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文(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39&run=13

张养诰著述

白云楼赋
啊,高啊,白云楼竟然有这样的高!它胸怀宏敞囊括万象,四角飞起高入太空。这座
楼之所以如此气派,开始怀疑它是水神从海底赶出一老蜃,喷云吐雾,自下而上,由
五色佳气凝结而成;又怀疑它是失去旋风帮助的大鹏鸟,从九万里高空落下,蹲在这
一胜境上而不愿离去,展开翅膀截断了华鹊二山的烟雨,耸起脊背直插九天上摩霄汉
之日星!
我来登楼远眺宣泄一下胸中郁闷,四围云山特来呈秀献奇,恍然似一生游历仙庭。
凭栏俯视精神恍惚、耳底只听到风铁发出清越的响声。上有浮云起伏不定象卧着一头
大黑狗,下有惊湍奔腾澎湃犹如流动的雷霆。
忆往昔,张公佩虎符掌帅印为官东土,声威显赫远近流芳名。食麟脯餐凤丝,这
天群贤正高宴,不料想有奸贼闯入境内,全城万家没有一户得安宁。张公乘坐驿车快
马加鞭去报告皇帝,“乱臣必讨”原已载入经典中。雄兵一夕从天降,其余不问独将
贼首依法来判刑。皇帝赐予丹书铁券又同他立誓盟:“即使黄河狭窄到如衣带,泰山
磨减到如同砺石,只要国家永远安宁,恩惠就施及你后代”,这恩宠的荣光浮动于堂
与庭。
可惜我才疏学浅生年晚,没机会奋笔直书为公撰写“燕然铭”。雄心霸气龙韬虎
略一去不复见,只听到那从幽深的楼中传来燕鹊声。当时的风景如今全变了,只有那
风光山色仍年轻。朱帘香消桂花老,金铺色暗苔痕青。长歌当哭激昂慷慨凭吊张公之
遗迹,风动花影仿佛张公英灵来庭中。忽然间暮色自远处降临,残霞满天夕阳斜照忽
明忽暗,赋诗志慨要把云屏一扫空。我贪恋着探求楼台兴废的原委玩赏它的馀景,不
大会儿,一轮古月不知不觉地跃出东海悬挂天东。

谏灯山疏
至治元年正月初七日,大中大夫、参议中书省事臣张养浩,恭恭敬敬地斋戒沭浴
两宿,叩头百拜,冒昧而犯死罪把奏疏密封牢固,呈献于皇帝陛下。
我个人想臣下养浩才华行为均无超常之处,占着官位吃着俸禄将近30年了。国家
政治清明,我在朝为官,却没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我常常为此感到惭愧。我今恭遇
英明仁孝的皇帝陛下,自登极为君,内除奸邪,外定边远地区,亲自祭祀祖宗,广施
恩惠予黎民百姓,普天下的臣民无不欢欣鼓舞,以为世祖皇帝的政治格局,今天又重
新出现了。陛下又颁布圣旨诏告天下,一切政务,完全遵从世祖皇帝定下的制度,臣
民百姓听了更加高兴,盼望皇帝陛下治理好国家,教育好人民。
臣养浩近来听说一件事,不能不产生疑虑。想保持沉默不谈意见,受了国家的大
恩,于心有所不忍;想说出来,又怕皇帝震怒,那势头恐怕难以保全生命。然而,人
臣事君,宁肯犯颜直谏,也不能缄口不言,保持沉默。外边人都传说:“今年正月十
五夜,皇帝想用彩绸在宫中结札灯山,上边挂上彩灯,把各种戏剧广列山下,用以进
行娱乐。”臣养浩刚听说这事时,我以为是胡传乱说,那有英明仁孝的万乘之君,刚
刚君临天下,就肯做这种浮华无益之事的道理呢?过后向您近臣询问此事,都认为可
能是这样的。臣养浩不敢远引古圣先贤,只想到我世祖皇帝在位30多年,每逢元宵佳
节,即使是民间也禁止张灯和燃放焰火,这是因为世祖皇帝所考虑、防范的非常深远。
何况宫庭为皇家严禁之地,尤其要警戒谨慎。过去海山皇帝,因辅佐大臣不得其人,
在宫中创构灯山,喧闹了几个晚上,中外百官至今犹嗟叹不已。虽能供一时取乐,但
史书上把它记载下来,适足为千载之下人所不齿。臣养浩于本月初六日,把我这个意
思秘密地告诉了拜珠丞相,丞相只是说:“已经知道了。”臣养浩忍不住以自己恭谨
而又微贱的缕缕诚心,亵渎天颜,越职陈述个人的见解。恭请皇帝陛下,以世祖皇帝
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为规,以海山皇帝喜爱奢华只图快乐于当前为鉴戒,停办灯宴,停
建所做的灯山。臣养浩即使因此被圣主明君治罪,而我平素报国之心,今天也就多少
表露出来了。对我的意见听从与否,伏乞圣主裁断。
臣养浩低头伏跪玉阶之下,罪当万死,诚惶诚恐,顿首再拜,恭谨上言。

时政书
奉政大夫、监察御史张养浩,恭恭敬敬地斋戒沐浴两宿,冒着死罪献书给皇帝陛
下。
我听说,御史是言官。君王居住在深宫之中,有些事既听不到也看不到,于是设
监察御史察而言之。由此可知,监察御史确实是朝廷的耳目,人主依靠他才可以成耳
聪目明的人。从世祖皇帝开始设立御史台,到今天已50多年了。从前,阿哈玛把奸诈
面目伪装起来,败乱朝政,台官与谏官不纠弹他的过错,被小人杀了;僧格欺上压下,
等到他被诛杀,世祖皇帝震怒。台官事前不进谏,几乎造成危机。由此可知国家不曾
亏待言官,而言官却辜负了国家对他们的期望了。何况陛下正总揽群策,以收太平之
功,责成别人进谏而又因进谏斥责其人,万万不会这样的。假使朝政偶尔这样,死本
来就是御史的职分,又何必回避呢?
我自当言官以来,常常想着披肝沥胆,全面陈述我对当代政务的意见。因为父母
年事已高,奏章写成又多次毁掉。倘若朝廷怜悯我身为言官不能不进谏的苦心,多少
赐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进谏的话全部说出来,或杀或贬,限于我一身,那么我受刑
辱之日就是我感恩戴德之年了。
我曾看到自古以来国家的灾难,多是太平无事的时候潜伏下来的。做人臣的想趁
着它尚未形成时指出来,就怕灾祸尚无实迹,人主没有察觉而不相信;想等到灾祸显
露出来再进谏,却又担心祸乱已成无法救治,给人主留下无可奈何的忧愁。人们只知
道听言的人有难处,而不知进言的人尤其困难。正象儿子对待父亲,并不是不亲近不
敬重。正因为亲近,所以当父亲有过错做儿子的就不能不争辩;正因为敬重,所以当
他同父亲争辩时就不能不竭尽诚心。做父亲的若说:“我是尊长,你是小辈,为什么
你不服从我而要我服从你呢?”话若说到这地步,那做人子的职责就毁了。臣下对于
君王,与此有什么不同?
我想元朝有天下已将近100多年了,先是太祖皇帝率领义兵崛起在北方,然后是
宪宗皇帝以勤劳继承君王世系,再次是世祖皇帝凭借赏罚分明统一天下,又次是成宗
皇帝以简略威重保业守成,各位圣君相互承传,都有经常大法。起初,陛下您领兵镇
守漠北,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出征的旗帜指向哪里,哪里就捷报频传。中央与地方都
希望您早日即位,他们的心悬悬不安大概象农民盼望丰收那样。适逢奸人在内部阴谋
作乱,想篡夺帝位,天下的人惶惶不安,好象盗贼进入其家,谁心里也安定不下来。
靠着祖先的在天之灵,土谷之神的保佑,母亲和弟弟的英明决断,奸党肆虐的凶焰才
最后灰灭。一月之中,翘首企足等待您车驾到来的民众,不约而同,远近一意。后来
听说您在上京即位,士人庆贺于朝廷,民众庆贺于集市,从这里可以见出臣民百姓爱
戴陛下的程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愿陛下的仁孝、勇武、英明和睿智,洪福久远,
依靠民心,沿用祖宗的成法,减少奢侈浪费,那么,昌盛光明的治世就一定可以实现,
本来就不必改弦更张,以求胜过前人的。古书上说:“道在近而患人求之远,事在易
而患人求之难。”又说:“遵守先王成法,将永远不会犯错误。”前辈也说:“天下
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谨愿陛下仔细品味这些话,那获得治绩的方略,就不难发现
了。大概当今天下,象是一所房屋,从打地基、建造到粉刷、苫盖,没有那一项祖宗
做的不完备,只需陛下挑选一两位端庄慎重的老臣,小心谨慎地守护它,自然可以坐
享亿万年永无止境的庇护。何况陛下即位之初,已诏告中外,一切都要遵循世祖皇帝
的旧制,当时有识之士都认为圣上思虑到此,这是何等大的幸运呀!然而近年以来,
稽考一下朝廷的谋略,却没有哪一个方面不与世祖皇帝时相异的,难道是陛下想成就
一代典章制度,认为祖宗不足效法吗?还是臣下善于巧辩,暗中改变世祖旧制,而陛
下不知道呢?世祖皇帝时在外做官的赐给官田,而今却借给禄米予以剥夺;世祖皇帝
时江南没有质子军,而今却用给予钱谷的手段诱骗他们充军;世祖皇帝时用人一定要
遵循选举法,而今却破坏选举法予以升官;世祖皇帝时郡守县令3年一升迁,而今却
限9年一升迁来困扰他们;世祖皇帝时发行货币有常数,而今却随着花费数目去制造;
世祖皇帝时宰相府和御史台的官员各自选任升迁,而今却侵犯他人的职守代他任免官
员;世祖皇帝时禁止宫廷以墨敕授官晋爵,而今却大开侥幸之门以接纳那些索要官爵
的人;世祖皇帝时征税的限额不曾增加,而今却采用繁多的规定来搜刮民财;世祖皇
帝时进言的人没罪过,而今却想方设法将他们致之法中杀掉他。那些当权的起初说要
统一政令以缓解民间疾苦,现今民间疾苦却愈来愈重而政令也更加纷繁;起初说充实
钞法以增加财政收入,现今钞法却更空虚而财政收支日以萎缩;起初说下情不能上达,
现今上下之间隔绝更厉害;起初说要使观瞻聆听面目一新,现今却远远近近一片怨恨
嗟叹声;起初想革除弊政,而今却弊病更多;起初想变法革新,而今法却越来越坏,
其他奸谋诡计,谬论诈忠,以迷惑朝廷、欺天骗人、只图自己私利的,几乎达到难以
枚举的地步。我想沉默下来不说,但怕以后陛下所做的这些事没有功效,做御史台官
员的责任无法逃脱;想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又见陛下对那些当权的信任正深,任用他
们正专一,绝不是仓促之间一两句话所能挽回的。然而我竞然不逃避冒陛下雷霆之威,
最终还是为国家而进言的原因,确实是不忍心祖宗100余年富实完美的基业,有朝一
日让两三个小人把它搞得四分五裂乱七八糟。这就是我不避一身之祸,上为列祖列宗
叹惜,下为天下百姓担忧,想使那些人听而改之,不致有房倒屋塌鼎翻饭倾的忧患,
以助成朝廷图谋太平盛世的美意罢了。
现在,我姑且举出危害朝政最厉害的10件事,尝试着为陛下说一说:
第一件事是赏赐太多太滥。我听说从前国家制定赏赐的法典,是准备用来招致有
功之人,表彰有德之人,激励众人情绪,凝聚办理众事之人的。本来功就有大小,赏
赐就有轻重;德也有厚薄,封爵也有高低,但如果该重赏的不重赏,勤劳的人就会叛
离;不该给高位的给高位,心存侥幸的人就会萌生邪念。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
当某人应当受到奖赏时,即使是仇敌也不吝惜;如果不应该受奖,即使是自己亲人也
不予奖励。况且货物钱财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地下冒出来的,都是世祖皇帝一铢
一寸积累起来、老百姓殚精竭力奉献出来的,是准备用来上供上帝百神祭祀、成就诸
候朝聘相见礼仪、等候边疆征伐戍守需求、以备应付年岁凶荒突发事故的。使用得当,
就国富民安,上下丰足;使用稍有不当,就国困民穷,中外骚动。在陛下的脑海里,
以为堂堂天下,什么珍宝不能拥有,什么奇玩不能积聚,随取用随盈积,所以不太吝
惜;而不知四方万里之外,穷困人多而地少的县乡,染上疫疾的男人和寡妇长年耕种
累白了头,不停地纺织龟裂了手,采玉的人攀登有不测危险的高山,煮盐熬卤的人遭
受无边的困苦,拣金求珠的冒入不测深渊的风险,等到积少成多,去伪存真,变丑为
美,改朴为华,不知要用多少时间、多少功夫、多少费用,然后才能达到让官员挑选
的程度。当进献这些珍宝时,水运用大船,陆运用车马。从制成到进贡,从送来到入
宫,从开始到结束,下边的人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假使因为能让您得到一笑的欢乐或
一醉的舒适,不论他有功无功,就不加节制地胡乱赏赐,难道能不让民众灰心、白白
浪费国家财力物力吗?昔日我世祖皇帝统治天下30年,他服用的车马衣服之类都崇尚
节俭朴素,左右之臣中即使是他非常喜欢的人,也没听说无缘无故地得到过一尺帛一
寸金的赏赐,所以他对外能铲除敌寇的叛乱,对内能杜绝朝臣作奸犯上,国家的费用
一天比一天充裕,君威与君权都很强盛,这难道不是万代圣子神孙们所应当取法的吗?
我目睹陛下即位以来,每逢民间有疾苦,常想锐意治好它,那种慈爱百姓的心,不是
不急切,然而三四年过去了,发出痛苦之声的人还是很多,不是因为朝廷在恩赏庆赐
时,有时不太吝惜么?《易经》上说:“以制度来节制自己,就不伤财,不害民。”
《论语》也说:“节制费用,爱护官吏。”我曾经把“节用”与“爱民”看作两回事,
现在才明白节用就是爱民,伤财就是害民了。谨愿从今以后凡是有所赏赐,上边思虑
世祖皇帝惜财富国的用意,中间思虑古圣先贤有关制度的言论,下边思虑老白姓殚精
竭力的困苦,那就用不着旁取他求,公私两方就都没有不富足的了。
第二件事是刑禁过于不严。我听说法是天下公有之物,是用来威慑奸臣、辅佐教
化、团结民众的。我近来看到这几年,官员们有贪脏枉法腐败的,多因陛下左右之人
受贿赂而被免于治罪;民众中有盗窃杀人的,多因宫中行好事实行大赦而宽大处理。
加上3年之中,没有一年不实行大赦,杀人者诚然很幸运,但那些无辜被杀者谁给他
们伸冤?所以古人认为大赦像一个人半边身子枯死,说的正是这类情况。按《书经》
说:“因过失造成灾害而犯罪的可以赦免”。“被叛处5种刑罪尚有疑点的可以赦免。”
《周礼》赦宥之法是:第一种宽大处理的是罪行不实之人,第二种宽大处理的是因过
误导致犯罪的人,第三种宽大处理的是因遗忘而杀伤别人的人。第一种赦免的是年幼
体弱的人,第二种赦免的是年老的人,第三种赦免的是蠢笨愚鲁的人。任意宽恕罪人
的源头,大概就出在这里。衰世往往以为大赦可以消灾求福,所以曾经轻率地频繁地
大赦罪人,却不懂得福是由人积德行善而来的,而不是放纵恶人施惠奸贼所能求得的。
种田而保护莠草,只能白白地损害庄稼,不足以说明他仁爱;治理国家而宽恕奸诈贪
污之人,只能白白地压抑善良之人,不足以说明他造福于国家。贵为天子,何方神灵
不来保佑?什么福气不集于一身?哪里还用借助奸人囚徒的帮助?假使他们因为得到
宽大处理而知道改过,还许能说得过去,如果他们靠宽大习以为常,岂不更助长他们
的凶恶吗?那些幻想侥幸的人认为,上次犯罪幸而不死,今天再犯即使是前天应死的
罪,两次抢人家的财物而只获一罪,对我来说已多赚了一次,何况今次犯罪也未必判
处我死刑,因而牵涉远的、捏造假的材料,胡乱株连别人,故意横生枝节使诉讼复杂
化,不到一年又对他宽大处理。难道人性本来是恶的,一切防范措施都不能制止他们
犯罪吗?实在是因为居高位的人为他们打开了做贼门路的缘故呀!再者,古代发布赦
令事先无人知晓,现今却诏稿还没发布而奸民就一群一群的背诵它了,钻空子搞投机,
什么样的怪事没有?以至使做官的不知所畏,罪行败露就逃走;为民的不知应当有所
惩戒,罪恶深重气焰更加嚣张。更有,古时犯法受刑,今天却犯法受赏。有一个犯法
受奖的人叫秃鲁麻,他特别能干招引人当奸贼的事。对王法的权威损害极大,绝不是
一个引导民众从善的义士。东汉司马吴汉病了,光武帝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他别的没
说,只:“希望不要大赦。”诸葛亮治蜀,多次出兵伐魏,从不随便发布赦令,而敌
人对他很敬畏。长孙皇后病后,唐太子承乾请求实行大赦,以便为太后求福。太后说:
“发布赦令是国家的大事”,施惠于奸贼,败坏法律,还有什么福气?由此可知,自
古明君、良臣、贤淑的太后,确实从来没有把不断地实行大赦看作美事的。我希望朝
廷,自今以后臣下有犯法的,禁止陛下左右之人再请求做法事。对于应当宽大处理的
罪人,先赦免老幼残疾之人,其余犯者一律绳之以法,这样就能刑罚得当而臣下会严
肃从事了。
第三件事是把名分与爵位看得太轻。我目睹陛下登上皇帝宝座、皇太子书名于东
宫之册以来,因大事初定,帝位再次转危为安,喜悦之情激于胸中,故对左右之人,
赐给的爵位往往太高,给予的俸禄往往太多,地位低微的优伶、屠沽、僧道,有授予
左丞、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官爵的,其他因修造而增加奉禄,以艺伎而获得官职,名
为司徒、国公、丞相的,挤满朝堂。自开国以来,爵号和车服仪制之轻予轻取,没有
比今天再严重的了。爵位与俸禄,人君用它来激励世人、磨治钝士、使天下之人疾奔
事功而不容许自己落后于人,就因为他手中据有爵禄罢了。所以《书经》上说:“官,
不授予所亲幸、宠爱的人,只授予能干的人;爵,不授予品德恶劣的人,只授予有德
行的”。假使不问善恶劳逸,因为一时高兴,就赐给极品的尊位,那有功的人就会说:
我艰苦到这种程度却只得这么低的官位,他那样优闲却得那么高的官位,从今以后谁
还愿意赴汤蹈火,为国家危难而献身呢?人之所以重视权威,大约是因为众人不能都
居高位而唯独他自己能岿然屹立在众人之上,众人不能都富有而唯独他自己财富绰绰
有余的缘故呀?譬如狐白裘凤锦裳,只因为穿的人少,所以人们才认为它高贵,假如
人人都穿得起,那么它和粗毛布还有什么不同呢?假如它们得高官厚禄而知还,尚有
万分之一可以。但如果象爬台阶一蹬蹬往上去,高了还想高,他们的贪心象沟壑一样
难以填满,那他们制造危害还有个完吗?名分和爵位对于人来说,与此有什么不同?
在那授予和剥夺、授轻和授重之间,都关系着朝纲的张驰,人情的离合,国体的强弱。
古人有见于此,所以宁肯赐给人金帛或别的东西,也不肯把官爵等公有之物赐给他人。
卫国仲叔于奚请求使用诸侯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给他一个县邑。阳湖公主请皇帝封
他儿子为郎,汉明帝认为假如用非其人,老百姓就要受他的害。我世祖皇帝朝,伯颜
丞相拥有平宋的大功,官爵仅只是金紫光禄大夫。而今朝廷诸大臣不知有什么功勋和
什么亲属关系,却没有一个不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官阶的。假使他们有伯颜丞那样大的
功勋,真不知道还能给他什么样的官?谨望自今以后酌情加以淘汰,若有平常侍卫皇
帝立功漠北奉特旨授官的,听凭他们按自己贡献大小提出请求后处理。对想墨赦斜封
获取官位的那类官员,令有关部门把他们收聚拘留起来,已经授官的任满后免官降级,
还没授官的一律按选举法规选官派遣。这样,那些心存侥幸的投机者就无隙可乘,朝
廷就受人尊重而名爵也能起勉励人上进的作用了。
第四件事,是台纲太弱。国家设有御史,就像边疆设有戍卒,虽然敌人远逃,但
未顺从的危害却不可不防。奸党的行为虽然有所收敛,但他们要把持大权独断专行的
阴谋却不能不加监察。御史们或许把来犯之敌打得太惨,把越礼犯份的小人抨击得太
苛刻,做国君的却应当嘉奖他们一心为国而予以宽容,增长他们的勇气,以便日后遇
到危难时再用他们。况且你要求人家进言,又因他向朝廷进言予以治罪,这就像让人
喝酒,又因他喝醉而疏远他,驾驭臣下的办法恐怕不能这样。过去我世祖皇帝每次告
诫御史官员及下达求言的诏书,一定要说:“其言可以采纳,从优奖励晋升;如不可
以采纳,也无罪过和责任。”在皇帝面前,进言不合礼法,似乎可以治罪,然而国法
规定不加追究,大约是怕加罪一人而压制天下人的善言,为一点小事而失天下民心的
缘故吧?假如因一句话不合礼法,就直接把人家杀掉,那么天下之人必将箝口结舌,
不会再有人以善言相告了。皇帝听不到忠言,什么弊病不会产生?过去唐太宗曾说:
“自古帝王有兴有衰,太阳有晨出也有暮落,都在于他的耳目为人所遮蔽,不知时政
得失,以至灭亡。我既然深居宫中,不能洞察天下之事,所以设立九卿做为耳目。不
能认为天下安宁,便不留心天下大事。”我看太宗皇帝的话,与我世祖皇帝求谏的意
思,前后相距数百年,却如出一辙。哦,多英明啊!想来御史台是国家耳目所在之处,
近年以来,纪纲法度废驰,百无一存。在先朝,虽掾史这样的小官,宰相府也不曾干
预它的选授,而现在御史台的所有官员都要由作为宰相府之一的尚书省选调。那选调
县尉的目的是为了捕治盗贼,县尉虽不尽职,然而让强盗自行推选能行吗?况且中外
官府,论其关系;按重要性说,谁也比不上宰相府和御史台。就二者的关系来说,御
史台尤为重要。因为宰相府有宰相做朝廷的股肱,御史台有言官做朝廷耳目,像人一
样,必须耳聪目明才能运用四肢,如果人的耳目被遮住,四脚虽然还能运动,而它的
运动还能合乎心意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假使皇帝想保全宰相,倒不如精心挑选言官。
言官挑选得得当,那宰相一定时时心存危惧,注意修身,不致于倒台;如果言官挑选
得不得其人,那么宰相就会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最终要遭祸殃。由此可知,言官严厉
是宰相的福份,言官懦弱则是宰相迅速招祸的台阶。我曾经观看史籍记载,自古奸臣
想得到皇帝牢固的恩宠和作福作威的,一定先设法使言官不敢说话,才能达到目的。
做国君的,如果不时常招见御史台官员,向他们询问时政得失,那就会奸臣到了面前
也察觉不了,弊病遍及全国也不知道,祸端潜伏朝中也充耳不闻,各种事功都被破坏
而民心动摇了。我坚信大元是堂堂圣朝,绝对没有这种事,然而我从20岁从政,长期
承受国家大恩,抑制不住报答皇上的一片诚心,所以不容我不把话说到事发之前了。
第五件事是土木太盛。近年以来山东、河南诸郡,连年遭受旱灾、蝗灾,疾病瘟
疫突然发作,郡城100里之外,十室九空。在这灾害非常之时,朝廷应当做的是削减
膳食,彻除宴会时的音乐,免除关市的税收,暂缓对人的刑罚,开放禁令,减免赋税,
减少御用车马服饰,开仓放粮,停止贡献财物,停止一切不急需的工役,对下缓解民
力的困窘,对上回应苍天爱民之心。我现在听说创建中都城,扩建南寺,京城外有增
修五台山寺院扰乱民众,京城内有展造养老宫的劳役。搜求工匠,调动军队,差人交
互往来于州郡之间。有的渡过辽河去伐木,有的越过长江去取材,有的制砖瓦,有的
打石头,监督责罚花样百出。民工们蒙毒雾犯瘴烟,被崩崖砸死、落水淹死的,没有
一天没有;他们粮不饱腹,衣不蔽体,一个个侧目而视,无处控告,以至死于道上的,
到处都有,无法一一列举。像这些疲备不堪的老百姓,假使神佛见到他们,陛下知道
他们,即使一天的工役,也不忍兴办呀?而那些主管工役的人,只知道鞭打他们催其
早日完工,邀功请赏,并乘机盗窃、藏戒公款,哪有心思去过问国家财政困难、民力
受到损害呢!其实,自古帝王也不是不搞土木建筑,所不同的是他们看时机而动,量
力而行,可以兴办就兴办,不能兴办就停止,其中有些工程属于不容停办的,就先筹
备着以待岁末年初。下层民众既然知上级官员这样同情爱护他们,所以到动工时便拿
起筐子和插子,高高兴兴地赶来干活,没有人不竭尽全力的。圣人说的“役使老百姓
要在农闲时间”,大约是指这种情况说的。昔日鲁隐公修建中丘城和郎城,都在农忙
季节,所以孔子把它写到《春秋》里去,以指明他的过失。那人君所靠以立国的,最
急需的并不是修筑城郭啊,假使筑城时间不当,怎么不损害朝政呢?而圣人对此毫不
宽容,必定大书特书,大概是因为苍天对万物无所不爱,国王对老百姓也无所不养。
养民的办法没别的,不侵占本属他们的农忙时间罢了。农时不被侵占老百姓的物力就
充足,老百姓物力充足生活就富裕,生活富裕了就讲礼义,老百姓讲礼义社会风气就
好,社会风气好就说明朝廷教化成功,教化成功天下就大治。国以养民为本,养民以
不侵占农时为根本。所以《春秋》对各种土木建筑,不论大小一律加以记载,确实是
以民力为重的缘故呀。昔日汉文帝想建一座高台,计算需用100金,汉文帝说:“百
金,相当于中等人家10户的财产,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怕给它带来羞辱,又何必
再筑台呢?”唐太宗想整修洛阳宫以备巡视时居住,张元素以为百姓疮痍未复建议停
修,唐太宗遂取消了这一工程。对于富有天下的帝王来说,100金之费,一宫之建,
真无异于九牛之拔一毛,而汉文帝、唐太宗尚且因为这些工役劳民耗物而停止,而五
台新寺等工役,它们的费用何止100金,它的劳民何止于整修一座宫殿的劳役,它的
价值又何止10户中等之家的财产呢?恭请皇帝陛下于上述几个工程停止一个,不让汉
文帝唐太宗独享爱民的美誉,于前,那天下人就非常幸运了。
第六件事,是号令太浮。上边有所作为,而天下人没有不响应的原因,在于号令
诚实不欺罢了。号令对于国家,犹如血脉和人的关系,血脉不凝滞,疾病就不生,而
人一定安康;号令能推行,奸恶就不会产生,国家就一定能治理好。《书经》上说:
“你发布命令时要谨慎。”孔氏解释说:这句话的旨意是“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布命令”。
所有这些都是说,做国君发布命令应当慎重,不可轻易发布也不要仓促发布。我看到
近年来朝廷用人,不考察他的经历,不听取公众的意见,任意调任罢免,像下棋那样
随便,立法行事也莫不如此,纵然是皇帝诏令的下达,也未尝有十天半月一年不更改
的,更严重的是朝令夕改,事情刚开始办就下令停止,一个人刚接到任命代替他的人
脚跟脚到达,这不仅取笑于一时,也给后人留下话柄。朝廷上的举措还这样,那么州
郡的事就可想而知了。推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当权者心胸狭窄,自以为是,依仗君
王的恩宠,胡说八道;对民情不熟悉,对时势看不准,对事理没弄通;或出自急于迎
合的私心,或牵制于个人好恶的偏颇,或习惯于见闻的迂腐,所以轻率无谋地徒然做
那凌乱的蠢事。昔日世祖皇帝每兴办一事,明明看到可办,也一定交给公卿大夫馆阁
诸大臣共同讨论,为什么?因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单独信任某一人力量就小,依
靠大多数人力量就大。到听取意见时,又一定从居室出来坐到正房外边;有时不出来,
也一定把群臣全部召进宫去,让他们各自把意见全部说出来,即便如此,事情的真伪
有时还不能全部弄清楚。况且现在宰相府和御史台奏事,多仅3人,少是一人,其余
同僚都不能参予。有一人领旨出来,众人懵然不知的;有众人想奏事于皇帝但能入宫
的人却压下来不上报的,想做到下情上达,皇恩下布,也就很难了。愚臣请求皇帝今
后凡有更新变革的事,上遵世祖皇帝由馆阁大臣共同议定的旧制度,让他们全心全意,
广询利弊,详细研究可行与否,然后共同入宫当面禀奏,也许发布命令,像高屋建瓴
那样易于执行,再也不会出现不信守诺言的尴尬局面,无论官民都知道遵守,再也没
有反复无常前后不一的忧患了。
第七件事是侥幸之门太多。我听说众星附着在天上,它们所围绕的是北极星;百
官在朝,他们所尊奏的是天子。比天子稍次而尊贵的人是太后,比太后稍次而尊贵的
人是皇太子,太后、太子虽然亲而且贵,但重要的是都是人臣,办事不能专制,从道
义上说也不能独行其事,所谓没有第二个人比皇上再尊贵的了。现在国家制定的制度
很宽大,所以诸王宗室对人都有生杀大权和任免特权。按说庆赏刑罚应当出于皇上,
长期交给别人而不收回,飞扬跋扈的形势就会形成,有朝一日就无法控制它了。只有
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才不会出现后患;在萌芽时就加以防范,就没有近忧了。自古
圣君贤相,所以能将祸乱的萌芽逆而折之,将灾祸的根源暗中加以消除,让天下人暗
中受到他的好处而他们却不知道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明白这个道理。近来我看到天下
淫僧、邪巫、庸医、谬卜、游食、工匠、商贩以及因犯罪而潜逃的亡命之徒,往往依
托庇荫于诸侯王、附马,充当他们的心腹羽翼,没有官位的凭借这层关系求取加官晋
职,有罪的人想借这层关系而请求赦免。出外就借他的势力欺压人,就着他们人多势
众而结成死党;入内就离间宗族亲戚,制造事端,用甜言蜜语蒙骗他们,以阴谋诡计
中伤他人,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能不被他们蛊惑。比如近年来的阔阔出太子,
有赖于发觉的早,才没有发生事变,少有不及,岂不让人为之寒心?所以造成这种情
况,不但是在下的人不懂得上下分别的界限,自找灭亡,还在于在上者对他们施恩太
重,对他们管的太宽、放纵使他们这样的。自古乱臣贼子,起初也不敢存心窥伺帝王
宝座,有的人以能言善辩受到皇帝恩宠,有的人以诙谐入侍帝侧,有的人因伎艺高超
而得以亲近皇帝,还有的人因善言功利而情投意合。时间一长便对他们产生爱心,喜
爱他们就给以奖赏,他们因屡屡获赏就骄傲,被宠爱到极点肆无忌惮,于是就求所不
当求,问所不当问,日日滋生月月炽烈,恶贯满盈,从而对他们加以拷问诛戮,这不
是居上位的人对他们有所放纵致使他们犯罪是什么?哦,假使皇上、臣下都按自己的
职分去行事,自古以来那些败亡的祸乱,难道还能在当今世上重演吗?昔日汉宣帝时,
徐福上疏指出历世有功的旧臣霍氏太专横,应当及时加以抑制以保全他们,奏疏上了
3次都没有呈报皇帝,其后霍氏终因图谋不轨被灭族。当时议论的人都以为:“不听
从徐福的话,从而导致群臣都受损失”。我看到现今藩王宗室,左右大臣,放肆尤为
严重。我恳请朝廷,今后对宗室藩王赐以恩惠,而又以道义引导他从善向上;对群臣
以礼相待,又以严格要求对他们加以辅助。所有鄙俗的言谈话语,明的、暗的、大的、
小的请求,一概加以禁止拒绝。这样或许能够使尊卑的本分区分清楚,而政治权柄都
归皇帝一人了。
第八件事是风俗太奢靡。我曾听说治理天下有最简便最容易的办法,那就是居高
位的倡导下层民众响应,兴起于近傍然后波及边远地区,端正一人而千百万人被教化,
这就叫做风教。那一家的风气要端正,为父母的就应当率先垂范,一个郡的风气要端
正,为郡守的就应当率先垂范;一个国家的风气要端正,做储君的就应当率先垂范,
因为感化来自上面的叫做风,借着上边教化的力量由民间相沿成习的叫做俗。所以风
俗是国家的元气,风俗淳厚,国家的元气就旺盛、时间就长久;风俗浇薄,国家的元
气就会衰竭、时间就说不定,所以古代善于观察他人国家的人,就是善于考察他国风
俗的好坏罢了。我觉得当今的社会风气不够好,人们竞相以奢华为高尚,以欺诈为高
明。那些做官的认为“宁为玉碎”的人太愚蠢,苟且“瓦全”的人有才华,重视随波
逐流而鄙薄敢于标异于众不随流俗的人;认为生活清苦的人是在沽名钓誉,阿谀圆滑
的人才识时务,吹毛求庇的人有特殊才能、趋炎附势的人善于应变。顺随自己的既使
是跖似的坏人也重用,反对自己的即使是伯夷、柳下惠那样的贤人也绝不容纳。如
果不是确实有操守,不顾社会讥笑人的人站出来加以纠正,那么就很难做到使后来好
起来,昔日唐玄宗天宝年间,那社会风气可以说是奢靡到顶了,到了唐代宗时任命杨
绾为宰相,他以清廉俭朴做世人的表率,他就任之时,朝野旧习因他清俭的缘故马上
减弱了。孔夫子说的“一叫老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立足于社会;一
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
自会同心协力。”的情况,可以说是有证据了。但后代做宰相的,本来就没有忠君爱
民的诚心,一旦陷入奢华的泥坑,从头到尾都变了。他们即没有社会威信,又不能尽
力克制自己,苟且地凭借手中的权力强迫别人尊重自己,所以他让老百姓能立足社会
而老百姓却不能立足于社会,想引导百姓而他们却不前进,想安抚百姓而他们却不来
归,想让老百姓动员起来,而老百姓却不响应,一切事情都疙疙瘩瘩,办起来不知有
多难,那原因在于他平素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声望不高,难以使人信服罢了。古代人
注重身教的,人们都乐于听从;只强调言教的,人们就聚讼纷纭。《论语》说:“本
身行为端正,不发号施令,人们也会行动。”孟轲说:“贤人因自己明白,使别人也
明白;今人自己不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不就是针对这类情况说的吗?凭着宰相
的贤明,苟且能使人如此迅速地接受感化,何况贵为天子,有志于移风易俗,那的确
不是难事了。
第九件事是异端太横。……我看到方今佛道两教的教徒,养妻生子,饮美酒吃肥
肉,招揽逃犯和游手好闲懒惰成性的人,搞着吃穿享受的诡计,致使我们的民众一天
天贫弱,竟得不到糠秕、蓝缕来填饱肚皮、遮盖身体。而僧道之徒今天诵佛经,明天
做佛事,今年造某殿,明年建某宫,凡天下人迹所能到达之处,僧人所居的伽蓝和供
佛所用的宫观,座座房屋相接相望,使我民众居住在洞穴之中或在露天地里,竟弄不
到一根茅草、一寸土地来盖住头顶、托住脚板。他们不懂得顺道吉从逆凶的源委,胡
乱谈论祸福,不懂得探究事物的起源和归宿的原故,荒谬地议论生死,用如簧之舌鼓
动世俗之人,会聚僧徒纠结奸党,让人施舍五谷供他们食用,奉献丝麻供他们穿衣,
贡献子弟做他们的僮仆,建造砖瓦房舍做他们的居室。人们看见他们不养蚕不种地,
不交租税,不服兵役,话音和脸色坦然无惭意,却又为世人所敬仰,为国家所尊重,
人们就无不见其如此而奔走效仿,剃光了头跟他们交往,所以奸民一天比一天增多,
其真正原因就在这里。现今那些田间的民众,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还难免挨饿受冻的困
苦,他们一旦削发为僧所有欲望就能得到满足,没有哪个人能奈何他们。当然,本来
就用不着惊叹他们舍掉那些难事,干这些容易干的事。假使他们能严格对待并精通所
从事的职业,真能为国家祈求并延长福气,那多少还能说得过去。但今天,他们当中
偷盗的有,因为奸诈而招致失败的有,大逆不道阴谋造反的也有。人啊,必须先要万
众一心,并有完美的道德。然后才能感动天地鬼神,如果他本身就丑恶肮脏,那些神
灵正厌恶他想赶快避开还来不及,哪里还肯享受他的祭品而降福给他呢?昔日世祖皇
帝曾经想淘汰天下的和尚道士,有妻的让他登记户口还俗为民,后来因有众多的人反
对而放弃,不久便停止了这项工作,至今那些有识之士还深感惋惜。古人认为:“十
个农夫耕田,十个蚕妇纺织,还不够一个僧人穿衣吃饭。”大抵是说他们损财害民太
厉害了。我曾经大略地统计了下国家的经费支出,以三分为比率,用于僧人的就占了
三分之二啊!用这些财物来犒赏军队,那么士卒就有充足有余的粮秣;用这些财物赈
济民众,那么民众就有足够有余的口粮;用这些财物充实国库,那么国家就有雄厚的
财力物力。那些和尚道士摆设祭坛焚香祈祷,吹螺打鼓,能干什么呢?拿近的来说,
至大二年十一月,昊天寺无缘无故地被火烧毁,上天的旨意很明白,可以作为明镜供
人借鉴。我恳求陛下明降圣旨晓谕宰相们,自今以后凡天下有夫有妻的和尚尼姑道士
女冠之流,发一道檄文将他们集中收容起来,勒令还俗为民,以完成世祖皇帝欲行但
还没来得及推行淘汰僧道的明智之举,那岂不可以成为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的盛典了
吗?
第十件事是取相之术太宽。我听说宰相的职责在于代替皇帝治理天下、做百官的
表率,充任国家的柱石,民众的代言人,他是否贤明,关系着国家的治乱。我曾考察
《诗》《书》的论述,历代史册的记载,有政治昌明、社会太平、周边国家遵守进贡
职守、国内官吏精良民众仁义的时候,一定是由于皇帝任用宰相适得其人而得来的;
也有纲纪紊乱、群小竞进、海内凋弊、灾祸接连不断发生的时候,一定是由于皇帝任
用宰相不得其人招致的。所以古代任命宰相,在朝内要询问诸大臣的意见,在朝外要
考虑舆论反映,对上要查查是否符合国家的典章制度,对下要看看是否顺乎民心,一
定不要因宠爱一人使天下人受害,曲从个人好恶使天下后世公论失望。所以《书经》
上说:“有的话不合你的心意,一定研究下它是否有合理的地方;有的话合乎你的心
意,一定要研究下它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因忠臣直士多责难君主,所以他们的话
往往让人觉得好像不能听从,然而反复研究研究它,就会发现他们谋划问题考虑得长
远,对灾祸防范周密。奸臣邪士对皇上多阿谀逢迎,所以他们的话往往好像使人爱听,
然而慢慢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无非是些浅近无益的事情。国君如果能拒听那些让人爱
听的话,回心转意勉强听从那些貌似不可听的话,那么商周两朝就可以不改变皇帝姓
氏而轮流兴盛,汉唐两朝就可以有国至今而不绝了。我以为皇帝陛下始登皇位,以诚
待人,从谏如流,人有一点点好的地方,便不考察他平素为人,往往不问资历不按顺
序超级越等加以任用,象是有点等不及似的。由此可知陛下在用人和听言方面,可以
说两者都满意了。然而言有是非,重要的是细加审查;人有贤佞,重要的是辨别清楚,
似是而非,似贤而佞,圣人所说“憎恶郑国乐曲破坏了典邪乐曲,憎恶紫色夺去了大
红色地位”的话,不能不加以考察。近来听到朝中外人士都在说:“朝廷近年任命宰
相,多以自已向朝廷立责任状,来乞求晋升。如果没有这类事情,再幸运不过了。万
一有这类情况,自古以来哪里有自己把责任状呈上就能做宰相的道理?如今一县一城,
将要任命一个主办小吏,还要挑选那清廉谨慎平素为众人所信服的人担任,宰相关系
到国家安危,岂能听从他们自己推举自己呢?希望朝廷从今以后,凡是有重大的拜官
授职,应当交群臣共同商议,让群臣客观地评论人,其不要凭他个人的好恶和皇帝对
他喜欢还是憎恶,决定去取,这样就会让人看到朝臣没有盲目求进的嫌疑,君王没有
偏听的过失,公道得到张扬,而人主所能办的事也就都在这里了。
我听说世祖皇帝在位30多年,海内安静,大臣敬畏他的威严,民众信服他的教化,
究其原因不过是对上述十事看得清楚,信守不移,执行坚决罢了。然而,对功劳虽然
予以奖赏,但不至于泛滥,罪过虽然予以惩罚但不至于苛细,知道名爵是酬德报恩的
但不轻易授予,知道号令是止奸辅教的但不频繁更改。怕御史台的纪纲软弱就多加激
厉,憎恶土木建筑劳民就少加兴造,其他像以自己的俭朴使风化敦厚,把异教同儒学
区别开来以提高士子的地位,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些都是三代以来圣君明主所严
守,而后世子孙应当牢牢把握、谨记在心、一刻也不能忘记的。看看中统、至元年间
那种盛况,它的功效就可以看清楚了。
我目睹陛下近三四年之间,侍奉祖宗孝顺,对待臣下仁慈,安抚民众惠爱,您的
志向不是不想追踪世祖皇帝,使社会跻身安定团结的行列。然而一再撤换宰相迄今没
有成功,大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身边大臣只知阿谀逢迎,而不知尽言竭力
以效忠皇帝;另一方面是陛下只知道要求臣僚把国家治理好,而不知改奢侈为节俭以
正本清源。那匡时济世,为臣子的固然应当亲身担当起来,然而把国家治理好,也必
须皇上亲身参加并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从上面予以回应,然后颂美之声就会兴起,而天
子的德化就会兴盛。经书上说:“做君难,做臣也不易。”希望陛下予以鉴察,那统
治国家的办法就不外乎这些了。
臣养浩冒犯皇帝威颜,不胜战栗待罪之至,恭谨上言。

齐东圣惠泉碑记
延安镇邑学附近处有一口水井,它又在孔子庙傍。当初,镇上没有学校。至元二
十九年,成辅之倡议,镇上人开始修建邑学。学校建成后,来这里读书的人很多。曾
经苦于去远处打水,便共同考量选择地点,挖了口井,而泉水很甜。都说:镇上居民
多啦,先后又掘井20来处,而水都很苦,只有这口井是甜的,大概这地方是灵秀之处
吧?也或许是诸位掘井人的辛苦感动先圣所赐给的吧?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藏秘于
过去,而今天才发现了呢?于是便给这口井起名为“圣惠泉”。
取水方便以后,镇上的人抱挑桶来取水的骆驿不绝。但年月长久无人治理。到
元武宗至大四年,延安镇的税务官杨多钧等人,和成辅之的儿子成守职商议着淘了一
次井,井便恢复了原样。镇上的儒生傅澄,把井泉命名的意义和井修复的经过,写了
封信送到京城来,请我为此写篇记事文。当时我曾试探着对他说:“你也曾观察那水
来吗?即使只一勺那么多,但它不停止往前流淌,最终能达到大海。学者有志学习圣
贤之道,如果勤勉不停有慢慢进步的功夫,哪有不勤劳成功而明白圣贤之道的呢?”
我曾读《周易》而得到这一道理。《周易·井卦》的《象传》说:“木下入而水上升,
是井之象”,“井无泉而有污泥,就不能饮用”,“如果使井无泥而水清凉洁净,就
能饮用”。第四爻爻辞及其《象传》说:“井经过修治就可用而免灾。”但这种修井
的德行必须坚持,坏了就修,如果修一次就终止,那么“最终井仍是废井,不要说人,
连鸟兽也不来光顾了”。《蒙卦》的《象传》说:“泉出山下,出而遇险受阻,这是
昏蒙之象。但泉水行进果断,遇险不避,而且有高山作源体,无穷无尽。君子的行动
也要果断、永往直前、坚持到底;修德也要把根基培育得厚厚的。”既然说到道德和
行动了,那么,行动要果断、道德要很好地培育还处算什么难事吗?
孔子的时代很久远啦:两三个学子读他的书,推究书中的深意以求达到所要学的
目的。用所学的知识来传播道义,这是大圣人给后人的恩惠,这不也是津津有趣而又
无穷的乐事吗?因此才写这些话用来答复学子们。
资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张养浩记。

先茔碑铭
我们张家世居济南,其宗族有两大支,一支居住章丘,一支居住历城。居住章丘
的是大祖父,住在历城的是祖父。大祖父名张万,寿高93岁;祖父名张山,91岁去世。
他在世一生行为,都见于翰林学士承旨姚燧先生所写的阳丘先茔墓碑上。祖父有2子,
长子张兴,早年在兵乱中失散,30年后自泰安归来。他的像貌举动言谈笑容,与祖父
非常相似,72岁去世,埋葬在泰安梁氏村;次子就是父亲,名郁字威卿,大寿8 0,
于至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去世。父亲始病卧床,恳切地教导我说:“你的祖父早年
从军打仗。他性格耿直喜欢施舍,有所收获,不管多少,马上救济别人。对于家务不
屑一顾。我刚十六岁,就担负家务事。当时家里贫穷,便向别人借贷,仅够向官府缴
纳赋税和维持家庭生活用的。后来元兵攻克南宋,民心未服。出于万死不能一生的考
虑,行商于长江淮水之间。因为节俭经营,使得今天有富裕的家业。我虽然吃尽了苦
难,留给你们的是甜密生活;我虽受尽劳累,留给你们的是安乐。你不能不思考你父
亲成家立业的困难,骄纵奢侈而使家业败落。骄纵是尊贵的祸害,奢侈是富贵的蛀虫,
富裕之家不奢侈必能长期富足;有官位而不骄纵尊贵必能常存。现在我承受祖宗的恩
泽,即富有又尊贵,我怕你们这辈人不能保住,因此才告诫你们这些事。唐代柳曾
说过:‘成家立业象登天一样艰难,败坏家业如火烧毛一样容易。’我常常反复思考
他这两句话,把这话作为最伤痛的心病思考,因此知道创业者当然困难,守业就更为
艰难。你们这辈人能把这话牢记心头,就是我闭目归天也没遗憾了。”父亲令我用笔
把这话记起来,我刚写完他便去世。哦,令人悲痛至极!
我曾记得:父亲说他曾赶着毛驴去京城做生意。困倦厉害了才骑一程毛驴。遇到
山坡就下来,碰上河水就牵驴渡过。有一次被丢在路上的骨头刺伤脚趾,血流不止。
想骑驴,就怕驴半路垮了;想步行,脚趾却伤痛得不能忍受。我听了后,不觉低头流
下了泪,父亲也悲痛得说不出话来。唉,大概父亲因困难勤俭创业,恐怕我辈不能谨
慎地保持其富裕的家业,因此才委曲详尽,刻骨铭心地教导到这种程度。他那燕翅护
子的心思,可以说达到无微不致的地步了。
父亲有3子:长子张英,次子张塞,都早去世。第三子是我养浩,奉父亲之命出
官30余年,庆幸的是没有什么辱没先人的事,历次得受显要的官职,有关部门查核仪
礼,按规定:赠祖父为安远大将军、益都路淄莱万户府、轻车都尉之名衔,追封为济
南郡侯;祖母苗氏,杨氏,同时追封为济南郡夫人。先父被封为通议大夫、吏部尚书、
上轻车都尉,济南郡侯;先母许氏,追封为济南郡夫人。今尚氏,封济南郡太夫人。
长兄有2子,长子张居,简洁文雅,很有才干;次子张安,曾任山东转运司益昌库副
使之职,38岁那年去世。我养浩有2子,长子张强,22岁卒世,集贤侍讲学士元明善
为他写的碑铭,今碑碣仍在墓道之中;次子张引。
哦,保持家业的道理,先父说得很详细啦。我张养浩不敢再有什罗嗦的,谨选取
先父一生中并不重要的事,举手拜祭泪泣成血,为先父写铭文如下:
开始盖房子,完整且宽广,必几年而成。
想使它松垮,用不多少天,变为瓦砾碎片。
尊长留遗产,纵奢毁弃完,臭名逆上天!
慨叹从今后,绵亘人世间,不叛先人言!

张起岩著述

汉济南伏生祠堂碑
残暴的秦始皇焚毁经典书籍,想让平民百姓愚昧无知。平民百姓本来不可以愚弄使其
无知,只不过是自己愚弄自己,以加速自我灭亡。而经典书籍存在于人们心中,好像
日月高高地悬在天上,本来就不可能得到并把它消灭的。
哦!秦朝焚书的烟灰已经冷却,汉朝的经籍面目一新。有谁能想到经过焚书坑儒
的浩劫经籍散失毁灭之后,而有伏生高高地屹立、久久地存活在世上,单独一人能够
年岁长久地把经书存留在心里,以便传给后来的学者,让人民耳目一新呢!这大概是
上天选择这个人,赐给他以90多岁的高龄,而托付给他的经书也就得以长存天地之间
了。
济南府邹平县东北10多里,有个乡镇叫伏生乡,伏生的墓就在那里。靠近伏生墓
的地方有座伏生祠,年代久远破旧简陋。县尹大宁曹明叔来县任职的那一年,亲自到
伏生祠前祭拜,环绕祠堂来回走动观望,反顾先贤藏身之处,仰望遗像托迹之所,感
慨之情兴起胸中,营造修葺完美无缺,高大华美焕然一新。并率领本县有士行的人和
在职官员,备办牺牲醴酒到祠堂祭祀。又专门派遣他儿子曹宪来我这里请求说“希望
用文章记述这件事!”起岩遥想先生保存古代礼乐教化制度的功业,为天下人所共有,
后代论定其功勋次第,赠予乘氏县伯,称他为大儒,配享孔庙,天下人全都祭礼他。
唯独邹平县因为是他的故乡,获得单独表达其敬意的便利,既可在县学另设祭礼,又
可以在墓旁建立祀堂,它的趋向就可以知道了。现在,曹县尹又能为伏生墓添土并把
伏生祠修葺一新,使本县人更加知道应该景仰前贤进而学习圣贤之道,并以此化育民
众,使之相沿成俗,这真正是尽到县令的职责了。起岩出生于齐,听到他的请求便不
敢推辞,既记述这件事,又附带阐明自己的看法,使后来学者有所稽考。仍旧系以铭
文。
按《汉书·儒林传》:伏生名胜,是秦朝博士,把《尚书》藏在墙壁里以躲避秦
朝的禁令和兵火。后来遗失数10篇,单独以29篇,在齐鲁大地教授生徒。汉文帝想召
用他时,伏生已90多岁,年纪太大了不能成行,于是派遣大常掌故晁错到济南伏生家
学习。卫宏说:“伏生年老不能守正道以出言,说的话听不懂,让他女儿传话教授晁
错。”孔安国古文《尚书》序只是说:“原来的经文遗失了,想口说加以传授。”
《汉书·艺文志》说:“《尚书》29卷,是伏生所传授的,汉儒把它称为“今文《尚
书》”。《隋书·经籍志》则说:伏生口授28篇,作《尚志大传》41篇,把它传授给
同郡张生,张生传授给于乘欧阳生,欧阳生传授给儿宽,儿宽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
世代相传到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人们把它叫做欧阳学。张生又传授给夏侯都尉,又
产生了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宋代叶梦得认为,《尚书》出自伏生之手的23篇,传授
给了欧阳歙。《崇文书目》说:《尚书大传》3卷,是伏生撰写的。晁公武认为,伏
生去世以后,欧阳生和张生各自念诵他们所闻听到的经义,特地撰写了(《尚书》)大
义,称之为《尚书大传》。他们的说法互有不同,总起来看,今文《尚书》出于伏生
这一点,看法却是一致的。伏生先生是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他的学说没处推
行。到了汉朝,他的学说才流传开来。那么,伏生先生的学说既然在汉朝得以施行,
而其名又从汉朝开始显现于后世,所以我不把他放在秦朝而归属于汉朝,题其碑曰:
汉济南伏生先生祠碑。铭文如下:
缅怀伏生先生,起始处境艰难,晚年命运亨通。独自怀抱遗经,用它修善后人,
用它慰籍心灵(潜藏的贞一之心)。行合法待天命,上天赐年九十,以待政治和平。终
以所授遗经,列于朝廷学宫,其道大大昌明。《尚书》因人而传,人因传书显扬,垂
留万世美名。稽考古籍之功,可与斯文共存,(这)不能不说显荣。从祀孔庙之中,遍
于寰宇之内,无不恭敬继承。何况这个梁邹,乡榨墓地所在,(可做为)激励世人规程。
墓穴幽长深邃,躯体魂魄安居,修祠妥待英灵。贤令尊崇贤人,有坏必加修葺,遇事
乐观其成。在乡梓在县学,祭祀接连不断,历经千古芳龄。祠碑高大有铭,把它配乐
歌唱,助你享用醴牲。

张养浩神道碑铭
大元朝皇帝诏书赐于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封赠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
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道碑铭文。
翰林侍读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知经筵事大臣张起严奉帝命撰写。
天历二年已巳秋七月二十七日,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济南的张公逝世在官
位。奉元路的官员和老百姓感激张公的恩惠德行,乡里街道都聚集着人们痛哭,画了
张公的像祭拜,接引护送东归灵车的人流接连不断,拥桥道中,官员牵引着灵车的绳
索送到郊外,没有不痉悼念的。因文友而与公相交的便给张公写了祭文和哀诗;行御
史台专营礼仪的部门为张公请谥号封赠,写好奏章上呈朝廷。
于至顺二年,文宗派使臣观察四方民情。使者回京后,上书谈及陕西经过兵乱和
旱荒之后,公私积存粮物钱款全部用尽,饥荒病灾接连不断,人民流散死亡不计其数。
而张中丞唯独在大灾之年来主行台之政,规划治理荒乱之政,极尽力量考虑灾情,怜
惜百姓之穷苦,为之忧虑痛哭,感染疾病而逝世。六七十岁的老人互相搀扶,数十人、
数百人联合,向官府陈述张公救灾为人的事绩,请求朝廷加以褒扬封赠,用来安尉救
灾为民的使者。于是,皇帝下诏赠封张公为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
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现在是元文宗皇帝即位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下诏命翰林官员张起岩撰写墓碑铭文;
奎章阁官员书写碑文,师简篆书碑额……。
侍御史张中丞感叹地说道:“这样还可以做事吗?”于是以病为由不去理政。更
加上书揭露朝政之弊端,时政书长达近万言。于是乎权柄之臣深深地忌恨他,奏请皇
帝政官翰林待制。不几天,又污蔑他有罪废其官职,并且通知御吏台和翰林院永远不
再录用他,还觉得没有满意,又想借其他事情来中伤他,人们都为张公担忧,秘密地
告诉他,因此催促他逃避开。张公于是便化装着便服逃走。过了几十天,朝里的官员
们,经过他的家门都不敢正眼看看。不久,尚书省撤销,张公才回到京城。
仁宗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张公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在这段时间里,发布号令,
改革、变更国家各种政务,张养浩完全参与谋划运作,凡自己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
更没什么顾虑。人们体谅他的忠诚,所说的事情都能付之于行动。提升为翰林直学士,
不久又奏请任命他代理秘书少监。科举考试制度开始恢复建立时,张公转为礼部侍郎。
第二年进士聚集京城。有的认为会考要严格,可以得到好人材。张公说:“科场已经
废止近100年,一时急于求成,所得士子必然不能众多,恐怕阻止后来之才。”最后
议定之策如张公所谋划一致。没有考中的,都赐给不同等级的官职和品级。此后,要
政官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中书省的大臣对他的去留很慎重,再次留任省台。延四
年,任命为右司郎中,没多长时间,升任礼部尚书,在这之前,拟定某一官员任尚书
之职,元仁宗知道后很不高兴,说:“礼部尚书这个官职,必须用有学识的人。”几
天后,奏请以张公为礼部尚书,仁宗说:“他正是这样的人了”。詹事院奏请皇帝,
准备任命张公为太子渝德,皇帝不许。进张公官阶为参议中书省事,赠官职为左丞。
同元明善一块主持延五年科考贡举之事。
英宗初年,张公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这时右丞相因病不能赴朝,中书省的事
完全决定于左丞相东平府忠宪王拜住,张公竭尽忠诚匡辅赞助。进言无有隐瞒之情,
临事处之泰然,被人猜疑也不忧虑。曾经在都堂里宴会趁机说:“与别人相交,吃他
的宴请,认至吃两次、三次,以后,这个人有事相托于我,尚且一定要竭尽全力急急
忙忙去回应,何况国家用高的官位丰厚的奉禄以及丰盛食品款待我们这些人,我们报
效的情形,应当是怎样的呢?”张公并且一个个的举出评说,某人可以用,某人不可
以用;某事可以去做,某事不可以去做。丞相深深地感到是这样的。
明年正月里,留守京师的大臣奏请皇帝,元宵夜构造灯山在宫廷之内,象武宗皇
帝时那样。命令下达后,张公忧虑不安地说:“英宗皇帝才开始执政,应当以节俭辅
佐他,为什么向天下人表示侈奢呢?”回到官署闭上门,起草奏书上给皇帝知道。大
意说:世祖皇帝在位30多年,每到元宵节,乡村之间也禁放烟火,况且宫廷威严庄重,
宫内的房舍众多,尤其应当谨慎戒备。现在宫廷构造灯山,我认为所玩者事小,所关
系的却很重大;它给的欢乐很浮浅,带来的后患却很深远。我臣请求皇帝崇尚节俭考
虑长远为法则,以喜欢奢侈乐于近事作为鉴戒。皇帝观其奏章大喜,立即罢掉灯山,
拿出少府的钱5000贯赏给张公。丞相说:“他的官位虽低于执政官,可这是他的职责
所应当上言的,重赏恐未必接受,不如赐给他上等的帛匹,让他做衣穿上,用来表扬
他的忠诚和直率。”皇帝同意丞相奏请。朝里朝外却很和谐,都说直言劝皇帝门路的
开辟,是从张公开始的。
这时,张公之父张郁近80岁,张公坚决请求回到了家中奉养老人。当父亲病卧时,
张公侍侯父亲吃药寸步不离。朝廷用吏部尚书的官衔召他入京就职,他辞谢不去。张
郁因年老去世,养浩为父守灵悲哀痛悼,丧葬礼节一概遵照古代礼仪办理,并且在墓
侧盖屋为父守丧。第二年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官职起用张公,他又极力辞谢。守丧结
束后,朝廷又用中奉大夫太子詹事丞兼经筵官召令就任,张公行到通州以后,因为病
疾又返回家乡。就在墓地旁构造别墅遂闲堂,为居所命名叫“云庄”。所居住的环境
也算得上清幽宽旷,水溪和青山互相映衬环绕,树林茂密遮天蔽日。北有华不注山和
鹊山,好象相对而立,又如相向打拱作揖。就势在前边小丘上建3个亭子,名叫绰然。
面朝南山,下临清流,开凿池塘在别墅里,命名叫云绵池。在池里掺杂种植上荷花和
菱藕,菰草和蒲苇等,又弄来奇石,栽上竹子和垂柳等,建造一水湾和钓台。亭台的
左边建造了处士庵,后边种花草,名雪香园。张公时常穿上长衫,札上幅巾,戴上毡
帽,拄着拐杖,行走吟咏,逍遥自得。鹤舞于前,鹿随其后,人们远远望去好像神仙
一般。客来,终日饮酒赋诗,有时高论阔谈,娓娓而谈,不知疲倦。安心于隐居生活,
好象一生都将是这样,简单不知道以前显官达宦的生活了。这时,朝廷任命他为江北
淮东道肃政兼访使,他又不去就任。朝廷又曾两次用翰林学士的官衔召他入京,他辞
谢得更坚决。
文宗皇帝继承皇位后,改任他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仍旧是资善大夫官阶。朝命
下达后,张公翻然改变态度说:“我退居家乡园林,七次辞去聘台之令。现在听说陕
西人民饥饿流浪,能忍心不去当官拯救灾民吗?”于是便整理行装上路西行,抵达新
安和硖石时,遇到逃荒流民困顿僵仆接连不断,便解开行囊拿出钱物救济老人和有病
的人,不告知他们姓名。停下车马前去葬埋道边的死尸。看到吃草根和树皮的人,自
己拿来亲就口尝尝它的滋味。见到抛弃的孩童便收来用车载着,交给好人养育他们。
路过华山西函庙时,作祈雨文祈祷求雨。亲自读祈雨文,读到“民饥而死”等句时,
涕泪零落满面,随从和观看的人,都为此感动得涕泪沾襟。当时很久不下雨了,忽然
阴云密布、天气变暗,并有红色光下射,老百姓都很吃惊。这天夜里便大雨滂沱,一
直下了两天。四月二日,到达陕西行台。开始办公以后,同事设乐宴请张公,他推辞
说:“这个时刻能是吃酒作乐的时候吗!”立即去社稷坛太一灵湫去祈祷求雨,大雨
又滂沱而下,水深三尺,田里禾苗黍稷都自然生长,陕西的老百姓都说这是“相公雨”。
然而,荒旱之乱稍微才稳定,钱币和仓库粮米都已消耗殆尽,老百姓饥饿而且多病,
悲哀号哭向官府诉说贫困,有关部门不知怎么救济才好。货物交易不能畅通,弄得斗
米高达十三千钞。有的纸币成了昏钞,票面字迹不清,卖粮的不卖给。老百姓拿着昏
钱到钱店去兑换,几天也换不到。再加上从事兑换行业的人勾结豪绅官吏,十个只能
换五个,老百姓的日用大为困难。张公责成主管赈灾的部门监督粮商卖米,百姓才得
以用昏钞买粮。张公令拿出库存的钱钞来换回昏钞,又令刻五贯和十贯的两种印贴交
给穷困的人,让他们转卖给兑换昏钞的人。然后携带昏钞去钱库里验证印贴的数目,
就能如数换给他好钱,这样来除掉典守们勾结作弊的行为,而穷人又能得到钱自我养
活。又核实钞库储存还没毁掉的钱币,钞币的文字可以查验出来又可以使用,共有二
十一万七千五百定还多,刻红印在它背面,救济贫乏绝困之家八十缗。命令管库的人
他日看到印记就给兑换,于是民户得到钞票,而且粮物得到继续供应。人们依靠张公
获得再生啊!
张公连续上疏朝廷,请求大批地拨放钱粮和下达缴纳粮食授给官职的命令得到批
准后,又分别命令御史们乘坐驿车,携带檄文到各地去动员富民,输米到陕西论价给
官职;命令医生带上药物分头去治疗病人;又在僧院煮粥给挨饿的贫困人吃;道路上
抛弃的小孩,责承各地富户和里长们按日给他们食物;又开凿大的墓穴聚集病死饿死
者葬埋,亲自写祭文追悼他们,从而荒野之上再也无有暴尸。专门派御史分别视察各
地救荒的官吏,有对救荒松散缓慢的官吏,便于市上鞭挞惩治;遇有大官作阻挠救荒
之事,便上书皇帝把他赶走。百姓中有杀子而供养母亲的,张公为之悲痛大哭,拿自
已一百缗钱给他,对陕西行中书省的官员们说:“我们这些官员在这里任职,忍心看
到这样悲惨情况吗?”因而行中书官员们也各自捐钱,数目与张公一样。张公又出钱
一千五百缗,又拿出御史行台所有的金钱器具,贪脏罚款等钱共四千一百余定,用来
帮助赈济灾荒。从到任之日起,张公就住在行御史台公署里。早晨起来料理救灾之事,
辛勤不懈没片刻空闲。夜晚就在露天地里烧香祈祷,不言不笑,时常哭泣泪下,由此
得病。直至逝世,年方六十岁。在此之前,奉元路鼓楼上的栋梁自动断毁;他在济南
的家里一夜有光出现,如同星星从天而下,家里人不知这是什么预兆?等到讣告来到,
才知是张公去世的日子。不久,张公的灵枢运抵济南。九月初二,孤子张引把张公安
葬在先茔墓地,排在他父亲的墓脚下方。他夫人郭氏,比张公早二年去世,至此合葬
在一块。
张公逝世后,朝廷按他的请求,发出救灾钱钞百万余定,及授给爵禄的钱米,商
贩子的米粮也大量聚集而来。这年大丰收,使难民得以复苏,老百姓象出生的青草一
样有生气,然而张公看不到了。陕西行御史台征询访求舆论,刻石记其功德,列碑于
通衢大道。侍御史郭思贞公为张公撰写碑文。张公正直刚烈大方,光明磊落有大节。
早年就有能写诗的声誉,每写一首,人们就传诵它。好学而不知疲倦,不曾有一天不
读书,大寒大暑也不停止。诗文雅正浑厚,气势饱满辞彩通达,善于委婉曲折地叙事,
说出人所想说的话语。他在家乡陈居时,四面八方求他写铭文、序、记的人接踵而至,
赠送给他钱物概不接受。张公读书务必求实而用于当世。始终认古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深居简出,对细小事务不屑一顾。与他往来的人,都是名士达官。淡泊于世事,从不
急切地求进,因此做礼部掾长达5年之久。做东曹椽时,从不挟持技艺炫耀能为。到
了他当政做官之时,竭力按他所学圣贤之道去行事。勇于为义举之事疾恶如仇,不达
到铲根刮叶的地步绝不停止!
为官30年,未尝不想退居山林,他自己起号叫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
人,可出看出他平素的心愿啦!有一天思念父母,立即辞官而归。和别人谈及间居的
快乐心情,喜悦的颜色洋溢在自己的脸上。爱好推荐和接纳后学的晚辈,称赞他们的
优点好象指出自己亲生孩子的优点一样。年轻学子和后来的学人经张公指点和教授后,
写文章都有法则。张公平时生活节俭淡泊,但周济穷人却一点也不惜财物。当他去陕
西上任,拿出家里的积蓄储存,全都推给长兄的儿子,家里的财物,散发给乡里的穷
人。直到逝世在他言语中也不曾涉及到他做的好事。有的读书人多次碰上没钱办理丧
葬,张公捐钱5000缗帮助他们。创办闵子书院,建造乡贤词堂,他主动拿钱100定为
之倡导。其他施舍大多数类似这样的情况。
他的著述留存的有:《经筵余旨》、《牧民忠告》、《庙堂忠告》、《风宪忠告》、
《卫圣编》,总其名叫《归田类稿》共40卷。他还曾购买义田若干,供给乡里贫穷的
人吃饭穿衣用。还想在云庄建立学校,招收四方愿意读书学习的人,打算去陕西救荒
回来就做这些事。哦,实现不了啦!
张公有2个哥哥,大哥名张英,二哥张塞,都先去世。张公有2个儿子,长子张强,
早有名声,年22岁卒世,是清河郡夫人郭氏所生。次子张引。
铭文如下:
上天降大材,世上屈指可数。降生岂能徒然过,与圣明时代为伍。张公生于盛明
之时,禀受间气之精粹。朴实浑厚而恢廓宏大,高大魁伟犹如天生成。早年喜读古书,
无意惜取仕禄。心情极其美好,常注意(自己)一举一动。暂时试其长处,已据重要地
位,并非荣耀其身,只是取悦父亲。疾恨凶恶似仇敌,义愤见于脸色;遇见善事乐于
去做,勇往直前不遗余力;御史中丞荣达陛,一时众望归张公,弃官而去不上任,荣
衔要职浮云轻。公归济南侍双亲,粮豆饭食也心欢,整理旧书任我读,安然林壑笑开
颜。高卧云庄整八载,朝廷七聘不出官,岂能用显达名声,换取他旷放心情!文宗皇
帝八大统,悯怜灾民苦难重。朝命出官救旱荒,西望长安心凄凉;张公应声去就任,
怜民饥馑多厄运;旱灾如同火水急,张公身心不安息!翻然说要出官去,誓拯灾民出
苦难。亲朋劝勉不出官,救民意愿志不变。祈祷求雨经华山,救民心愿感苍天,虔诚
之心动岳灵,膏泽大雨滂沛生。路遇难民发粮物,救病济伤在路途。掩埋众生尸创坎
墓,没有那件不尽力。上疏朝廷请施恩,用尽官府旧储存,傍及官员私囊出,劝人分
忧都尽力。饥民仍未得满足,张公悲伤何能止;流浪灾民刚安宁,张公卧病不再起。
忠贞之臣身许国,思患虑难已周全;职分当思民忧患,那里顾及(个人)身安全。鞠躬
尽瘁张公殁;名垂青史万古存!皇帝亲自赐碑铭,忠臣仰慕皆称颂!文学侍臣承诏命,
记载事绩扬美名。经历千年和万代,仍有光辉天下行!

章丘县创建鼓楼记
章丘按户口和缴纳赋税的定额是山东的上县,而它山水的明媚秀丽,土地的平坦
肥沃,又是其它县所赶不上的。县城在女郎山南麓,距济南府110里。龙山、顿丘、
长白诸山环绕排列它的左右,流经锦川的绣江、明水的百脉等泉水,回旋流淌它的前
后。田肥土好,桑畦水磨,山水林影,烟柳溪桥,相互照映,好像画在图画上面,富
有观赏价值。县衙所在地全县居中,四乡人来县城都很方便。
县衙前有座作为古建筑遗址的小土丘,地方的习惯传说,认为它是鼓楼旧址,破
败荒废很久了。至元四年,县尹萧允到来,计划加以修造使它面貌一新。建材备齐后,
立即清除它的旧址,面对面筑两个土台子,高度大约有两丈,中间洞通做门,而在台
上盖楼,有四根柱子,并用砖头砌起来以加固楼基。至元五年春动工,到同年六月就
落成。都说这个工程很有意义,不能不写篇创建鼓楼记。
起岩恭思我大元皇朝,太平盛世已长达100年,民人众多,物产丰富。何况章丘
是个大县,民众有富裕的钱财,货物也往这里积聚。防患恶习,警戒民众,让他们严
肃认真地对待听上命而响应,昭示警戒,限制别人进出,没有比让更夫夜间加强巡逻,
去鼓报更再有威力的人。必须置于最清朗高迈的地方,更鼓的声音才能普遍听到,这
样来把法律制度从幽暗中突显出来,让那些犯法作乱人的在夜里也不敢活动,它所连
结与维系的方面是很大的。古之人以更鼓分明窥知该县的县官为好官,绝不是一般的
随随便便的议论了。现在,萧县令能把更鼓分明做为当前最急于要办的事,把这件事
告诉所属官吏,所属官吏就都赞同他的计划;和本县民众商议,民众都乐于出钱财给
以赞助;把工程交给他们就积极地投入工程建设中去。不到半年,高楼在这里矗立,
更鼓与警角声从这里传出,县尹在这里发出政令,县尉在这里办理巡逻报警事务,这
样来使官署得以扩大,让大家能从高处看到和听到,使盗贼知道应当有所收敛停止作
恶,使平民百姓获得安定的生活,大概从此开始了吧?这一切都是应该记述的呀!
若说那独占高峻而明亮之处以显示它的壮丽,据有登高远眺的优越条件可以供人
休闲娱乐,大概不是创建鼓楼的本来意图,因而也不是这篇创建鼓楼记所以要写的缘
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