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毛诗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zzmj&A=10&rec=43&run=13

一、《毛诗谱》的辑佚
《毛诗谱》,简称《诗谱》,实际是郑玄为《诗经》写的“序”。《诗谱·序》
“以立斯谱”,孔颖达疏云:“郑于《三礼》、《论语》,为之作序,此谱亦是序类,
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诸侯世及诗之次,故名谱也。”
《毛诗谱》,《隋书·经籍志》未著录,《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毛诗谱》
二卷,郑玄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卷”。至宋代,《毛诗谱》已残缺。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于河东绛州得一残本,为之补正。南宋晁公武所见
即此本。 清修《四库全书》 ,所收《毛诗谱》,有欧阳修补亡佚的内容。清代从事
《毛诗谱》 辑佚的,主要有:王谟辑《郑氏诗谱》1卷,见《汉魏遗书钞·经翼》;
袁钧辑《诗谱》3卷,见《郑氏佚书》;孔广林辑《毛诗谱》1卷,见《通德遗书所见
录》;李光廷辑《诗谱》1卷,见《反约篇》、《榕园丛书》甲集;黄辑《毛诗谱》
1卷, 见《汉学堂丛书·高密遗书》、《黄氏逸书考·通德堂经解》;胡元仪辑《毛
诗谱》1卷,见《皇清经解续编》。

二、《毛诗谱》的内容
(一)郑玄在笺《诗》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
《诗谱序》中,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承先儒“诗言志,歌咏言”诗论传统,肯定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认识
到诗歌所具有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作用,提出审乐知政的理论。他说:“周自后稷播
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
明民共财。至于太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
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
《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又说:
“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
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
尔俱作,众民纷然,判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
罚,纪纲绝矣。”(《诗谱序》,《四库全书》本。)郑玄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
生活在《诗经》 中的反映, 阐明了诗歌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言志”理论。他把
《诗经》中的诗作了时代特征上的划分,并作了性质上的界定。风诗中的《周南》、
《召南》,小雅中的《鹿鸣》之什,大雅中的《文王》之什,以及反映周民族的先族
活动的《生民》、《公刘》等,反映的是统治集团上升时期及鼎盛时期的社会生活内
容,是治世之音,郑玄称之为“诗之正经”。风诗中的《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小雅
中的大部分诗作,反映的是西周末至春秋中叶礼崩乐坏动荡年代的生活。这些作品是
西周时期《周南》、《召南》风之正经的质变;大雅中的《民劳》、《板》、《荡》
等,小雅中的《节南山》等,是周厉王、周幽王之后的讽刺之作,是周王朝鼎盛期之
雅声之正经的变奏。这是乱世之音,郑玄称之为“变风变雅”。
第二,郑玄在《诗谱序》中提出了“诗之大纲”的说法,这是研究诗的方法论。
他说:“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
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就是说,诗歌的研究要追本讨源,要与其所反映的历史
时期结合起来,还要考察诗歌产生的地域及风土人情,去把握诗歌的个性特征。具体
到《诗经》作品的研究,就是“划期论世”、“次第立谱”、“分国作谱”。郑玄从
纵的角度将《诗经》的作品分为“诗之正经”和“变风变雅”,又从横的角度将《诗
经》分为《周南召南谱》、《邶 卫谱》等。
第三,郑玄肯定诗的美刺作用。他在《诗谱序》中说:“迩及商王,不风不雅。
何者?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与其党,则为法者彰
显,为戒者著明。”说明诗的美刺作用不仅在美刺过去的事实,而要顺匡未来的行动,
即诗不仅有认识作用,而且有教育作用。郑玄在《诗谱序》中谈到为什么“变风变雅”
和“诗之正经”同时存在时说:“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
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
之鉴,于是止矣。”“诗之正经”具有“顺其美”的作用,“变风变雅”则有“作后
王之鉴”的作用。二者的作用皆不可忽视。
(二) 《毛诗谱》 既有对诗歌地域的考证,也有对《诗经》世次的考证。郑玄在
《诗谱序》中说:“太史《年表》(按:指《春秋十二诸侯年表》)自共和始,历宣、
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如《周南召南谱》云:“周、召者,《禹贡》
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周之先公曰太王者,
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修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
典治南国江、汉、汝旁诸侯。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
公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于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
荆、豫、徐、扬之人咸被其德而从之。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述职,陈诵诸国之诗,
以观民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纯,故独录之,属之太师,分而国之。其得圣人
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
南国也。”(《毛诗谱》,《四库全书》本。)该谱说明了周南、召南的地域范围,从
周之先公太王迁于此至武王伐纣定天下的历史沿革,《周南》、《召南》二风诗的命
名原因,便于阅读这两个地区诗歌时参考。其他各谱的内容也大体如此。
考《诗经》的世次,是《毛诗谱》的又一重要内容。如十五国的次序,《毛诗谱》
就与今本《诗经》不同。清代卢文 《钟山札记·郑氏诗谱》云:“郑康成《诗谱》,
其十五国次序不与今《诗》同,作正义者引之各冠每国之首,则非复郑氏之次矣……
然当考其本文而复之,先《周南召南》,次《邶 卫》,次《桧郑》,次《齐》,次
《魏》,次《唐》,次《秦》,次《陈》,次《曹》,次《豳》,次《王》,次《小
雅大雅》,次《周颂》,次《鲁颂》,而以《商颂》终焉。”

三、《毛诗谱》的价值
(一)《毛诗谱》考证《诗经》的地域、世次,对阅读、研究《诗经》有重要参考
价值。郑玄研究《诗经》的方法是“分国作谱”,考察诗产生的地域及其风土人情。
因为方域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内容及其风格,所以是一种
正确的方法。特别是他在《诗谱序》中提出的“诗之大纲”的方法,从纵的和横的角
度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是,“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
鲜,于思则寡”(《诗谱序》,《四库全书》本。),对诗能产生总体印象。
(二)《毛诗谱》是研究《诗经》学的重要著作。郑玄《毛诗谱》认为,《毛诗》
之《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子夏意有不尽,毛公更足成之。
《毛诗谱》的思想亦多袭《大序》和《小序》。《毛诗·大序》首先论述了诗的产生
和作用,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
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②《毛诗
正义》卷首,《十三经注疏》本。)又论述了《诗》之六义,即风、赋、比、兴、雅、
颂。以为有“变风变雅”,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
风变雅作矣。”②郑玄在《诗谱序》中亦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立论,以为治世之诗为“诗之正经”,乱世之诗谓之“变风变雅”,也论述了这些诗
的美刺作用。《毛诗谱》多承袭《小序》的思想。如《周南》、《召南》之小序,多
言后妃之德,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
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④⑤《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葛覃》,
后妃之本也。”④“《卷耳》,后妃之志也。”⑤《毛诗谱·周南召南谱》则说:
“初,古公父,聿来胥宇,爰及姜女。其后,太任思媚周姜,太姒嗣徽音,历世有
贤妃之助,以致其治。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故二国之诗,以后
妃夫人之德为首,终以《麟趾》、《驺虞》,言后夫人有斯德兴,助其君子皆可以成
功,至于获嘉瑞。风之始,所以风化天下而正夫妇焉,故周公作乐,用之乡人焉,用
之邦国焉。”将《毛诗》的《大序》、《小序》和郑玄《毛诗谱》的论述进行比较,
可知二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三)《毛诗谱》,特别是《诗谱序》是研究郑玄诗论的重要资料。从《诗谱序》
的论述来看,郑玄提出了审乐知政的理论,提出了“诗之大纲”这一研究诗的方法论,
充分肯定诗的美刺作用,谈到有“诗之正经”和“变风变雅”的“正变”说。这些诗
论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