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73&run=13

建国前,相公庄作物种植,旱田长期用一年一作制,即一年收获一季,秋后土地
休闲,次年开春后再播种。作物多为春玉米、地瓜、高粱、谷子、棉花等。水浇地沿
用二年三作或一年二作制。二年三作制作物模式:玉米(谷子或地瓜)--小麦--玉米;
一年二作制作物模式:小麦--玉米。复种指数为130%。建国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粮田复种指数逐年增大,土地利用率提高。旱地,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二年三作制粮
食作物增多。除小麦外,玉米、地瓜、高粱、谷子也成为复种作物,冬闲地减少。二
年三作制耕作方式:春季种玉米或高粱、谷子、地瓜,收茬后种小麦。次年小麦收获
后,再串种玉米或种植地瓜、高粱、谷子等。自70年代实现水利灌溉后,粮田全采用
一年二作制,即秋收后种小麦,麦收前串种玉米,秋收后再种小麦。复种指数200%。
小麦种植在实行一年一作、二年三作制时,一般用小独垄,行距12寸,手撒播,
每亩用种6公斤左右, 密度稀,土地利用率低。推广双镢沟以后,播种面积增加二分
之一。旱地不起畦,耩子播种。自60年代前期,开始用播种机播种,行距逐渐缩小。
种植方法先后用2行畦、4行畦、8行畦、10行畦及2畦一带、7行畦等。80年代,8行畦
被普遍采用,并逐渐稳定下来。8行畦宽1.52米,播种8行,中间留25公分串种行。亩
播种7~9公斤。 1994年秋,四村从莱芜引进小麦精量播种种植法,畦宽1.58米,播6
行, 隔3行留0.20米的玉米串种行。每亩播种4.5~6公斤,基本苗10~15万株。种植
密度科学合理,成棵后通风好,易串种玉米,已广被群众接受。
小麦浇水,讲究洇麦水,压冻水、返青水、扬花水、灌浆水。多年沿用不变。
玉米种植旱田,多一年一种。春天人工穴种。行距12寸,每亩用种1.5~2公斤,
成苗1000~1500株,密度稀,产量不高。自70年代改成水浇田,推行一年二作。改春
播为夏播,麦前串种。密度每亩3500~3800株。随小麦种植方法变化而变化。80年代
后,基本种植方法:小麦收割前25~15天在麦田畦脊背侧和予留的串种行里穴种,收
麦后苗长至5个叶片左右,行距0.75~0.8米。每亩用种2~2.5公斤,苗4000~4500株。
田间用水,讲究“有钱难买(农历)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后期需水量大,
须勤灌。
普遍实行一年二作制后,农忙时节集中。麦收前串种玉米,芒种前后收割、打晒
小麦,管理夏苗,谓之“三夏大忙时节”;白露前后收玉米、翻耕土地,秋分后播种
小麦,谓之“三秋大忙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