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建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5&run=13

据考古资料表明, 距今1万年左右,绣江河岸即有先人生息繁衍。从庄南、庄西
南两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佐证,自“龙山文化”时代起,经夏、商、周,历2000余年,
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元代以前庄名崖镇,又名燕镇。镇址于东巴漏河、
下河两水交汇点以东高崖处,世有“二龙抱珠”之说。
元代,张姓居民连出宰相、副宰相、参议中书省事及礼部尚书、进士第一、翰林
承旨等重臣名宦,因而改崖镇为张相公庄。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王、郑、徐等
姓先后从河北枣强迁入。王姓入庄后,人口日增,村街展拓;而张姓却因朝代更替而
逐渐迁往异地,故张相公庄更名相公庄。郑姓定居庄北下河涯对岸,改田家庄为郑家
庄。后又向庄南发展,在巴漏河南岸与徐姓形成河南村;向西发展,在刘庄北首形成
郑家台子、新街。刘庄,又名黑刘庄,原是相公庄西的邻庄,因刘姓多故名。随着庄
域的扩展,两庄逐渐相联。1860年(清咸丰十年),围子墙筑起,相公庄、刘庄括于围
墙内。相公庄成为南有河南村,北有郑家庄,章丘境内最大的城堡式村庄。
民国时期,灾荒、战乱连年,相公庄受到严重破坏与摧残。
1949年10月建国后,相公庄开始复兴与发展。为便于领导和发展经济,自1962年
初,先后分设为13个、4个、7个基层行政单位,几经分合,改制,1984年成为各自独
立的7个行政村。相公庄成为传统的自然村庄名。
相公庄古属阳丘,元代属章丘锦川之地,明代属东锦川,清代属东锦乡。民国时
期, 1928年划属章丘县第五区,为区公所驻地。人民政权建立后,1945年6月属章丘
县黉山区, 建国后改名第九区。其间,相公庄皆为区委、区公所驻地。1958年9月划
属明水人民公社, 不久改属相公庄人民公社。全庄初为1个生产大队。1962年初,行
政单位分置,各个生产大队先后各自隶属于相公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7个行政村、
各村隶属于相公庄镇至今。
庄行政设置,历史上曾为里,为乡,为村,为镇,为社。
清代为东锦乡一里, 全庄划分为28排。1928年实行邻、闾制,5户为1邻,5邻组
成1闾。1938年7月,全庄分为9保,并设联保办事处,保下10户为1甲。1945年下半年
国民党地方政府撤销联保办事处, 建相公庄独立镇。次年撤镇,分成4个保,至1948
年初溃散。
1945年人民政权建立后,相公庄为1个行政村,1950年春改为相公庄乡,下设4个
村。次年改乡为镇,下设5个村。1956年1月,相公庄红五星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全
庄划分为34个分队。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全庄为1个生产大队,下设10个中队。
1962年相公庄生产大队分成13个生产大队, 1968年10月合并成4个生产大队,1972年
调整为7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7个行政村:向阳生产大队改为相公庄一村,东升生
产大队改为相公庄二村,前进生产大队改为相公庄三村,东风生产大队改为相公庄四
村,卫东生产大队改为相公庄五村,胜利生产大队改为相公庄六村,朝阳生产大队改
为相公庄七村。各村隶属于镇,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