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民间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7&rec=143&run=13

高跷始于30年代,村民有春节吃了饺子就“扮玩”的习俗,只要街头锣鼓一响,
好玩的人在家里就坐不住了,上街自练踩高跷。高跷制作很简单,取两条刨光的木棍,
找一个平面,从平面一侧适当高度开榫装上踩蹬,演练时将腿脚绑在上面。开始,高
跷有半米多高,到50年代,即发展到一米多高。踩高跷闹“元宵”,化装为工、农、
兵,或京剧里的生、旦、净、末、丑,形式不拘一格。
平抬始于40年代,其形式是用一方桌,两侧平行各绑一条扁担,方桌上站着化装
的儿童,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多为古装打扮,开始为一桌一人,后来增加到一桌两人,
前有物可扶,两侧有大人监护(多为自己的父母),由几个壮劳力轮换抬行。
芯子是在平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平抬高,让儿童或立或坐于方桌之固定位
置,然后伪装造型,打扮成古代或现代人物。因为芯子比较高,两侧必须有专人监护。
到八九十年代,方桌由汽车代之,小演员站在特制的钢筋支架上。1986年农历正月十
五日, 城一村与汽车制造厂联合组成一支宣传队,开展了扮芯子活动,共装饰芯子8
台,选10余名儿童,打扮成《拾玉镯》、《白蛇传》、《牛郎织女》、《天女散花》、
《铁弓缘》、《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包龙图》等剧中人物。党支部书记魏
传德和村主任高明升带领到博山、周村、张店、临淄、桓台等区、县及齐鲁石化总公
司进行宣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