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韬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2&rec=52&run=13

韬晦即韬光晦迹,是穷处逆境时隐蔽才能和抱负的修身法。太公棘津卖食、朝歌
屠牛、负贩、鬻身佣役以及他卖卜和垂钓的时候,都是他韬光晦迹的时候,是他动心
忍性的时候,或者落魄寂寥,或者佯狂装痴,凡夫俗子、势利人物,或以此为怪,或
以此为笑。《盐铁论·颂贤》载: 像千里马拉着盐车,垂头走在太行山的山坡上,屠
夫也会拿着刀斜着眼睛看它(准备杀掉它)。太公穷困时,在朝歌挑着担子叫卖,那些
披头散发的人也聚在一起嘲笑他。那时候,并不是没有好马和有才能的人,只是除了
伯乐、文王以外,没有人认识他们的价值。
所载“垂头于太行之坂”和“负贩于朝歌”的时候,就是太公韬光晦迹的时候。
又《太平御览》四九引《周书》:“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大事不成。”
佯狂装痴也是太公的韬晦方式之一。佯狂装痴,既是为了保身,即独善; 更是为了建
功,即兼利。其名彰而大事成,只能是指兼利之功的树立而言。困顿穷处,除生命和
志节之外,什么也可以抛弃。《盐铁论·贫富》说明了太公穷且贫的状况: 舜在历山
耕田时,他的恩惠还达不到他的乡里; 太公在朝歌屠牛时,他的收入不能养活他的妻
子,但到他们得用于世时,恩惠流布全国,德泽洋溢天下。所以,舜靠尧而起,太公
依文王而兴。
《战国策·秦策》引姚贾的话说太公曾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
棘津之仇不佣。”作为逐夫、废屠、逐臣和仇(售)不佣,在人看来,大人先生所不齿
是自然的,在己看来,还有兼利天下的抱负,所以非行韬晦不可;逐夫、逐臣又加废
屠,固然为大人先生所不齿,但太公却因文王而兴。《太平御览》八三四引《淮南子》
说:“圣人以道德为竿纶,以仁义为钩饵,投之于天地间,万物孰非其有哉?”
作为韬晦的方式之一,太公以此而钓,当然少有人知,但文王却聘之为贤、尊之
为师,“得之灼若祛云而见日,霍若开雾而观山”。(《中论》。)
太公以韬晦保身,以韬晦立功。《六韬·武韬·发启》篇中的几句话,是太公以
韬晦而保身和立功的自我表述, 体现了他善于韬光养晦、 欲擒先纵的胸怀和眼光: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
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真正的智慧并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并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并不显现
出勇敢, 真正的利益并不显现出利益。……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一定先收翼低飞;
猛兽将要搏斗时,一定先贴耳伏地; 圣君贤人将要行动时,一定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
蠢和迟钝。这正是“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的韬晦之术的又一种方
式。太公行用的“文伐”战术,即恭顺事商以翦商,“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的谋胜战
术,都出于他的韬光养晦之道。而韬晦之术与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思想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