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两晋时期的郑学传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0&rec=84&run=13

一、郑学在西晋受到压制
魏晋之际,王学盛行一时。王氏学派排斥郑氏经说,郑学的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
正如经学家所指出的,“王学几欲夺郑学之席”。
由魏入晋,司马氏政权正式建立,王肃成为皇亲国戚,他是晋武帝的外祖父,政
治地位上升,凭借外戚的显赫权势,王学压倒郑学。时王肃所注诸经皆立于学官,设
置博士。晋初郊庙之礼,皆主王肃说,而不用郑义。太康初,挚虞奏称:丧制,郑、
王各有异同,可准依王景侯(王肃谥号)所撰《丧服变除》。诏可其议。太始二年,有
司奏置七庙,其礼皆依肃说(见《晋书·礼志上》。)。其时,主郑学者仍与王学继续
坚持斗争。孙炎、马昭等主郑驳王,孔晁、孙毓等申王攻郑。孙毓撰《毛诗异同评》
10卷,评毛、郑、王三家同异,朋于王。时徐州从事陈统,难孙申郑,撰《难孙氏毛
诗评》4卷。
王学之所以与郑学对立,主要是为了争夺官方的学术地位。魏末晋初,王肃为了
建立自己学派的统治地位,利用政治权力排斥郑学经传,推行王学经传。晋朝建立,
王肃终于达到了“夺郑学之席”的目的。然郑学的特点是博采今、古文众说,充实和
提高经传义疏;王学的特点是在理论上坚守已经落后的纯古文家法,表现出明显的抱
残守缺的保守倾向。加之郑学具有平民的特点,郑氏“家贫”,“客耕”授徒,其弟
子也有不少来自平民,又回归平民。所以,郑学即使在朝廷不立学官,仍可继续在民
间传授。

二、东晋郑学地位的恢复
西晋是王学得势的时代,但王学是靠权势取得个人和小集团对学术的垄断地位,
只能流行一时,一旦失去政治靠山,其垄断地位便告终止。
到东晋,郑学压倒王学,其学术地位得到恢复。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 ,立太
学,简省博士。其时立于学官者,大部分为郑玄所注之经,除《易》主王弼注,《左
传》用杜预、服虔注之外,《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
《孝经》皆立郑注,置博士各一人。此外,《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亦立于学官,置博
士。大兴四年(321年) ,太常荀崧上疏,请增置郑玄所注《易》、《仪礼》博士,以
及《春秋公羊传》、《春秋 梁传》博士各一人。诏下其议。议者多请从崧奏。诏以
《春秋 梁传》肤浅,不足置博士,余如奏。但适逢王敦之难,未果。

三、晋代尊崇、传授郑学者
晋代尊崇、传授郑学者,除上述荀崧外,尚有范宁、董景道、续咸、虞喜等。
范宁(339-401) ,字武子,晋南阳顺阳(今河南浙川县南)人。官至豫章太守。崇
郑学。其孙范晔在《后汉书·郑玄列传·论》中说:“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
长于玄, 常以为仲尼之门, 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心郑氏家法云。”注云:
“范晔祖父宁,字武子,晋〔孝〕武帝时为豫章太守,经义每以玄为长也。”又云:
“言宁教授专崇郑学也。”范宁有《古文尚书注》10卷、《礼杂问》10卷,见《隋书
·经籍志》。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董景道,字文博,晋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人。好学明经。《三礼》之义,专
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郑旨。
续咸,字孝宗,上党(今山西黎城县南)人。好学,师事杜预,专《春秋》、《郑
氏易》,教授常数十人。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博学好古,研精坟典,专心经传,
兼览谶纬。初屡拒朝廷征辟,后为散骑常侍。曾为郑玄《论语注》作赞,赞即赞明郑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