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整地改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71&run=13

相公庄从北至东丘陵地环抱,庄置盆地之底。由于历史上受山水冲刷,形成水沟、
道沟10余道。庄东,有来自小康庄的水沟和聚张庄的道沟;庄北,有来自牛推官庄的
水沟、横越李家庄南的道沟和向房庄的道沟;庄西北有向寨子的道沟、向龙湾头的大
堰沟;庄西,有向七郎院的道沟;庄南,有向张家庄的道沟、官道店的道沟、睦里庄
的道沟等。这些水沟、道沟,一般深1~2米,有的深达4米多;宽5~40米不等。耕地
切割,水土流失严重。
靠近村庄,墓地连片,坟头林立。至1951年,庄周尚有大小坟头7510个,加上坟
荒,共占去土地11.13公顷(166.9亩)。
60~70年代,各生产大队依靠集体力量,对土地进行不间断地治理。其中规模较
大的有:1968年冬,全民动手,铲平坟头,治理坟荒,11多公顷(160多亩) 坟地变成
良田;70年代,各生产大队持续进行大规模整地改土,逐步建成易耕易作的高质量农
田。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旧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一村,时称向阳生产大队。1976年秋,在公社组织的万人抢整大会战中,组织男
女劳力齐上阵,对杨树墓田、万家地、牛角地、台子地、桃园地、红庙子、水沟崖、
河南圩后等9块地片, 计42公顷耕地,进行种前抢整。铲平废弃河堤1条,填平深沟2
段、 疏浚水沟1条;规划6米宽的生产路2条。土地整平,每25~30亩成方。当年大部
分土地种上小麦。
二村,时称东升生产大队。利用冬闲和秋季换茬之际,在全队14公顷耕地上连年
进行大面积治理。至1976年,填平道沟1条,河滩造地10亩;将全部土地分成两大片,
地内无沟无坎,整齐平坦,易耕易灌。
三村, 时称前进生产大队。1974年冬,所属3个生产队,集中劳力在扇子地、郑
家老墓田、土场地等地段,分片进行改土治理。原地块,土层薄,0.20米以下是沙石,
漏肥漏水。经挖石除沙,填土埋沟,使7.5公顷劣地变成良田。
四村, 时称东风生产大队。1958年,在新河支渠两侧整平耕地6.9公顷,引水灌
溉。 曾被称为“卫星田”。1974~1975年,所属5个生产队,在东巴漏河两岸的石灰
堰、桃园子、窑场地、台子地、水沟地、河西地、石坝下等十几片地块连片治理。铲
平废河堤1截,填水沟、道沟各1条,规划生产路1条。共整平改良耕地7.2公顷,河滩
造地2.4公顷,造成方田4大片。1976年秋,又集中劳力,在明刁路东侧、巴漏河以西
9.7公顷耕地上抢茬整平,填平道沟1条,疏浚泄水沟1条,规划生产路2条。改变了耕
地易涝状况,建成高产粮田。
五村,时称卫东生产大队。1978年秋,在公社组织的万人会战中,沿平普路两侧
抢茬整地, 填平道沟2条,治理五股道路口一带的地片;规划生产路2条,整平土地3
1.3公顷。改变了道沟、水沟交错,土地分割状况。
六村,时称胜利生产大队。1976年秋,在公社组织的会战中,对骡马市、大水车、
郑家营3块地片抢茬治理。填平水沟2段,整平土地7公顷,并造地0.5公顷。根治了水
土流失,成为能灌溉宜耕作的方田。
七村,时称朝阳生产大队。1967年冬,对自张家庄大沟至东巴漏河南岸的土崖地、
墓田地综合治理。 填平长1500米、宽30米、平均深2米多的大沟一段;将近河地块的
土层加厚, 整平土地13.3公顷,造地6亩。1968年冬,又在颜家墓田、东大崖、东大
门墓田,填平水沟1条,整平土地2公顷。
除对上述土地进行治理外,其余耕地也不同程度地实施连片整治。1967~1977年,
全庄整地改土垒计投工130多万个,搬运土石方300万立方米。土地状况根本改变,农
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至1978年,全庄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