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修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3&rec=6&run=13

墨子出身于平民家庭,后来上升为士阶层的一员,终生未仕。(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写道:“盖墨翟宋之大夫。”《汉书·艺文志》、孙诒让《墨子
间诂·墨子传略》均认为墨子曾仕宋。梁启超则反对此说:“查本书(指《墨子》,
作者注)绝无曾经仕宋的痕迹。太史公或因墨子曾经救宋难,所以说他仕宋,其实墨
子救宋,专为实行他的兼爱非攻主义,哪里论做官不做官?墨子曾说:‘道不行不受
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贵义》)当时的宋国,就会行其道听其义吗?墨子是言行
一致的人,如何肯立宋之朝?所以我想,墨子始终是个平民,没有做过官的”(《墨
子学案》第2页)。
〔作者案〕梁说基本正确,但也有偏颇。墨子为推行他的主张,曾派众多弟子到
各国做官,如果有机会,他是不会拒绝出仕的。然而《史记》所载墨子事迹仅有24字,
“盖墨翟宋之大夫”是不能肯定的推测语气,考之《墨子》全书及先秦文献,又无墨
子仕宋的记载;成书早于《史记》的《吕氏春秋·顺说》曰:“孔丘墨翟,无地为君,
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本志故主张墨子并未担任过正
式官职。)尽管他“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吕氏春秋·当染》),但墨子
还在壮年时,就博得了圣贤的美誉。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39年),墨子三十岁左右,
楚国封君鲁阳文君就向楚惠王称赞说:“墨子北方贤圣人”。(《渚宫旧事》,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许多诸侯王、大臣都以结识墨子为荣,对他礼遇有
加。比如楚王、越王都曾许诺以五百里土地封墨子。他的弟子更是由衷尊崇、拥戴墨
子,对墨子和墨家事业忠贞不二。《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不仅由于墨子学识渊博,其学说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也由于墨子品格高尚,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墨子与孔子一样非常重视品德,认为“士虽有学,而行(品行)为本焉”(《墨子
·修身》)。君子的做人之道,是“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墨子·修身》),这四种行为不可虚假,要通过反躬自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
做到。圣人能把这种修养贯彻终身,所以他们事业日益强劲,志向日益远大,功业日
益兴盛。反之,善良的品性如果不能在内心起主导作用,那就不能保持;好的品行如
果自身不能审辨,那就不能树立。只有勇气而不能修身,他后来必定懈怠。谋利之心
很重,对名誉看得又很淡,就不可能成为天下的贤士。这就是“原(源)浊者流不清,
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墨子修身做人首先讲求立志,人无志不立,认为“志不强者志不达”。(《墨子
·修身》)墨子之志,就是“饱天下之饥者”,“暖天下之寒者”,“救诸侯之患”,
解除民之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这
就是“兼相爱,交相利”,积极救世。
墨子为“兴万民之利”,“损己而益所为(牺牲自己,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益于
他人)(《墨子·经上19》),达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墨子对自己、对弟子提出近乎
苛刻的要求:工作上要不怕艰险、劳累,甚至牺牲,要以吃苦为荣,为“行义”可以
日夜不休,即使身子憔悴得像枯草也不放弃;生活上“短褐之衣,藜藿之羹”,“量
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子·鲁问》);居住方面,“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御风
寒,上足以御霜雪雨露,墙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而止”(《墨子·辞过》),“其
生也勤,其死也薄”(《庄子·天下》,《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1
版。),具有有福不去享、有难敢先上的精神。
墨子见义勇为,言必信,行必果,有着坚定的救世热忱和奋斗精神。在他看来,
“言不信者行不果”,“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墨子·耕柱》)所以他栖栖
皇皇,周游各国,欲行其道,以至有“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淮南
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墨突不黔”(班固《答宾戏》,《文
选》,(唐)李善注,会文堂影胡刻本。)之说。儒家信徒巫马子嘲讽墨子:“子之为
义也”,“有狂疾”(疯病)(《墨子·耕柱》),墨子坚决予以驳斥。齐国故人劝说墨
子:“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停止)”。(《墨子·贵义》)墨子
则认为,正因为天下行义的人少,则更应该积极行义。当墨子听说公输般为楚国造好
云梯、楚将攻宋时,“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吕氏春秋·爱类》)经过一番舌战和攻防演示,折服楚国君臣,制止了一场即将爆
发的侵略战争,成功实践了他的“非攻”主张。墨家弟子所以能做到“赴火蹈刃,死
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关键是作为领袖的墨子“以身戴行”(《墨子·修
身》),做出了榜样。
墨子的可贵品质还在于不把功名利禄置于道义之上。墨子游说各国,除寄希望于
各国君主采纳他的学说以外,当然也希望出仕为官,以推行他的主张,但他有一个不
可动摇的原则,就是“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墨子·贵义》)在他
看来,功名利禄是个人之“利”,推行他的救世学说才是天下之“义”。当墨子认为
楚王、越王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就毫不犹豫地拒绝楚王和越王许诺封赠予他的五百里
土地。他当面称赞弟子高石子辞官不做而离开卫国是“倍(背)禄而乡(向)义者”(
《墨子·耕柱》),严厉批评追随齐将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的弟子胜绰:嘴里讲仁义
却不去实行,把俸禄看得比义还重,所以“使高孙子请而退之”(《墨子·鲁问》)
(派高孙子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
对于墨子的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两千年来,几乎受到了广泛一致的赞誉。孟子
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孟子》,山东
友谊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庄子说:“墨子真天下之好(好汉)也,将求之不得
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有才智的好汉)也夫!”(《庄子·天下》)荀子也说:“墨
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荀子·富国》,《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
月第1版。)。孟、庄、荀三人都是反对墨子学说的,但独对墨子的人格称颂不已。
《吕氏春秋·顺说》称颂孔子、墨子“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
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希望孔墨安于尊荣、享受利益)。《淮南子·人间训》则说:
“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
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两部著作把孔子、墨子并列对待。
韩愈认为“儒墨同是尧舜”(《韩昌黎集·读墨子》,卷十一;《韩昌黎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版。)。孙诒让评价墨子:“有吴起商君之才,而济以仁
厚;节操似鲁连,而质实亦过之,彼韩(非)、吕(不韦)、苏(苏秦)、张(张仪)辈复何
足算哉!”(《墨子间诂·通记第五》,《墨子间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
版。)章太炎甚至认为:“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章太炎:《诸子略论》;
《章太炎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这是说在人格上,连儒
道两家的祖师也不能与墨子相比。梁启超称赞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圣人”(《墨子学
案》,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版。)。毛泽东称赞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