰,因而不废吟咏、登临、交友。
他的许多诗篇, 正是在这种贫困愤懑中写成的, 即所谓“任抑郁穷愁,莫可言状,
《湖海》一集,乃呻吟疾痛之声”(《与田纶霞抚军》)。
然而, 更为诗人抑郁不平的却是其含冤罢官。 他在其《放歌赠刘雨峰寅丈》、
《答僧伟哉》、《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余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和蔡纲南
赠扇原韵送之南还》等诗中,直接触及了含冤罢官之事,也为后人解开这桩疑案之谜
勾勒了一个基本轮廓。而且,从诗中可见,罢官使其更为愤世嫉俗,说:“休官才识
面, 愤世始为文” (《喜晤黄修士》),“高名受毁非今日,直道难行岂宋时”(
《拜泰山三贤祠有感》),对贤士蒙冤、才士遇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有了较为清醒的
认识,终于在痛定思痛之后,得出了“休官好”的结论,罢官后回乡隐居。其后近二
十年,他除去协助修志之外,再未入仕。
四是描画名胜古迹、山川风光,借以抒发心中块垒。
他把游览山水视为生平快事,曾在仕宦期间以及罢官之后到多处游览。南到武昌,
东到莱州, 大江南北, 黄河下游,游迹所至,“不废登临,不废交游,不废吟咏”
(《与雪谷兄》)。仅《湖海集》中就有山水景物诗一百多首,大都是治河见闻的即
景生情,与其拯饥济溺、救民水患之心结合起来。《渡黄河》、《登金山》、《泛舟
红桥探春》 等, 皆为此类。有的诗,则把山水景物描画同悼友怀亲之情结合起来,
《拱极台上忆颜修来》、《真州怀纪伯紫》等诗,都有这种特点。同时,有些山水景
物诗,如《冬宿平山堂看月》、《初春经红桥》、《秋江早行》、《清凉山高台晚望》
等,借景抒情,对月怀兴废,以感慨出之,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当然,孔尚任之诗,
有的表现出对仕宦的向往与迷恋;有的为清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升平;也有的流露
出听天由命、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情绪。但总的看来,孔尚任诗主性情,抒发真情实
感,对扫除清初拟古主义诗风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