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9&rec=69&run=13

小麦 小麦品种主要有:红麦、白麦、大青秕、小红王、秃头麦、蚂蚱头、蚰子
麦、碧玛1号、泰山1号、泰山4号、济南13号、山农13号、山农辐63、鲁麦5号、鲁麦
7号、鲁麦8号。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56年,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依靠集体力量,
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推广了选换良种,合理密植和科学管理的经验,粮食产量逐年
提高。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
错误严重泛滥,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使麦田面积减少,产量下降。1962年,通过调
整、播种面积回升。1967-1970年,由于左倾错误影响,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按人七
劳三分配口粮) ,在体制上搞“穷过渡”,致使有的队推迟了小麦播种期,播种面积
减少,田间管理粗糙,产量下降。197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
题的指示》,初步解决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水浇面积扩大,改变了麦田不浇水的旧
习惯,加之推广泰山1号、4号优良品种,增施化肥,精耕细作,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
小麦产量提高。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90年代,又推广了济南17号,烟辐188等小麦良种。
玉米 俗称棒子,玉蜀黍。主要品种有:金皇后、老八趟、小粒红、叶儿三、黄
马牙、白马牙、大马牙、鲁元1号、鲁元4号、鲁元32号、丹玉6、丹玉5号,沈丹2号、
安东黄马牙,玉米杂交一代种丹玉13号,掖单2号、鲁玉5号、鲁玉3号、丹东6号、鲁
单50。
玉米分春、夏两种。夏玉米为秋季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与豆类间作的习惯, 但产
量低下。建国后,播种面积有所增加。1959年始,因扩种地瓜,玉米面积减少,后逐
年调整。70年代,播种面积逐年增多。1975年始,推广麦田串种玉米,做到了适时播
种,加之推广杂交品种,科学使用化肥,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产量明显提
高。 1981年后,玉米的商品率增加,价格上升,种植面积扩大,亩产量在500公斤以
上。
大豆 主要品种有:大金黄、小金黄、牛腰齐、八月炸、小黄皮。大豆有黄、黑
两种。黄豆粒大而圆,为境内名产,除食用、榨油外,还可制作多种副食品。因根生
菌瘤,自身固氮,需肥量小,常与玉米或高梁间作,有“上八石,下八石”之说。70
年代初,片面追求粮食总产量,视大豆为低产作物,限制播种面积。80年代始,重视
粮食的质量和价格,播种面积扩大,产量创最高水平。
谷子 主要品种有:龙爪谷、红粘谷、黄粘谷、馒馒谷、齐头谷、晚谷。境内种
植较少。分春、夏两种,春种称植谷,夏种称晚谷。建国后,逐步改二年三作(植谷、
小麦、玉米) 为一年二作(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减少。1980年以后,市场对小米的需
求量增加,价格上升,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沿大清河村庄,在河北山坡、丘陵
地种植的较多。
高梁 主要品种有:黑壳、黄露伞、母猪够、打锣槌、冻高梁、粘高梁、原杂10
号、晋杂5号。
建国前,境内种植较多,春种的称植高梁,夏种的称冻高梁。1956年后,因低产,
播种面积减少。7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杂交高梁,曾在海南岛育种,后因粮质差,群
众不欢迎,停种。农民多利用河滩洼地或山岭薄地少量种植。1979年后,制酒需用高
梁增多,价格上升,种植面积渐增。
地瓜 主要品种有:胜利百号、徐薯18、7716。地瓜俗称红薯。清朝乾隆年间奉
命劝种,多在山丘地区种植,有春、夏之分。春地瓜育秧栽种或埋窝瓜,多晒地瓜干
贮藏。夏地瓜剪秧栽种,收后窖藏。建国后至60年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带来的
后果是:粮食品种单一,主食质量下降,小麦播种推迟,影响来年夏粮收成,70年代
始,境内不再栽种。
杂粮 黍、稷、绿豆、豌豆、小豆、豇豆、扁豆、荞麦等,种植面积极小,产量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