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树德敛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2&rec=47&run=13

赵岐《孟子章句》说:“君子得时大行其道。是以吕望睹文王而陈王图。”图,
谋也。文王问太公所以“以家取国”和“以国取天下”的办法时,太公教文王以“树
敛”。树敛就是树立德政敛聚人心,“树德务滋”也见于《泰誓》;树敛就是太公所
陈的“王图”。所以“树敛”之道被置于《六韬》卷首,以为开宗明义,即以树德之
义一贯全书。太公主张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
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一人独占天下利益的,就必定失
掉天下。天有四时之变,地有财富之积,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
天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
急的,就是行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
就是合于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
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行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
会归附。
太公的话明确指出:仁、德、义、道就是国君应树的全部内容;而行仁爱、行恩
德、行道义、行王道则是国君所以树敛的唯一方法。《尚书·泰誓》是太公佐武王作
成的誓辞。《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今商王受,弗敬上天,
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
残害尔万姓……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里是说:天地之义是养育万物,人是万物中最灵秀的,因此首先必须生长养育
的是人。顺从天地之意,佐助天地养育人物的首数国君。商王纣,不敬从上天之命,
降灾祸于百姓万民,好酒味,贪女色,肆行暴虐于天下;一人有罪,杀及父母妻子全
家,刑法淫滥;授官任职不用贤才而以本家兄弟,政治混乱;建造宫室台榭池塘,衣
服华饰过制,匮尽民力民财,以残害百姓万民……力量相当,而有德者胜;德行均等,
而秉义者强。这说明武王、太公之与商纣王的斗争,不仅比德量力,而且比德量义,
有德秉义者必强必胜,肯定了正义之战必胜。史家称“武王志在养民,动为除害,有
人君之明德,执利民之大义”。而武王“志在养民”和“利民”,武王所具的“明德”,
是与太公的辅佐分不开的。“志在养民”就是顺从天地之意以养民。“民之所欲,天
必从之”,能顺天意养民也必然能效法天意以因俗顺民。《泰誓中》:“唯天惠民,
惟辟奉天,天其以予鸑民。”
承上篇而言:只有上天施惠于民,只有真正的国君才能奉天意而行,以爱万民。
所以我兴师伐纣,承天命为民除恶而安定万民。《泰誓下》:“今商受狎侮五常,荒
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继中篇之后而揭露商王纣轻侮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典”之罪,又怠惰不敬
天地神明;不敬天就是自绝于天,自绝于天就必然结怨于民……树立德政要与日增长,
铲除邪恶必除其本,“本”即纣王。这里“树德”之说与《六韬·文韬》中的“树敛”
同义。
《尚书·牧誓》在揭露了商纣的当伐当灭之罪以后,又申以太公的战法作为临战
的誓辞,以告诫与战将士:“今予发,惟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
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牧野之战是太公辅佐武王所进行的“行天之罚”,史称作吊民伐罪。牧野之战是
一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争。武王、太公的胜利,是武王与纣王比德量力、比德
量义的结果,是太公“树德务滋”、树德敛人思想的胜利,是太公尚德行善、民心为
上的军事民本思想的胜利。《尚书·武成》引武王的话说:“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
承上帝,以遏乱略。”孔氏《传》:“仁人,谓太公、周、召之徒。”突出了太公在
牧野战胜的决定作用。《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鷟彭彭。维
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牧野战场上,鹰扬奋烈,辅佐武王伐灭大商王朝而拨乱反正以致天下清明太平
的首推太公。西周初年铜器《天亡 》铭文笺注大意就有“周武王行大丰礼,祀于太
室,告于诸国多方,太公望在保佑武王”的记载。
这里同样突出了太公佐武王的独特贡献。 学人指出: “在宗周初年最早的铜器
《天亡 》却是有关太公望的铭刻,记载着‘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历程。” (杨
向奎《太公望与〈天亡 〉》,载《东岳论丛》1995年第2期。)
太公辅佐武王战胜攻取的,首先是他的“树敛”思想,因此,武王称之为“仁人”。
树德行仁,战无不胜。《孟子·公孙丑》称得人和者必胜,就是由“汤武革命”的胜
利而发的: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说苑·指武》 引太公答武王之问, 正好说明了得道多助、多助必胜的至理: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
之有道乎? ’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
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
树立德政,收揽众人归心以讨伐无道,就可以不战而知必胜;以贤明讨伐不肖、以有
德讨伐失德,就可以不占卜而知必吉;敌国害其民,我则利其民,虽然不是我国的民
众,但也归心顺从我,为我效力而成为我的人民。
总而言之,行仁爱,行恩德,行道义,行王道,便是“树敛”之道,便是得道。
只有树敛,只有得道,才能得众人之心。只有得众人之心,才得多助。以树敛多助而
伐无道,以贤明而伐不肖,为利民而禁止害民,于是得不战而知必胜,不卜而知必吉,
商国臣民归心而效力。仁义所在,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恩德所在,山溪之险不足以
固国;王道所在,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而仁义、恩德、王道,正是太公所以佐文
武战胜攻取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