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州太公遗迹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2&rec=82&run=13

张文祥
太公姜子牙系远古先祖炎帝之后,关于太公的籍贯,近年来学人讨论的也比较多,
我认为太公乃为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此种说法较为可信。其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孟
子·离娄》篇的记载,“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是《吕氏春秋·首时》篇的记
载,“太公望,东夷之士也”。三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载文:“太公望吕尚者,
东海上人。”在关于姜太公籍贯的记述资料中,目前,明显地存在着河南汲县说和山
东沿海说两种相去甚远的观点,根据今人杨伯峻、韩玉德、李建义诸先生研究成果,
我认为山东日照说比较切合实际,因为姜尚乃是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实际上乃是东
夷人,这一点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因此在比较了河南汲县说,山东日照说这两种
最主要的说法后,我同意了后者,即姜太公乃是山东日照人。西晋张华在《博物志》
一书中,把姜尚的出生地讲的更具体。他说:“海曲城东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
出也。”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书中谈及
姜尚故里,载道:“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日照县古称东吕乡,汉代属
海曲县。对东吕乡,今人郑东府蔡瀛海二位先生作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东吕乡在
东海之滨,夏商为吕国,为四岳的封邑,太公望所出。为徐州东夷之地,纪、向诸国
壤地毗连,同为炎帝后裔之国。即是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丝山乡冯家沟。这里在唐代
就建有太公祠,明初胡大海率军东征,该祠毁于战火。现存棘津(俗称“石汪”),姜
公台,东有太公岛,传说即姜太公垂钓处,清代名士丁恺在其所著《西海征》一书中,
认为,日照唐虞为东夷之地,夏殷为徐州之地,有东吕乡、有棘津。他说“今县东二
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公台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
清代东莱诗人赵铋有《登太公台怀古》诗,录之以壮日照棘津太公台。
东海曾垂钓,于今尚有台。
鹰扬多少事,只供一徘徊。
姜尚虽则是山东人,但他是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志士,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他只有西行至商都朝歌附近,才会求得政治上的发展机会。在西行途中,他游说诸侯,
欲定一世,想让他们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安定天下,可是竟无一所遇。最后不得不
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后在商都朝歌以设摊占卜为生,因得亚相比干之荐,为纣
王所用,做了个司户参军,级别为下大夫。后来,他发现纣王无道,遂去之,隐居于
陕西磻溪钓鱼台,以待明主,后被周文王访取,被任用为掌管军事的“太师”。从此,
他便与文王一起阴谋修德,以倾商政。首先他潜入商都朝歌附近,进行侦察和间谍活
动,“昔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孙子兵法·用间》),因此,在距朝歌不远的汲县,
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就留下了大量的太公遗迹。卫辉很可能就是当年姜太公从事用间活
动的长期和重要的根据地或落脚点。
在河南省卫辉市西北太公泉乡,有一小湖泊,约二亩见方,周围绿树成荫,水色
清绿,风景十分宜人。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九《清水》上载:“汲县城西北三十
里有太公泉,泉上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姜太公故居也。”提起
太公泉名的由来,还有一段关于姜太公的美丽传说。相传古时有一泉,出水甚猛,将
要冲毁周围农田,姜太公便在一口铁锅上钻了几个小孔盖在泉上,于是水从孔中喷出,
冲力大减,避免了人们的一场灾难。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百姓称该泉为太公泉,
继而形成了前后太公泉之村名,至今未变。
在太公泉北边今前太公泉中心校内有姜太公庙,始建于东汉顺帝年间,后几经重
修, 乾隆时期巡抚毕源重修太公庙, 并立太公故居碑。现存之太公庙为民国十三年
(1924年) 重修, 庙内立有姜太公塑像,威严而持重。并在两壁彩绘有“太公钓鱼”
“文王拉纤”等壁画,逼真动人,惹得游人不断慕名而至。太公庙已于1981年被列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太公泉南边还有太公吕尚墓。据《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 (即卫辉
府,今卫辉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
府志、县志,均载太公泉有太公墓,且谓庙因墓建。
太公墓占地100平方米,冢高2米,为黄土所封。头枕太行余脉,脚蹬卫河水,手
扶钓鱼沟,墓前石碑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仲春所立。上刻有“周姜太公茔葬处”。
解放前墓冢被盗发。墓穴为弓形,用条石砌成,宽5尺,长6尺。
过去不少官吏前来祭拜,太公后裔也时常由远地赶来祭奠。当地人们也化箔焚纸,
虔诚膜拜。1995年农历八月初三,登封的吕氏宗亲会代表吕心惠、吕焕专程来太公泉
祭奠他们的始祖。
原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 吕尚100代孙吕梁先生,撰写了《姜太公吕尚故里墓志
铭》《太公史略》,并书写了“西周师尚父齐君太始祖姜太公吕尚之墓”碑。不久,
将由当地工匠完工后,敬立于太公墓前,以示他对先祖的拳拳悼念之情。
在太公泉村东头,太公庙东半公里,即今卫辉市第四中学院内有太公祠。该祠始
建于东汉永建年间,尔后多次复修。据史书记载,当时那里古柏苍郁,碑碣林立。大
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翠角,很是壮观,门首盈额上书“姜氏宗祠”四个馏金
大字。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在劫乱年代已全部被毁,今只留残垣断壁于卫辉市第四中
学院内。
在太公泉上还有太公钓鱼处遗迹。太公泉位于太公泉村西头,汲辉公路南侧,太
公河(也叫古夹水)中段。这里山清水秀,淡水四季不竭,穿岩溜石,喷水洒雾,飞溅
溪畔,在此形成深潭,游鱼浮上沉下,所以被古人称作磻溪。岸边原先立有姜太公钓
鱼塑像。《水经注》载曰:“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也,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
尝钓于此也。”当地百姓将此地俗称为“钓鱼沟”。相传当年姜太公坐过的石头,上
面有三指深的屁股印和一双同样深的脚印,民国初年还被视作圣物保留在溪边,后来
遗憾的是已葬身于军阀混战的滚滚狼烟之中。今日钓鱼沟一河两岸杨柳依依,郁郁葱
葱,夏日凉爽宜人,是避暑纳凉的绝好去处。
元代诗人王恽曾作诗以赞卫辉太公钓鱼台:
萦纡一水磻深涧,野叟何知说太公。
坛下古碑堪晤语,太书深刻太康中。
在汲县,即今卫辉市不仅有太公故居、太公庙、太公墓、太公祠、太公钓鱼处等
重要历史遗迹,而且由姜太公所指挥的著名的牧野之战古战场,也在今卫辉市境内。
据《卫辉市志》载:“今汲县地区(即卫辉市城区)东北至上乐村乡的闳夭村一线沿卫
河以北,北至今淇县南郊,这个东西狭长的地带,即古之牧野地。”也就是牧野之战
的战场。在这里,姜子牙集中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机智的胆略与气魄。
牧野一战,推翻了殷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西周封建王朝,姜太公由于功高,
而被封到了齐国都于营丘。由于姜太公因地制宜地治理,使得齐国大治。当地人民感
念其德,葬衣冠于营丘,这便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太公墓。《齐记补遗》说:
“太公墓在县南十里。”该墓位于临淄区永流镇张家庄东南半里许,高约28 (应为18
米--著者注) 米,南北约50米,东西55米。《齐记补遗》:“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
德,葬衣冠于此。”即是墓。故此临淄太公墓实为太公衣冠冢。今天,当地政府依托
该墓,投资修建了姜太公旅游中心,对外接待各界游人。其主要景点封神宫,人物形
象塑造逼真,声、光、电配合默契,动感很强,是一处绝好的游乐场所。
在临淄太公墓前新建有太公祠,该祠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殿堂庙宇式
布局形式。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穿堂式,殿堂五楹,殿堂正中立一尊姜太
公彩绘塑像,从他那慈祥的面孔,智慧的双眼,便看出他那运筹帷幄的将相之才。整
个塑像给人以老成持重,坚毅刚拔,胸有成竹之感,令人观后不禁对这位兵家始祖肃
然起敬。
姜太公祠内主要建筑有三君殿、丘祖殿、五祖殿、五贤殿、钓翁斋、观鱼亭、道
士院、钟鼓楼、假山、鱼池、盆景花卉园,规模宏大,建筑雄奇。祠内碑石林立,绿
树成荫,炉鼎之内香烟缭绕,环境清新幽雅,临此若入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啊!
在距临淄不远的山东省青州市,也有两处后人为纪念姜太公而修建的历史遗迹。
其一为武成王庙。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曰:“维师尚父实赞隆周,宜加谥
昭烈武成王,仍于青州建祠庙。”(《事物纪原》卷二。)“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五
月,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事物纪原》卷三。)
其二为表海亭。青州城里古有纪念太公功德的表海亭。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
“表海亭旧址在青州东阳城和南城之间,南阳桥北。取《左传》‘世胙太公以表东海’
为名,不知创自何代,圯废已久,唯存古台。”“表海”亦称“东表”,以示纪念太
公之德。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北宋尚书仆射(宰相)曾布登临此亭时,吟成了《表海
亭》诗:
表海风流旧所闻,青冥飞观一时新。
山河十二空名在,簪履三千迹已陈。
极目烟岚九霄近,满川楼阁万家春。
由来兴废南柯梦,且喜登临属后人。
关于姜太公在全国的踪迹,涉及的历史遗存还有许多未能述及,仅就自己所知道
的略述于前,敬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