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7&rec=1&run=13

城一村地处淄川城里,为淄城镇辖行政村之一。总面积1.1平方公里,居住着汉、
回、满3个民族。1998年底,共有909户,2521人。
农业是城一人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基础。土地多为河谷冲积平原。农作物以小
麦、玉米为主,高粱、谷子次之。建国前,粮食亩产只有50余公斤。建国后,特别是
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精耕细作,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品种,粮
食产量逐年增加。 50年代,亩产150多公斤,60年代平均亩产346公斤,70年代突破5
00公斤。 除种粮外,还逐步扩大了蔬菜生产。年上交国家蔬菜由50年代的不足5万公
斤,增至70年代的100万公斤,最高年份达255万公斤,成为淄川区较大蔬菜基地之一,
为城区蔬菜供应作出了贡献。 1997年8月,村民由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这
一历史性变化,标志着传统农业在城一村已不复存在,一个新的时期已经开始。
城一村的工业是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合作化、公社化时期,连同“四坊”、
养殖、运输业在内统称队办副业或工副业,后称队办或村办企业。工业在村办企业中
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企业是1962年建起的淄川被套厂,此后是砖厂、建筑队和汽车
保养厂。80年代以来相继建起淄川食用菌厂、淄川般阳织带厂、山东淄博明泰蓄电池
厂、淄博消防器材厂、淄川红星工业制线厂等企业。在工业生产上,城一村坚持“以
质量求生存”的宗旨,赢得用户信誉。淄川被套厂作为淄博棉麻站絮棉定点加工单位,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质量信得过。淄博消防器材厂生产的报警器,性能颇佳,曾在
国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该厂研制的防火涂料,获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畅销省内
外。淄川食用菌厂主要生产香菇、平菇、金针菇及菌种,其中金针菇高产技术列入省、
市重点推广项目。该厂是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基地,由高级教授任顾问,
已为社会培训技术人员2.6万人(次)。
旅游业是城一村的主导产业。1991年在淄川留仙湖东岸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艺
术水平最高的西游记宫。1992年异地修复了始建于北齐年间,而毁于1966年“文化大
革命”的普照寺。1993到1995年,在普照寺与西游记宫附近,相继建成了激流勇进、
水上乐园、赛车场、八卦迷阵、旋转望塔和般阳览胜坊门等游乐设施。1997年,在
水上乐园与将军路之间, 建起了集世界电影之高科技、新形式于一体的中华影城。1
998年底, 城一村各旅游景点共接待国内和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200多万人(次) 。《人民日报》、《中国人才报》、中央电视
台等全国55家新闻单位对城一村开发旅游业的壮举作了报道,从而提高了城一人的知
名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一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70年代初到80年代
中期,城一新村建成后,从1988年开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旧城改造的要求,利
用7年时间,建成总面积为11.96万平方米的42幢住宅楼,使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
设施配套的楼房。大多数住户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茶几、沙发、高
低橱, 有的还用上了音响、影碟机、录像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471户安装了住
宅电话。城一村在实施旧村改造中,将通济街、城里大街拓宽,于街道两侧建起24幢
3层以上商、住两用楼,有194家个体经营者在这里经商。城一村的主要街道已形成了
以小商品零售、饮食服务业为主初具规模的商业街,既繁荣了经济,又方便了群众。
城一人富裕后不忘办教育。1976年投资25万元,建起了全镇第一座教学楼,这里
一度为镇(公社) 中心校所在地。1984年投资4.5万元,建幼儿园1处,建筑面积268平
方米, 有教室9间,游艺室3间,可同时招收3个班,活动场地、器械齐全,多次被评
为市、 区、镇一类幼儿园和托幼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8月投资70万元,在原幼儿园
西建小太阳幼儿园,楼高3层,容纳幼儿300人,成为淄城地区标准较高的幼教设施之
一。成人教育主要靠村文化夜校、人口学校组织实施,采取举办学习班、看录像、以
会代训等形式,对干部和村民进行文化技术、人口理论、民主法制、市场经济等方面
的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城一人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形式多样,除收看各自爱好的电视节目外,还组织了
业余舞蹈队、太极拳(剑)队、田径队和幼儿文艺队,多次参加镇以上组织的竞赛活动
并获奖。还有十几名书法爱好者,近百名京剧爱好者。重大节日,村里组织文艺演唱
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历届党政组织在城一村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起着重要保证作用。他们带领广大党
员、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开拓前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50年代和60年代的城一大队被评为市、区农业先进集体,
70年代被誉为全区农业学大寨十三面红旗之一,80年代撤队建村后荣获区级文明村和
治保、民兵、幼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90年代荣获区小康先进村、五好村、安全村和
市级文明单位、市旅游文化村、外事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