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68&run=13

粮食作物建国前至50年代初期,相公庄粮食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
水稻、大豆、芝麻、绿豆、地瓜等,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种植面积大。
庄西有种植水稻的习惯,1951年有稻田35.7亩。1965年改土治涝,放弃水稻种植。大
豆及绿豆、芝麻等小杂粮原在旱田小块种植。随着土地条件的改善和人均耕地减少,
60年代后小杂粮种植明显减少,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户又在地头堰边零星栽种。
高粱、谷子、地瓜因产量低于小麦和玉米,自60年代末放弃。粮田全部实行小麦、玉
米夏秋两季复种。
小麦为庄内第一大作物。 1949年种植面积170余公顷,其中水浇地73公顷左右。
庄西水浇地多, 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80%,亩产100公斤左右;旱地种植面积小,亩
产60~80公斤。1955年后,引进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至1963年全庄
13个生产大队集体种植小麦面积达178.2公顷(2673.5亩),亩产130公斤。后经农田建
设, 生产条件改善, 耕地全部种植小麦, 产量大幅度提高。 1973年全庄种植小麦
231.1公顷(3466亩),亩产320公斤。1996年种植240余公顷(3600余亩),平均亩产420
公斤。
玉米是庄内第二大作物,分春玉米、夏玉米两类。建国前,多在旱地种植,密度
稀,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亩产80公斤左右。自60年代中期,逐步在水浇地种植玉
米。选用杂交良种,增加种植密度,实行麦前串种,产量逐步提高。70年代后实现高
产稳产,产量每年都在400~450公斤。1996年,7个行政村共种植玉米240余公顷 (36
00多亩),亩产450公斤。
经济作物建国前后,棉花在相公庄有小面积种植,供农家纺线织布自用。60年代后,
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植棉逐年减少。1963年13个生产大队植棉5.6公顷(84亩) ,亩
产皮棉10~15公斤。1973年棉花种植面积减至3.73公顷(56亩),亩产皮棉25公斤。后
放弃种植。
蔬菜作物庄内种植蔬菜历史久长。古时,水浇条件差,水浇地少,为数不多的水
浇地多作菜园地,故水浇地又称园地。至50年代初,半壁街北一片土地仍称“后园”。
太平街以北、西南门里等处均有大片菜园地。庄外,西北坡和西坡西崖头上下,菜园
毗连。刘庄、新街、太平街一带不少农户以种植蔬菜为主。
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韭菜、莴苣、大葱、黄瓜、南瓜、
大蒜、辣椒、茄子、豆角、芸豆、西红柿等。
人民公社成立后,各生产队都有3~5亩菜地,集体种植,供社员食用。自70年代
后期,庄内菜园地多被住宅占用,原生产队的菜地,分给农户承包,蔬菜种植面积减
少。村民吃菜多靠集市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