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凡例、目录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7&rec=192&run=13

序一
中共淄城镇委员会书记李作贵
《城一村志》是社会主义新方志,也是城一村有史以来第一部村志。该志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
法,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城一村的历史和现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城一人勇于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精神风
貌。《城一村志》的问世,是全镇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很值得祝贺。
城一历史上赤留着斑斑伤痕。建国前,这里的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
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不堪忍辱的城一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
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伴随着第一面
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城一人在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和喜悦中
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一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挥地处城区的地理优势,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尤其是旅游业。短短20年,村办企业由
1978年的两处,发展到1998年的十几处,其中旅游业占半数以上。西游记宫、中华影
城, 不论其规模,还是艺术科技水平,在全国都堪称一流。此外,还建起了由190多
家门店组成的商业市场。1978年到1998年,全村固定资产由38.8万元增加到4062万元,
各业总收入由56.9万元增加到1.11亿元, 人均收入由159元增加到4435元。精神文明
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城一村的发展史,蕴含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
给人以很多有益启迪。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志书是一地域之百科全书,也是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城一村政
通人和,百业俱兴,编修村志,记载历史变迁、人民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艰辛历程
和光辉业绩,是有益当今、惠及后人的明智之举。该志是城一村的宝贵文化财富,必
将为本村乃至全镇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祝愿21世纪的城一村更加美好!

1999年5月

序二

中共城一村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城一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山东天龙集团总经理
高明升
一部文风朴实,图文并茂,结构合理,内容翔实的《城一村志》将与读者见面了。她
的问世,是城一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也是全体村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城一村历史悠久。据《汉书》载,公元前164年(西汉文帝十六年) ,即有般阳县
建置的记载。它与城二、城三两村连为一体,即为淄川城里。这里一直是历代地方政
权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后,中共淄川区(县)委、区(县)政府就设在三
村相接处。城一村西与闻名全国的淄川大集和服装城毗邻。将军路、松龄路、般阳路
分别贯穿于南、北、中部,交通方便,商贾云集,素有门户之称,是淄川的风水宝地。
解放战争时期, 村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做军鞋,送军粮,送子参军,
搞好农业生产,支援前线。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的领导下,社员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与天斗、与地斗,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努
力改变着家乡面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一村认真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87年,城一企业总公司成立,下辖淄川被套厂、淄博消防器
材厂等6个骨干企业。改革开放20年,城一村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560户村
民搬进了楼房。街道拓宽,路面平整的城里大街、通济街,白天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夜晚街灯齐亮,流光溢彩,繁华的街市象征着城一村经济的腾飞。1998年,全村总收
入1.11亿元,是1978年的195倍;人均收入4435元,是1978年的27.9倍。
自1991年开始,城一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起由西游记宫、普照寺、游泳池、
赛车场、中华影城等游乐项目组成的集吃、住、游乐为一体的淄川游乐园,成为游客
观光的胜地、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7年8月,全村918户、2501人,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从而结束了世代依附于
土地的田园生活。
《城一村志》之所以很快问世,是她一开始就得到了区政府办公室、区档案局和
淄城镇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有的在业务上给予把关指导,有的在资料
调查上提供方便。省、市和有关兄弟区、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
在百忙中参与审稿,对提高《城一村志》的质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代
表城一村党总支、村委会向关心和支持《城一村志》编纂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
及在外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
《城一村志》将为激励今人,惠及后人,进一步推动全村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不
可替代的作用。

1999年5月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城一村的历史与现状,力求
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实用性四统一。
二、本志断限,上限1946年,下限1998年,个别事件适当上溯。遵循详今略古的
原则,重点记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本志按篇、章、节三个层次编排。
四、本志采用述、记、志、图、表、录、传等体裁,志为全书主体。《大事记》
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
五、本志采用公元纪年,需要时加注历史纪年,分别以阿拉伯数码和汉字小写记
之。凡统计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码。行文中的“××年代”即“20世纪××年代”之
略写。
六、本志涉及一些文字过长的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尔后一般用简称。
七、入《人物》篇“村干部”一章者,必须是建国前村(街)及群众团体、民兵组
织的正、副职;建国后村(大队)级正职,村(大队)级副职同任其他职务累计10年以上
者,村(大队)企、村直、生产队、群团组织正职同其任副职累计15年以上者及1998年
末在职村两委成员。入“部分赴外工作人员”一章者,以资料而定,分别列于简介、
名录两节,入简介者,必须是行政科级或获高级职称的干部或技术人员。
八、本志资料来源广泛,除《附录》篇外,一般不再注明出处。

中共城一村总支部委员会
城一村村民委员会
关于编纂《城一村志》的决定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城一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村集体经济发
展迅速,第三产业开发前所未有,旧城改造工作业已完成,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为了记述城一村发展历史,村党总支、村委会研究决定编纂《城一村志》一书。
编纂出版村志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它将详细记载反映城一村半个世
纪以来各个阶段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以及全体村民、历届任职干部为推动社会发展所
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为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激励后人,提供有益的教材。
编纂村志是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为确保该项工程的顺利完成,特作出如下决
定:
一、 成立《城一村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组织村志编纂工作。高明升任
《城一村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戚志鸿任副主任,李峰、夏天亮、王光豹、高庆霞、
张德洲、苏兆祥、谢良仁、刘可刚、张正华任委员。下设办公室,戚志鸿兼办公室主
任,工作人员有韩京城、刘伟、王福昌、杨继崇、李长珍、苗长清。
二、聘请区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孙学珍、张绪传同志担任顾问,并在区政府办公
室地方志科指导下工作。
三、全体村民、党团员、干部及职工要积极支持和关心村志编纂工作,从各个方
面提供和收集资料,为编好村志贡献力量。

1997年3月20日

目录
序一
序二
中共城一村总支部委员会、城一村村民委员会
关于编纂《城一村志》的决定
凡例
概述

第一篇 大事记

第二篇 建置民族人口

第一章 建置(27)
第一节 位置面积(27)
第二节 历史沿革(27)
第二章 民族姓氏(28)
第一节 民族(28)
第二节 姓氏(28)
第三章 人口(31)
第一节 数量(31)
第二节 密度(33)
第三节 构成(33)
第四章 村民名录(38)
第五章 计划生育(87)
第一节 机构(87)
第二节 生育状况(91)
第三节 措施(96)
第四节 规章制度建设(97)

第三篇 党群组织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01)
第一节 组织机构(101)
第二节 党员(108)
第三节 党代会代表(113)
第四节 工作与活动(114)
第五节 规章制度(117)
第二章 群众组织(120)
第一节 青年(120)
第二节 农民(122)
第三节 妇女(122)
第四节 工会(123)

第四篇 村政

第一章 组织机构(125)
第一节 保公所(125)
第二节 村(街)公所(125)
第三节 生产大队(126)
第四节 村民委员会(130)
第二章 选举(131)
第一节 村民代表大会(131)
第二节 村民大会(133)
第三节 人民代表(133)
第三章 村政工作(134)
第一节 组织生产(134)
第二节 旧村改造(135)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136)
第四节 民兵工作(142)
第五节 治安保卫(144)
第六节 民事调解(149)
第七节 拥军优属(150)
第八节 户籍管理(153)
第九节 台侨工作(154)

第五篇 农业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15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55)
第二节 土地改革(155)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59)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161)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163)
第二章 农业生产(166)
第一节 土地(166)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168)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172)
第三章 农具农机(174)
第一节 管理和队伍(174)
第二节 农具和农具改革(175)
第三节 农机和农机作业(177)
第四章 水利(181)
第一节 设施(181)
第二节 效益(183)

第六篇 林业畜牧业

第一章 林业(185)
第一节 林木种植(185)
第二节 果品生产(187)
第二章 畜牧业(191)
第一节 畜禽饲养(191)
第二节 疫病防治(194)

第七篇 工业

第一章 管理机构(195)
第二章 企业简介(195)
第三章 企业管理(199)
第一节 经营管理(199)
第二节 经济效益(200)
第三节 从业人员(202)
第四节 工资福利(202)
第四章 企业改制(203)

第八篇 交通运输

第一章 交通(205)
第一节 驿道(205)
第二节 公路(205)
第三节 铁路(206)
第二章 运输(206)
第一节 运输工具(206)
第二节 客运(207)
第三节 货运(208)

第九篇 商业

第一章 集市贸易(211)
第二章 国营商业(212)
第三章 集体商业(213)
第四章 私营商业(213)

第十篇 旅游业

第一章 开发(218)
第二章 景点(219)
第三章 管理(242)
第一节 机构(242)
第二节 制度(242)
第三节 服务设施(246)
第四章 效益(246)
第一节 经济效益(246)
第二节 社会效益(247)

第十一篇 村区建设

第一章 开发建设(252)
第一节 规划(252)
第二节 开发(253)
第三节 施工管理(258)
第四节 资金筹措(258)
第五节 用地(258)
第二章 公共建筑(260)
第一节 村公共建筑(260)
第二节区及区属以上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公共建筑(261)
第三章 住宅(262)
第一节 村民住宅(262)
第二节 市民住宅(264)
第三节 住宅管理(264)
第四章 街巷配套设施(269)
第一节 街巷(269)
第二节 供电(270)
第三节 供热(272)
第四节 供水排水(272)
第五节 通讯(273)
第五章 环境管理(273)
第一节 环境卫生(273)
第二节 绿化美化(274)
第三节 环境保护(274)

第十二篇 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

第一章 科技(277)
第一节 科技组织(277)
第二节 科技成果(277)
第二章 文化(280)
第一节 文化设施(280)
第二节 文化活动(281)
第三节 民间文艺(283)
第四节 古迹遗存(283)
第三章 教育(284)
第一节 学前教育(284)
第二节 小学教育(285)
第三节 成人教育(286)
第四节 捐资助学(289)
第四章 体育(290)
第一节 群众体育(290)
第二节 竞技体育(290)
第五章 卫生(291)
第一节 医疗机构与人员(291)
第二节 防疫(294)

第十三篇 村民生活

第一章 收入(295)
第二章 消费(297)
第一节 衣(297)
第二节 食(297)
第三节 住(298)
第四节 行(300)
第五节 用(301)

第十四篇 人物

第一章 历史人物(305)
第二章 烈士(306)
第三章 村干部(307)
第一节 已故(307)
第二节 离任(310)
第三节 在职(315)
第四章 部分赴外工作人员(323)
第一节 简介(323)
第二节 名录(329)

第十五篇 村风民俗

第一章 民风美德(341)
第二章 岁时节日(344)
第一节 传统节日(344)
第二节 新立节日(346)
第三章 世俗礼仪(347)
第一节 婚俗(347)
第二节 丧俗(348)
第三节 喜俗(350)
第四节 称谓(351)
第五节 禁忌避讳(353)

第十六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355)
第二章 个人荣誉(363)

第十七篇 附录

淄城镇城一村规范化管理章程(373)
淄城五次解放概况(395)
编后记

编后记
《城一村志》 的编纂工作,从1997年3月20日党总支、村委会作出决定,到1999
年7月定稿付印,大体经历了收集资料、篇目设置、分篇起草、初稿自审、再次审改、
五级把关等几个阶段。各段环环相扣,交叉进行。倾编者之薄力,聚群贤之智慧,业
经两年余, 志书终成。全书共17篇,42万字,另有照片、图表130余幅。可谓城一村
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书成之际,谨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村
民表示由衷感谢和诚挚敬意。
作为编纂人员,回顾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留下难忘而深沉的印痕,其中记载了我
们探索的曲折艰辛,也蕴含着成功的喜悦。兹将几点粗浅体会载入志尾,让读者知道
编纂过程之一二,或许有些益处。
以学为径,边干边学,是完成本志编纂工作的重要条件。《城一村志》的编纂过
程,实际上是我们对志书不断学习探索并取得一定收获的过程。动笔前,我们都没写
过“志”,但自信“学能治愚”、“勤能补拙”的道理,对能写出一部质量较高的志
书充满信心。我们通过对《淄川区志》和巩义市《白沙志》等几部志书的学习,参照
其框架,列出《城一村志》篇目,使入手有所遵循。在具体操作中,又根据篇与篇及
篇内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资料是否丰富等作了多次修改,或移其位置,或易其标题,
或增或删,使大的布局较为合理。为把握志书的基本特点,我们反复学习鲁史志编字
[1988]8号文件,即《关于印发〈山东省新编各级地方志书行文规定〉(试行) 的通
知》 ,在起草、通稿和审稿过程中,发现不符合8号文件之规定的,即作修改,努力
达到“文风端正,文体统一,层次分明,语句朴实,行文各要素合乎规范”的要求。
编纂人员尤其是撰稿人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密切配合,至关重要。四位负责撰稿的退
休老同志,虽原从事的工作不同,水平也有差异,但都乐于学习他人之长;工作有分
工,但更多的是合作。就总体而言,除分篇起草外,其他工作,如收集资料、审稿、
校对及有关问题的研究磋商,都是在学习探讨、密切配合下完成的。每进行一段,就
向区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汇报,主动争取业务指导,从而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多管齐下,收集资料,是写好志书的重要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城一村保存下来
的文字资料不多,给编纂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在收集挖掘资料方面始终坚
持多渠道、多形式。一是书信通知并用,大会小会动员。印发《致全体村民公开信》、
《给长期在外工作同志的一封信》(附登记表)和向村属各企业、各单位发出通知(附8
种表格) 。同时,利用党员干部会、企业厂长(经理)会、村民代表会、职工会及村民
小组会等, 层层进行动员,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数月内为编纂村志提供约1 0
万字的资料。 二是请进来开座谈会,走出去个别交谈。1997年7月,我们用两天的时
间, 召开由6名老党员、老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59岁。
重点座谈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三个时期的情况。座谈十分热烈,有
共识,有争论;有较为详细的人和事,也有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线索。座谈会后,我们
以很大的精力做登门走访工作,并把它贯穿于撰稿的全过程。共走访区直机关和企事
业单位30个,村属企业、科室21个,村民180户,接触各类人员600余人(次),其中党
员、干部260人(次),村民340人(次)。通过座谈走访,收集文字和口碑资料近30万字,
筛选入志的占三分之二左右。三是查阅档案资料,笔录书报载文。安排两名同志,集
中近半个月的时间, 到淄城镇党委和淄川区档案馆,查阅卷宗210个,笔录资料15 0
条,约5万字。同时,从《淄川区志》、《淄川区简志》、《淄川区大事记》(1986~
1995) 、《淄川区教育志》、《淄川区商业志》(讨论稿)、《中共淄城地方党史大事
记》(1949~1987)、《淄川文史资料》(第四辑)及《淄博文物与考古》等十几部史志
和报道过城一村事迹的百余张报纸上辑录资料300多条, 约15万字。这部分资料,尤
其从档案和史志上笔录的资料,真实可靠,实用性强,对完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起到了
重要作用。 如,《淄川区志·林业》详细记载了城一大队果园1964至1985年引进8 4
个果树品种的情况,我们便把它摘录下来,写进村志。这类资料,即使找到原分管林
业多年的负责人,也说不清楚。
严格筛选,求真务实,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收集挖掘的资料,可分
为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两大部分,录用时都作了严格筛选,努力达到“是”的要求。
为此,我们坚持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在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都有的情况下,首先选
用文字资料,不足时,再以口碑资料补充,或以口碑资料为线索,查找文字资料。二
是在几种文字资料都有的情况下,首先选用档案或史志资料,不足时,再选用报纸或
其他书籍上的资料,并注意去掉因某个方面需要而出现的“水分”。对个别与事实不
符的档案资料,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不予选用。三是在选用口碑资料时,首先
选用当事人和第一知情人提供的资料,不足时,再选用其他人提供的资料。不论选用
哪种口碑资料,都坚持调查核实后用。舍得下功夫,用气力,不厌其烦。四是在选用
统计资料时,首先选用当年年报上的统计资料,而把某个时期的统计资料置于第二位。
因为经过比较和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前者提供的数据比后者精确。对统计有误的坚
持不用或更正后再用。五是对资料中涉及之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含旧时店铺)都作
了核实,纠正了一些习惯用字或称谓。如,人名中的“永”、“勇”、“泳”不分,
“红”、“宏”、“洪”、“鸿”混用及个别人名中的不常用字等。
重视审稿,层层把关,是力争志书上档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交付印刷前,《城
一村志》已经三次审稿、三次修改和省、市、区、镇、村五级把关。第一次审改,从
1997年12月2日起,连同打字校对,共9个月时间,由村委分管领导和撰稿人参加,对
草稿进行自审。主要是调整篇与篇之间的关系,纠正选用资料中的重复、交叉问题,
增减有关内容,共提出119条(处) 修改意见,先由原起草人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
确定一能把握志书全局的同志做些通稿和深加工的工作,形成了约37万字且基础较好
的第二稿。第二次审改,从1998年8月31日起,包括打字校对,共6个月时间。这次审
稿,为少走弯路,征得区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同意,实行提前介入,区、村同审,各
有侧重。村内参与审稿的由原在村(大队)任职的老干部、在职两委副职以上领导成员
等共15人,主要把“事实关”。其间,编纂人员登门同四位老干部进行个别交谈,并
对有关人和事作必要调查核实。在此基础上,召开审稿会,集中听取意见。区地方志
科的同志全部参与审稿。他们主要在篇目设置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妥当,行文是否规
范等大的方面为我们把关,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细则。我们根据来自两个方面的
意见,对初稿进行加工,形成了近40万字且质量较好的第三稿,即送审稿。第三次审
改,从1999年3月10日起,连同打字校对,共4个月时间。进行的主要工作是:请省、
市及张店、周村、博山、桓台等兄弟区县史志办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淄川区政府
分管领导、 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及淄城镇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审稿,并于4月17至
18日,在乐园宾馆举行由上述单位领导参加的审稿会。与会人员在对送审稿给予充分
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次会议是成书前的一次关键会议,是保证志
书上档次的重要环节。在这之前,我们还召开了由村两委成员和部分老同志参加的事
实审核会。我们将两次会议的意见进行梳理集中,在大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原
稿作了再修改、再加工。一是调整部分篇目的位置。将原第十一篇《党派团体》,第
十二篇《村政》,分别调为第三、第四篇,调整后的《党派团体》篇篇名为《党群组
织》。二是相关篇合并或分解。将原不足1000字而又无资料可挖掘的第二篇《村庄沿
革》并入第三篇《民族人口》,两篇合并后,篇名为《建置民族人口》;将原第六篇
《水利电力》“一分为二”,分别并入《农业》和《村区建设》篇。三是增加篇章。
将“交通”一节从《村区建设》中移出,充实内容,设《交通运输》篇;而在《建置
民族人口》篇增加了“村民名录”章。通过调整,使篇目设置比原来更加合理。另外,
我们还抓好最后一关,在文字上做深加工和“时、地、人、事”的核实工作。
突出重点,详略有度,是使本志具有一定特色的大胆尝试。在编纂过程中,我们
始终注意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旅游业。这是城一村的主导产业,是获得市级特色文化
村(旅游文化村) 荣誉称号的重要标志。能够在短短的7年内(1991~1998)开发建设13
个旅游景点,是城一人的一大创举,必须浓墨重彩地记述。为此,我们在篇章设置和
挖掘资料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交付印刷的《旅游业》篇,集正文、附录于一体,
约4万字,再加彩页(含封面) 烘托,便把其“主导”地位客观地反映出来,给人以完
整印象。二是村区建设。这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一村旧貌换新颜和
牵动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重头戏”,在城一村的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也必须浓墨
重彩地记述。 初稿仅万余字,经进一步拓宽思路,挖掘资料,增至2.7万字,将旧村
改造的宏伟业绩如实载入志书。三是写人。我们突破一般志书“生不立传”的禁锢,
设《人物》专篇。将有资料可查的历史人物、革命烈士、建国前后的村干部及部分赴
外工作人员之生平简介及主要事迹载入村志, 连同其他篇章中涉及的人物,计200余
人,而在《建置民族人口》篇设“村民名录”章,将1998年末全村2521人写进村志,
这在我们所见到的志书中还未曾有过。
至于文字的详略问题,我们掌握的基本原则:一是就志书的整体而言,《大事记》
要高度概括,宜简不宜繁;其余各篇要展开写,宜详不宜简。二是就村志与区县志比
较而言,村志要详区县志所不能详,略区县志所不能略,使其更加具有小而全的特点,
增加可读性和实用性。三是就具体“人和事”的记述而言,应在把握“详今略古”的
大前提下,有一定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已挖掘到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写进志
书。
欣慰之余,也留有诸多遗憾。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企盼志书的完美,但终因村志
编纂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不可能完全摆脱“大志”的框框,
不可能没有挫折和失误;尽管我们在收集资料中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但终因档案
资料少而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许多应当入志的内容未能收录,或显得单薄;
加之,人力不足,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必有不少疏漏甚至谬误。诚望干部村民见谅,
更盼各级领导、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待续修时纠错补遗。

编者
1999年7月

《城一村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高明升
副主任 戚志鸿
委员 李峰 夏天亮 王光豹 高庆霞 张德洲
苏兆祥 谢良仁 刘可刚 张正华
顾问 孙学珍 张绪传

《城一村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 戚志鸿
工作人员 韩京城 刘伟 王福昌 杨继崇 李长珍 苗长清

《城一村志》编纂人员
主编 高明升 戚志鸿 韩京城
编辑 刘伟 王福昌 杨继崇
编务 李长珍 苗长清
主要摄影 李昌元 王光勇
制图 刘伟
事实审核 高明升 李峰 戚志鸿 夏天亮 王光豹
高庆霞 张德洲 苏兆祥 谢良仁 魏传德
刘可刚 张正华 王天佐 王广安 王天祥
王式理 于鸿德
审稿 王文恒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处长
徐盛章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处长
赵加洋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于善同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郭能勇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景奉润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科长
杨长瀛 博山区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焦方刚 博山区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周敬宏 张店区档案局副局长
牛廷 桓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科长
王荣修 周村区志办公室主任
韩其永 周村区志办公室副主任
杨海儒 蒲松龄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
徐磊 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成亮文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孙兆兴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学珍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长
张绪传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副科长
周迎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员
李作贵 中共淄川区淄城镇委员会书记
张秀和 淄川区淄城镇人民政府镇长
李文原 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李振敖 原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批准机关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华晓林
图书在版篇目(CIP)数据
城一村志/城一村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9
ISBN7-101-02335-5
Ⅰ.城…Ⅱ.城…Ⅲ.村史-山东-淄博Ⅳ.K295.2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40680号
城一村志
淄博市淄川区城一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邮政编码:100073)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
开本:787×1092毫米1/1626印张30插页420千字
1999年8月第1版1999年8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定价:128.00元ISBN7-101-02335-5/Z·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