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节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09&run=13

过年过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最隆重、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进入腊月,家家
户户开始打扫房舍,置办新衣;蒸干粮、作菜肴、办年货,备足节日期间的食物。出
门在外者,节前要赶回家中。临近除夕,家家门口贴春联。旧时过年,贫富悬殊很大,
有“富人过年,穷人过关”之说。
农历腊月三十日(小尽为二十九)为除夕,下午,家家摆好各路神位,放好香炉;
堂屋挂上“老今轴子”,准备敬神祭祖。傍晚,由男主人到村头街口点香,面向祖茔
揖拜,请祖先回家过年,回家后把香供在“老今轴子”前。并在大门前点燃干草,为
各路神灵引路,俗称“照厅”。火灭后,把灰在门前摊成半圆形,防“妖邪”靠近。
放鞭炮,上香供神,全家吃团圆饺子。饭后,不再串门,全家团聚一起“守岁”,许
多人彻夜不眠。建国后,“照厅”、请神渐废。80年代后“守岁”时观看中央电视台
春节晚会,,听新春钟声,迎接春回大地。
正月初一,凌晨早起“午更”穿新衣戴新帽。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赏晚辈“压
岁钱”。供天老爷、玉皇大帝、财神、灶王、井王、树神、磨碾神等,祭祖先放鞭炮。
全家吃素馅饺子,乞盼一年素静、平安。饭后,街坊邻居互相登门拜年。全天尽情玩
笑。这天,不扫地,以图吉利;不打水,以敬“井王爷”;大人小孩自除夕夜起即不
许说不吉利的话。傍晚,“送老祖”后,禁忌解除。建国后,封建迷信活动减少,仍
然盛行放鞭炮、祭祖、全家团聚、邻里互相拜年、祝福。
元宵节正月初五后,各街开始扮玩、踩高跷、抬芯子、玩龙灯。正月十五是元宵
节,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上元夜。因以灯火和民间文艺为主要活动内容,
故又称灯节。家家在庭院、门前挂灯,前一夜(正月十四)挂的叫“麦子灯”,十五晚
上挂“高粱谷子灯”,十六晚上挂“杂粮灯”。哪夜无风雪,就象征哪种作物丰收。
入夜,各户门上张灯结彩,儿童提灯上街,灯火流动,热闹非常。90年代以后,庄内
年轻人结伙在本庄或到明水看大型灯会,有时还燃放焰火。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是青龙节。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便有了“引龙”
的习俗:把草木灰从大门外蜿蜒撒入饭屋里,再绕水缸一周。经过屋门时,用木棒敲
打门枕和门框,边敲边唱:“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运”;“二月二,敲门
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此为“引龙填仓”。另一项活动是“打囤”,用簸箕盛草木
灰,木棒轻敲边沿,灰徐徐落地,撒成圆形(称“囤”)、方形(称“仓”),内放少许
五谷杂粮。“打囤”,先由当家人打,再由新娶的媳妇打。此时常有邻里妇女嬉戏。
按时令二月二处在惊蛰前后,各种毒虫开始活动。为寄托祛虫的心愿,人们用坩子土
炒豆,叫“蝎豆子”;把糕切成菱形片炒,叫“糕棋子”,供大家分食。老人还用木
棍敲房梁避鼠;敲炕沿避蚰蜒等。至今,“蝎豆”、“糕棋”已成为有特色的小食品。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左右是清明节,前两天,给坟头添土;前一天亦称“寒食”,
相传为纪念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介子推而禁火,冷食,晨起在门口插柳枝,以示纪念。
清明日,家家上坟祭祖,阖族齐集祖茔,摆供设祭。煮鸡蛋,全家分食。
建国后,清明节除祭祖上坟外还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平掉坟头后,
祭祖规模渐小。部分村队和企事业单位组织集体旅游。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这天,家家吃粽子,
门上插艾或桃枝,在儿童手腕上绑五色丝线“拴命”,穿绣有“长命百岁”和壁虎、
蟾蜍、蝎子、蜈蚣、蛇五毒的红肚兜,乞盼长命百岁。姑娘们缝制香荷包,内装雄黄、
艾叶,带在身上,驱瘟避邪。今仍保留吃粽子、插艾的习惯。
雨节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传说这天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关老爷磨刀沾水,
天上就会下雨”,故有“大旱三年,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这天往往会遇有雷雨,
若偶不降雨,便会引起民心恐慌,举办祭神祈雨活动。建国后此俗废止。
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是晒衣节。这天,民家晒衣被,官家晒官服,士人晒书籍,
僧人晒经书,据说这天晒过后一年不生虫。吃炒面:把麦粒炒熟磨面,加糖,以水拌
和,捏成面团吃,香甜可口。此俗流传至今。
分龙节农历六月二十是分龙节。相传是龙王爷分配诸龙向人间降落甘霖的日子。
分到“勤快龙”,就会降雨,连阴天;分到“懒龙”,就会大旱。所以,为龙王爷上
供,祈求分派“勤快龙”降雨。建国后,此俗废弃。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白天见不到喜鹊,
都去“搭鹊桥”了。晚上,一街一巷的姑娘相约于院中的瓜棚架下,摆上供桌,每人
献上一二样供品,焚香跪拜,供奉织女。用多种方式卜巧乞巧:盛一碗清水,放在供
桌上,卜巧的姑娘将钢针或谷物刚生出的芽芽放在水面,观看水底的倒影,针影有粗
有细,芽影象花象云,以此判定姑娘是“巧”是“拙”。乞巧:由一位老太太分给每
人一根线,姑娘们借香头的微光,把线穿进自带的针鼻,谁穿针最快谁就乞得巧了。
自感不巧者用荷花、桃、鱼等形状的木模和成面食蒸熟(叫“花花子”),为织女上供,
祈求织女赐巧。传说夜深人静,能看到牛郎、织女两星相会,并能听到他们的“私语”。
所以,姑娘们常守至深夜才散。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冥节,要上坟祭祖。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仲秋节。拜月、祭月、赏月,庄内视为一年中的第二大节。
这天全家团聚。仲秋之夜,月亮刚刚升起时,在院中对月摆设香案,供月饼和西瓜等
圆形水果,还要特意为嫦娥的“兔儿爷”摆上一捆青豆。拜月由妇女进行,老太太祈
求老天保平安,姑娘祈求象嫦娥一样漂亮,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丈夫。拜月后全家围坐
在院中赏月。
庄内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红巾军起义时,首领把写有举义时间的
纸条夹进面饼内送到各家。人们吃月饼时见到纸条,按时举行起义,驱除异族统治者。
后来就有了送月饼、吃月饼的习俗。80年代以后,过仲秋节隆重起来,全家团圆,设
宴赏月,向亲友赠送月饼。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是冥节,要上坟祭祖。旧时,用彩纸剪成衣、
裤、冠、履等,在墓前焚化,称“送寒衣”,建国后取消。上坟祭祖习俗尚存。
冬至大雪后十五天是冬至。民间认为,冬至后阳气上升,春天将至。这天家家吃
饺子,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妙后磨成面制作,内放
花生仁、核桃仁、枣、黄豆、豆腐条、粉条等。还“腊八蒜”,把蒜剥皮在醋中,
醋味酸中带辣,久置不坏,是吃水饺的好佐料。据说凡不在这天,醋中蒜辣味不浓。
此时,天气严冷,“腊七腊八,冻煞叫化”。善人家“舍粥积善”。禁忌烧烤食物。
今仍保留吃腊八粥、腊八蒜的习俗。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辞灶,俗称“过小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
间监管各家善恶的神灵。这天要回天宫禀报,所以家家辞灶。白天要打扫干净房舍,
晚上在灶台上供上粘嘴的糖瓜,烧掉旧灶王,贴上新灶王,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今只留扫舍习惯。
公历节日80年代以后,元旦(阳历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
节也逐步成为传统节日。青年人把未婚妻接来家聚餐,并接收长辈赏给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