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编纂说明、后记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42&run=13

目录

编纂说明
大事记
1

第一篇 庄域
第一章 行政设置21
第一节 位置21
第二节 建置21
第三节 行政村23
第二章 自然环境25
第一节 地质地貌25
第二节 气候物候25
第三节 水系28
第四节 土壤植被30
第五节 自然资源30
第六节 自然灾害32

第二篇 人口姓氏
第一章 人口35
第一节 人口规模36
第二节 人口构成44
第三节 人口变动50
第四节 人口控制52
第二章 姓氏59
第一节 分布59
第二节 由来60
第三节 族谱66

第三篇 古昔庄情
第一章 庄貌69
第一节 九街十八巷69
第二节 古迹景胜72
第三节 商号79
第二章 庄情80
第一节 科第80
第二节 善行义举94
第三节 轶闻轶事101

第四篇 村庄建设
第一章 住宅109
第一节 区域110
第二节 宅院布局110
第三节 建筑结构112
第四节 建房施工114
第二章 街巷115
第一节 一村街巷115
第二节 二村街巷116
第三节 三村街巷117
第四节 四村街巷118
第五节 五村街巷119
第六节 六村街巷120
第七节 七村街巷121
第三章 基础设施121
第一节 用水121
第二节 用电122
第三节 电讯125
第四节 公办场所126
第四章 道路桥涵127
第一节 路127
第二节 桥涵129
第五章 管理130
第一节 用地管理130
第二节 房产管理130
第三节 村建规划131

第五篇 农业
第一章 所有制与体制134
第一节 土地改革134
第二节 互助合作135
第三节 人民公社137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7
第五节 农场138
第二章 耕地作物138
第一节 耕地138
第二节 作物140
第三章 农田建设141
第一节 水利建设141
第二节 整地改土143
第四章 种植技术145
第一节 耕作制度145
第二节 肥料146
第三节 种子改良146
第四节 植物保护147
第五章 农机具148
第一节 农具148
第二节 农机149
第六章 林木畜禽151
第一节 林木绿化151
第二节 畜禽饲养151
第七章 经营管理152
第一节 劳动管理153
第二节 物资管理153
第三节 财务管理154
第四节 收益分配办法154

第六篇 工业
第一章 一村工业158
第一节 队办工副业158
第二节 村办工业159
第三节 私营个体企业159
第二章 二村工业160
第一节 队办工副业160
第二节 村办工业160
第三节 私营个体企业161
第三章 三村工业162
第一节 主要企业162
第二节 基本建设166
第三节 产品开发167
第四节 企业管理170
第四章 四村工业182
第一节 队办工副业182
第二节 合作企业185
第三节 挂靠企业186
第四节 私营个体企业188
第五章 五村工业189
第一节 民间手工业189
第二节 队办工副业190
第三节 村办工业191
第六章 六村工业205
第一节 队办工副业205
第二节 村办工业205
第七章 七村工业206
第一节 队办工副业206
第二节 私营个体企业207
第八章 驻庄工业208
第一节 市属企业208
第二节 中外合资企业208
第三节 镇办企业209

第七篇 财贸运输
第一章 金融212
第一节 当铺212
第二节 钱庄银号212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213
第二章 商店21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店213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店214
第三节 村办商店215
第三章 饮食服务216
第一节 饭店216
第二节 旅馆216
第三节 服务修理217
第四章 集市贸易218
第一节 集市218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220
第五章 运输220
第一节 货运220
第二节 客运221

第八篇 党政群团
第一章 中共基层组织223
第一节 庄党组织224
第二节 一村党组织224
第三节 二村党组织225
第四节 三村党组织225
第五节 四村党组织225
第六节 五村党组织226
第七节 六村党组织227
第八节 七村党组织227
第九节 东方红生产大队党组织227
第二章 基层行政组织228
第一节 庄行政组织228
第二节 一村行政组织229
第三节 二村行政组织229
第四节 三村行政组织229
第五节 四村行政组织230
第六节 五村行政组织230
第七节 六村行政组织230
第八节 七村行政组织230
第九节 东方红生产大队行政组织231
第三章 群众团体231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231
第二节 农民团体233
第三节 妇女团体234
第四节 工会组织235
第四章 驻庄领导机关与机构235
第一节 区(乡)机关235
第二节 人民公社机关237
第三节 镇机关239
第四节 驻庄工作机构242

第九篇 村政武装
第一章 村政管理245
第一节 优抚245
第二节 安置247
第三节 救灾救济250
第四节 治安调解250
第五节 殡葬改革252
第六节 村政企业化管理252
第二章 武装253
第一节 旧民间武装253
第二节 民兵254
第三节 兵员征集256
第四节 驻军261
第五节 兵事263

第十篇 文化
第一章 教育273
第一节 私塾书院274
第二节 学前班275
第三节 小学277
第四节 中学282
第五节 成人教育283
第二章 群众文化286
第一节 文娱活动286
第二节 电影放映291
第三节 广播电视291
第四节 书画篆刻292
第五节 民间工艺294
第六节 图书档案295
第三章 卫生体育297
第一节 防疫297
第二节 医疗299
第三节 群众体育302

第十一篇 生活习俗
第一章 生活条件305
第一节 衣食305
第二节 居室环境
310
第三节 家具用具
311
第二章 习俗312
第一节 礼仪312
第二节 节 庆316
第三节 历史陋习319
第三章 游戏歌谣321
第一节 民间游戏321
第二节 童谣儿歌325

第十二篇 方言
第一章 语音329
第一节 声母329
第二节 韵母330
第三节 声韵拼合关系333
第四节 声调337
第二章 词汇344
第一节 词及词组344
第二节 谚语346
第三节 歇后语349
第三章 语法351
第一节 词法351
第二节 句法359

第十三篇 著述
元代369
清代413
当代422

人物
历史名人457
知名人士465
村镇干部468
在外工作人员478
外庄籍编委会成员简介502

附录
一、译文505
二、文献资料540

后记


在各级党委、 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相公庄7个行政村联手,由专家参与主持,庄
内外协力, 历3年辛勤耕耘,编修了章丘第一部庄村合志--《相公庄志》。这是件值
得称道、值得祝贺的事。
相公庄是章丘境内最大的自然村庄。 元代这里出过正、副2名宰相和张养浩、张
起岩等文化名人、重臣名宦,庄名由此而得。
相公庄是千年古镇、历史名庄。从出土文物佐证,自“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
即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宋元以来,居民崇尚教育,耕读为本,代有名人。
元~清代,先后出现1名状元、2名进士、14名举人、250余名生员(秀才) 。其中许多
人著述繁富,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庄历史上有多处古迹。唐代房玄龄任开国宰相后庄北建玄帝阁,元代宰相张
友谅建藏云亭,明代名士李开先建有年楼,清代进士王世睿建乐育书院,庄内乡贤建
乐善堂、魁星楼、遏云楼等。清咸丰十年,建成闻名县内外的围墙后,庄内有九街十
八巷七十二胡同,形成城堡式大庄。
相公庄历来重教兴义,乡风淳正,出现了“一言兴利”、“名高雁塔”、“乐善
好施”、“勇于赴义”、“三代济美”等大量善行义事,留下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
相公庄经济活跃,工贸发达。元代以前庄名崖镇,为章丘境内一方商贸中心地。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曾祖在这里任过监酒。明代庄内设东、西两家当铺,集市初现规
模。嘉靖年间,李开先在庄阳建楼造舍,开垦经营东巴漏河畔大片土地。至清末民初,
有钱庄、银号30余家,货栈、商店、饭庄、车马店多时近100家,出现生意街商业区。
庄内独设商会,建有会馆,为章丘县商会分支机构。自1928年张鸣九匪帮祸章丘、血
染相公庄,至1947年,战乱频仍,相公庄的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1948年春解放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相公庄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振兴教育,发展经济。1 949~
1996年,向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近500名。县处(团) 级以上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具
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0余名,有著述者10余名。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从60
年代办工副业起步,以兴创村办企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至1996年,粮食亩
产稳定在1吨左右;村办工业企业发展到9处,合作企业14处,民营企业22家。固定资
产总值近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5100多万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村庄建设发展迅
速。新扩街道25条,工贸区初步形成,高层建筑增多,街头花园落成。村民生活空前
提高。一个初步繁荣的新型村镇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历史是面镜子。以历史的视角研究地情,体察民意,审视现在,规划未来,对于
加速经济建设步伐,建设新家乡,创造新生活意义重大。昔日,相公庄人用自己的聪
明智慧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文化;当今,又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创造着新时代的村庄文明。这些,编者都以翔实的史料,分门别类地详
载志中。洋洋60万言,既是对这个古庄670余年的历史实录,又是对现状的真实写照。
这部志书,既述全庄,又记各村,体例编排有所创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有
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品位。是研究指导乡村建设可供借鉴的一庄之全书,是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乡间教材。
相公庄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乡村文化汪洋大海中闪光的一滴,其发展轨迹在当
地有很大代表性。一庄多村合修庄志,反映了民间编史修志、弘扬民族文化的巨大热
情和编者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当代相公庄人的文化风范。
章丘是“龙山文化”发祥地,是历史文化宝库。希望有识之士和有志于地方文史
研究与开发者,将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未来。

章丘市市长

1998年8月于百脉泉畔

《相公庄志》编纂人员
主编 郑新道
审稿 王诚 王传熙
副主编 王庆康 孙庆福 郑守武
编辑 王广忠 郑新道
古文编辑 王传德
资料采访 王永泽 徐家山
特约撰稿 薛祥生 孔繁信 韩云卿 宁荫堂
参与编辑人员 王永桂 王淑文 王向文 王立早
王永伟 王绍忠

各村资料员 王永生 王永言 王教淮 王教南
王永全 王绍民 王永道 王永东
王广忠 郑世年 郑守钏 郑传道
王永存 王化祥 王永泽 刘天惠(镇教委)

摄影 李庶甲 王锦樵 王绍民
绘图 王育香 张清涵 王教铨

《相公庄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王诚 王传熙
执行顾问 郑新道
名誉主任 王永钵
主任 郑应德 钟贵亭 王超
副主任 王庆康 孙庆福 郑守武 王维
王绍明 郑新忠 王教民 王绍歧
王勤光 王化鸪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力 王武 王传德 王永业
王永钊 王永桂 王永愉 王绍武
王绍忠 王绍鸣 王绍宽 王绍强
王砚田 王教生 王教淮 王教铨
王善民 王锦樵 宁荫堂 刘进传
李其景 徐家山 韩云卿 靳奉芹(女)

相公庄志
山东省章丘市相公庄志编纂委员会编郑新道主编

责任编辑:侯琪 王忠义
封面设计:侯文英
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济南市经七路251号)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开本:787×1092毫米16开
1998年12月第1版
印张:36.75
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字数:560千字
印数1--2000册

ISBN7-80629-392-2/K·20
定价:76.00元

(如有倒页、缺页、白页直接到印刷厂调换)

编纂说明
一、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立足庄情,存真求实,力
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统一,使用性、知识性、可读性兼备。
二、本志既是相公庄志,也是相公庄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
村的合志,既记全庄,又述各村。根据各事类的内容,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力求分
合得体,记述分明,使全庄及各村资料完整、系统。
三、断限,上起公元1329年(元明宗天历二年)改崖镇为张相公庄时,下止1996年。
部分内容据情上溯或下延。各项事业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1978年以
来的史实。
四、结构,取篇、章、节、目4个层次,根据内容需要,有的加设子目。
体裁,用记、志、传、录、图、表等,以志为主。首设大事记,中设庄域、人口
·姓氏、古昔庄情、庄村建设、农业、工业、财贸·运输、党政群团、村政·武装、
文化、生活·习俗、方言、著述13篇,末设人物、附录;地图、照片列卷首,表格随
文穿插。
五、内容安排,以经济与历史文化为主线,从全庄及各行政村实情出发,当繁则
繁,当简则简,宜横则横,宜纵则纵,不平均笔墨,不固守成规,以真实地展示全庄
及各村发展变化轨迹和特点。
为便于反映相公庄的历史文化,专设“古昔庄情”章。
姓氏是反映庄情、村情、民情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志设专章记述。族谱是反映村
庄历史文化的重要文书资料,对编修庄志作用巨大。本志在“姓氏”中设节,着重记
载各姓族谱编修情况、编纂体例、史料价值等。
六、人物,收录籍属相公庄者,历史名人也收录祖籍相公庄者。历史名人、知名
人士立传,村镇干部、在外工作人员作介绍。在外工作人员,收录市(地)以上授予的
先进模范人物、处级以上干部(章丘市内的收录副局级以上干部)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
业技术职务者。一般不加评论。排列以生年为序 (村镇干部按镇直和行政村排列后,
以生年为序)。
七、纪年,一般采用公元,必要时,月日用农历或注农历;年代,凡20世纪内一
般省去“20世纪”字样。
注释,用页末注。古文皆作注释并译文。译文编入附录,以资参考。
在行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简称“建国”。
八、资料来源,主要采自档案资料、志书、姓氏族谱。书籍刊物资料及口碑资料,
经考证筛选入志,一般不注明出处。
数字资料,以各行政村提供的数据为准。鉴于各村以往对统计管理要求不一,所
用数据与标准统计口径有别。

后记

《相公庄志》经过2年半紧张的编纂工作,付梓出版了。
庄志编修, 由庄内外有识之士倡议发起,在相公庄镇党委、政府支持下,7个行
政村联手,庄人积极参与,协力合作而成。他既是一部庄志,又是7个行政村的合志。
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受到济南市、章丘市两级史志办公室,北京及省、市有关专家、
学者的热情关注;山东省史志办张守富主任、张敬忠处长和泰安市史志办友顺主任
给予鼓励和帮助。《相公庄志》编纂成功,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与群众
相结合,众手成志的原则,充分反映了民间编修基层志书,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热情, 展示了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她是相公庄人对670年历史的
回顾,是给未来的赠礼。她的问世将对相公庄各村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95年金秋时节,我受山东省汇丰机械集团公司聘约,主编《山东省章丘鼓风机
厂志》 结稿时, 时任汇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王传熙,向我建议主修
《相公庄志》,说他与王庆康已在庄内召集人酝酿。与此同时,相公庄三村,在党支
部书记孙庆福的倡导下,也在筹划编修村史,要我帮助指导。这两件事,使我受到触
动。我与庆康遂与相公庄办事处及各行政村负责人交谈,并在明水、济南等地与本庄
在外工作的同乡、学友及章丘的文史爱好者多次商榷。大家怀着一片桑梓之情和对这
个古老村庄的厚爱,放言高论,畅谈相公庄的历史与今天。无不称道编修庄志是当代
相公庄人的盛举,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同年11月,相公庄办事处召开各行政村党支部
书记联席会, 对编修庄志初步达成共识。是冬,我3次进庄采风,收集到往日闻所未
闻的大量珍贵史料。开始了筹备工作。
1996年3月, 春满古庄。时任相公庄镇党委书记的郑应德约我和庆康交谈,他称
赞相公庄人修《相公庄志》 是世纪之交又一件善行义事。同年4月成立《相公庄志》
编纂委员会,各村选配了资料员,成立了中心编志组,在三村凤凰楼专设办公室。经
过人员培训,编志工作全面展开。
相公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自60年代初期,实行多村行政,各项事业发
展快,村庄面貌变化大。庄志设计,紧扣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两条主线,立足庄情,
谋篇布局,突出相公庄的地方特点,全方位展现其历史与现状。1996年春,在编委会
成立时拟定了篇目题纲和编纂说明。后随着资料的集累,认识逐步深化,篇目不断完
善,至1998年春,三易其稿,形成现在的结构框架。
《相公庄志》 ,横涉百科,纵跨数百年,内容浩繁,时间跨度大。资料征集分3
条线铺开,齐头并进:古代文献资料,聘请山师大中文系薛祥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孔繁信两位专家及章丘的宁阴堂、韩云卿先生收集考证;档案资料,委派徐家山查档
采集;庄内资料,由中心组和各村采访。为提高工效,确保质量,中心组于1996年底,
逐村深入, 采访调查,认真细致地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经过2年多的努力,查阅档
案1100余卷,走访810人次,征集资料600多万字,收集族谱6部,采集、编绘地图2张,
拍摄照片100余幅,为庄志成书奠定了很好的资料基础。
为解决编辑人员少,编撰工作量大的矛盾,先易后难,流水作业。多数初稿由王
广忠、王永泽采访、汇集资料,经广忠初步整理或初编,交主编撰修成稿;部分志稿,
由主编直接采编。王庆康用工余时间,初编自然环境、驻庄领导机关、民间游戏、庄
户小吃等章节和条目。并协调各村。
志书进入总纂阶段,山东大学文学院本庄人王传德承担了古文部分的编辑和《方
言·方音、语法》撰写任务,并改写了古代人物传记,阅修了其它有关古代部分的文
稿。王广忠、王永泽始终协助主编核实资料。广忠还协助主编完成志书统编和彩页、
地图的编校工作。工作重点转移到泰安、济南后,在泰安,王淑文、王向文主动承担
誊写、校对等编务;在济南,王永伟、王立早参与了对志稿的核校。基本完成总纂后,
于1998年4月、8月,分别在庄内、明水、济南等地,组织各村及有关人士阅稿审稿,
并向济南市、章丘市两级史志办和镇党委作了汇报。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又作了修改、
统编。
所需经费,以各行政村筹集为基础,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几位在外工作的企业
家、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企业经营者给予热情支持、资助。相公庄人不会忘记他们对
庄志所做的奉献。
相公庄修志史无前例,7个行政村联合修志也属首创。这给组织协调,资料征集,
体例编排,内容分合,以及经费筹措、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带来许多问题,增加了编纂
工作的难度。在编委会和庄内外人士共同努力下,知难而进,多方求索,辛勤耕耘,
义无反顾。三度春秋寒暑,先后召开10次主任办公会、38次编写人员会,研究分析,
切磋探讨,调整部署,攻难关,解疑难,终于完成了志书的编修。对于村庄志的记述
重点,内容主次安排,合志的编纂体例及编修方法等带有学术性的问题,也作了探索
和尝试。历史会记下大家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1998年8月下旬, 志书已按计划交付排版。由于工作上的关系,资金难以如期到
位,出版工作不敢前行。这时,再次得到本庄在外工作的王永钵、王超和王化鸪等人
的鼎力支持。相公庄镇党委新任书记钟贵亭与我初次见面,就明确地表示:“全力支
持《相公庄志》按期出版! ”又是阳光明媚的金秋时节。9月8日下午,钟贵亭主持召
开7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会议, 对庄志出版规格、资金筹集渠道,作了认真细致地研
究安排。庄志出版工作重新上路。
记载过去是为了今天和未来。我为故乡的过去而自豪,感奋不已。企盼她的未来
更加辉煌。这是我的心愿所在。
在即将告别20世纪,迎来新世纪、新时代的历史时刻,将这部志书献给故乡的人
们和离乡在外的游子,献给广大读者和史志界的朋友们。期待大家指正。

郑新道
1998年9月于泉城

提供资料人员
陈继启 王秀荣(女) 张肇锟 王永业 王越千
王永仁 张英(女) 王永荣 王永华 刘肇文
王永平 刘进远 王芳 郑世青 李耀先 王传森
刘少勇 王教宜 王教贤 王永丰 王乐天 王育锐
王教全 王化杰 高 军 郑世海 张明发 曹鸿义
傅美秀 王教顺 王殿章 王永华 王教鑫 王德新
王桂珍 王教增 颜承水 王教源 王永太 王传树
王教增 王教明 王永贵 王永祥 王永翠 王传莲
王育珂 王育秀 王绍兰(女) 王德仁 王俊东 王化安
王永节 刘家孟 王永丰 王化佑 王月华(女) 王永芳
王教荣 田立法 王化柱 王淑荣(女) 王德明 王永忠
王德玉 王可才 王传廉 王守春 王廷云 王永起
王教端 王绍启 王宝麟 王绍友 郑守祥 刘炳美
王德海 刘元恒 刘纯文 刘纯武 郑世元 郑中兴
郑中凤(女) 王俊秀 王守贵 王淑芬(女) 王永怡
王育堂 王育香 王永霖 王俊海 王绍武 王绍水
王传庚 王新东 王永钦 王 方 王绍青 王永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