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建筑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37&run=13

建国前,庄内住宅多为土石结构的草房。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坯、砂石、木料、麦
秸,至建国初期无大变化。70年代后期,耐火砖、瓦、石灰石成为建住宅的主要材料。
自80年代中期,钢筋、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被广泛用于民宅建筑,砖混结构成为住宅
建筑的主流。
墙体60年代前,庄内民宅多用三合土打夯地基,以石材垒砌根脚。先挖0.8~1米
宽、0.5~0.8米深的地槽,用粉后的石灰与生土搅拌,层层夯砸结实,至地平面再以
砂石、石灰石或鹅卵石等为材,以渣灰为浆砌基。根基一般高0.5~0.8米,上用1~3
道砖线取平。
垒墙以土坯为主,少数富户用青砖或石灰坯。土坯事先备好。打坯要选好土场,
将生土置于坯模之中,用石墩夯打成坯块。坯块宽25厘米,厚10厘米,长37.8厘米或
48.6厘米(俗称七寸、九寸)。墙厚40~50厘米,高一般2~2.5米。坯墙垒成后,墙内
外先用麦稂泥抹平,再用白灰抹皮。此种墙体,隔风防潮,冬暖夏凉,辈辈传用。至
70年代后,民宅墙体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墙根基改用青石(石灰石),砌墙改用红砖。
墙厚30厘米,高一般2.5~3米。进入90年代,建宅求坚固、美观,一般都在根基上浇
注20厘米厚的混凝土,砖墙外加固水泥灰;有的还用水刷石,或贴瓷砖装饰。
房顶梁檩框架,麦秸披顶,是60年代前庄内房顶主要结构,群众称之为草房;少
数富有人家建房以小瓦盖顶,称之为瓦房。
梁多用柏、榆、杨等为料,梁架长高比6∶4。60~70年代木材紧缺,一度用角铁、
元钢焊结代替木梁。80年代后恢复使用木料,以松、杨木居多。由于房间扩大,梁架
长高比增至7∶3,材质要求提高。
檩60年代前多用杂木,直径一般8厘米左右,根据房屋进深每间用7~13根不等。
70年代后改用混凝土予制檩条,由于房屋面积扩大,每间房用檩增加到13~15根。
箔梁、檩之上复盖苇箔和秫秸箔各一层,箔上抹麦稂泥,然后用麦秸苫盖,或用
小青瓦盖顶。草屋顶一般每隔5~8年更换一次麦秸。70年代后房顶一律改用耐火瓦。
草房基本不见。80年代后,宅内配房房顶一般用混凝土浇注,钢筋骨架。
门窗50年代前,庄内民房全用木板门,木棂窗。一间房朝前设一个窗口,规格多
为0.5×0.9米。冬季糊纸防风,不易采光。60年代后,为防风保暖,许多住宅改用木
制玻璃风门、玻璃窗。80年代以来,窗口面积加大,有的户在住房山墙或后墙上开小
窗,增加采光和透风度。夏天为防蚊蝇,设有可装卸的纱门、纱窗。90年代,部分住
宅安装钢窗或铝合金门窗。窗口面积增至1.8×2米。
装饰60年代前,民宅多数住室是土地面,凹凸不平,且易潮湿。少数富有人家,
用方砖铺地,以木花棱做隔墙。70年代后,凡建新宅普遍以砖铺地,80年代,改用水
泥地面;90年代大部分住宅主房用水磨石地面,有的用陶瓷地面砖或人造大理石板铺
地。
室内装顶,庄内始于80年代初。初用塑料编织布吊顶棚,继以石膏板、胶合板等
材料做天花板。进入90年代,部分民宅用新型装饰材料装吊天池,安装彩灯,讲究光
线、色彩、美观、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