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08&run=13

婚嫁庄内把男女婚烟视为人生大事,历来求隆重、热闹、喜庆、吉祥。旧时礼仪
繁琐,忌讳甚多。贫富悬殊很大。建国后,程序删繁就简,并兴起一些新习俗。
建国前,包办婚姻,定亲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男女互不相识。
若男方家贫无力娶妻,到女家作“养老女婿”须更名换姓。女方家贫,未成年时便卖
给婆家作“童养媳”。
订婚,讲究“门当户对”。一般是男家看上某位姑娘,请亲友或媒人到女家提亲,
依据双方条件进行撮合。认为符合意愿,双方先交换“号贴”,写明家长姓名、家庭
情况;再由男女双方“换姻柬”,写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然后,男女两家根据姻
柬提供的属相、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占卜,若互不相克,男方将彩礼、“订婚柬”,
托媒人送到女家。女方若收下婚柬和彩礼,表示同意婚约,同时写好回柬,带上盐、
香、艾香(谐音“缘、相、爱”)捎回男家。按照旧俗,一旦定婚,该女子就是男家的
人了。
属相忌讳:“白马怕青牛,鸡猴不到头,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休,龙兔难为配,
最怕犯猪狗。”
结婚,由男家娶亲,女家发嫁,双方各循礼俗。男家,婚前择定吉日,送娶贴到
女家,定下婚期后,双方准备举行婚礼。男家租赁货、雇吹鼓手、贴喜联、悬灯结彩、
挂喜幛等。女家置办嫁妆,“上头”,接受亲友祝贺。婚礼前两天,将嫁妆送到男家,
称“送缘坊”。娶亲前一天晚上,大伯哥给新人铺床,并在床上躺卧,称“大伯哥压
炕,儿女一帮”。女家,新娘“绞面开脸”,把辫子改为盘髻。备好蒙头红,准备上
轿。
娶亲自凌晨开始,新郎乘轿,吹鼓手奏乐,花灯彩旗一起出动迎亲。来到女家门
前,须吹三遍曲,数次递上“开门礼”,女家才开门迎进。新郎叩见岳父母,新娘吃
上轿水饺,上花轿启程。途中,轿夫故意颤轿,众人喝彩。到男家门口,须等指定的
时辰,放鞭炮,新娘吃“下轿面”,由伴娘搀扶“过门”。家门门楼上事先摆好一对
红纸包砖,上系红筷和制钱。进门后,新郎、新娘到喜堂前“拜天地”、“拜高堂”,
然后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新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拥入洞房,新娘更
衣,上炕坐定。这时,同村的姐妹到洞房里给新娘“送小饭”。中午设宴,请宾朋,
俗称喝喜酒。晚上,新婚夫妇喝“意合酒”,由近族嫂子主持,变着法子让新婚夫妇
做出相亲相爱的举动,增添喜庆。酒后“装枕头”,女主持说着“早生子”、“多得
子”的顺口溜,要新郎新娘随声应唱,周围人哄闹不止。随后便“闹房”、“听房”,
直至深夜。
第二天,女家“二日客”来看新娘;新郎到岳父家认亲,各自摆宴伺候。下午,
家人陪新婚夫妇上祖坟,磕头、供祖。第三天,女家“三日客”来男家请求婆婆允准
新娘回娘家,答应后,新娘可在当天回门。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建国后,实行婚姻自主,取消了“换贴”、“换柬”等礼俗。男女青年,或经人
介绍,或自由恋爱,约定时日,女方到男方家中“见面”,择吉日定婚。定婚时由男
方设宴款待女方家人,照定婚像,赠女方衣物和“见面礼”(现金)。定婚后,男女双
方“走开”,每逢重要节日,男请女来家过节。结婚前,到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
择日举行婚礼。结婚时不坐花轿,50~60年代用手推车、自行车迎亲,70年代后用拖
拉机、汽车迎亲,90年代一律用轿车、面包车迎亲。礼仪简化,嫁妆、宴席规格明显
提高。嫁妆多为彩电、冰箱、摩托轻骑、成套家具、高档衣物等。1996年,男方向女
方支付彩礼一般在5000~10000元。寡妇改嫁、男到女家落户、老年再婚的等增多。
70年代,三村、四村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受到众人好评。
生育妇女怀孕,称“重身”、“有喜”,禁忌参加婚礼、丧仪、祭礼等。
婴儿降生,称“添喜”。生前,孕妇娘家要为婴儿备好衣物,选购好金锁、银锁
送至婆家。旧时,由于民间卫生条件差,妇女生产常遇危险,故有“孩子生日娘苦日”
之说。婴儿出生后,门口挂红布条避“邪”,并召告众人。婆家要派人到产妇娘家道
喜。娘家用红箢子盛染红的鸡蛋让道喜人捎回。路遇青年人要抢吃红皮鸡蛋,以示众
人欢喜,保婴儿健康。
分娩后,产妇日内不下炕,一月内不出屋门,称“坐月子”。陌生人、戴孝人均
不能入内,以免“冲喜”;产妇不能洗头、洗脚等。
产后6日, 亲朋邻里携带鸡蛋、挂面登门贺喜,产妇娘家还要将盛满肉、米、面
等的食盒抬到婆家,称之为“送粥米”。这天,孕妇公婆要设宴招待来客,回赠熟鸡
蛋。今仍保留送“粥米”风俗,为利于产妇恢复健康,多在9日或12日举行。
婴儿降生至一个月, 禁忌解除。产妇带婴儿回娘家“住满月”,一般为3天。这
天第一次为婴儿“绞发” ,额顶留一片“聪明发”,脑后留一绺“八十毛”。降生1
00天,婆家、娘家要为婴儿“过百日”:“姑作裤,姨作袄,妗子做鞋‘跑’不了”。
并由姑、姨为婴儿穿在身上。姥娘的礼物是“百家衣”和“长命锁”。“百家衣”是
用各种颜色的布头连缀做成。 布头敛自街邻诸家, 户数越多越好。“长命锁”上刻
“长命百岁” , 挂在婴儿脖子上。建国后,时兴为婴儿照“百日像”,留作纪念。
“百家衣”、“长命锁”渐废。
婴儿出生11个月,提前过“抢生日”。亲戚朋友前来祝贺,主人设宴款待。这天,
在婴儿床前摆上经书、印章、笔墨纸砚、算盘、首饰、玩具等,女孩还要放上剪刀、
尺子,在众人围观下,让婴儿去抓,称“抓周”。根据婴儿抓到的物件,预测未来,
说些吉祥话。这种风俗在建国后逐步淡化。
丧葬建国前,庄内重厚葬。有钱人家修坟、做棺,行大礼仪;一般人家也尽力而
行,常有人为办丧事债台高筑。为此在儿女大事完成后,当家人便安排“后事”。做
寿器(棺材)、寿衣,看风水,修寿坟。坟穴有并列的两个墓室,中间一道“神路”,
供夫妇合葬。寿器漆黑色或枣红色,棺头刻“福”字或“寿”字。寿衣要衣帽鞋袜被
褥一应俱全。
人将死,亲属用线吊一铜钱放入其口中。死后,为死者浴身,穿寿衣。男剃头修
须;女梳妆、带好首饰。将遗体移向堂屋门口的灵床上“停灵”。移体时,将一根秫
秸顶住房梁, 在过梁时砍断, 表示死者无任何“负担”了。灵床前摆放谷草捆成的
“迎身草”,安放供桌、牌位,点长明灯,摆“倒头饭”及其他供品。孝子穿白孝服:
“亲生儿女持重服,侄男侄女持半服,孙子孙女花花服”。孝子到邻里各户跪门磕头,
以求众人助丧。大门上贴白纸条“封门”,挂“倒头纸”,以示悲哀。主事人领孝子
“烧歇仙”,长子为亡者指路,到村头土地庙“送浆水”,孝子持丧贴,分头到亲戚
朋友家报丧。
丧期一般是3日、 5日,富人家7~15日,乃至月余。治丧设总理、礼相、历房、
大执宾(司仪)等。总理总揽“丧局”,大执事组织孝子守灵,主持街坊亲朋参拜吊唁。
将遗体移入棺内,称“入殓”。如果死者是女的,须等娘家人来看过,问明死因,满
意后方可入殓。入殓前,守孝者要先打发亡人“上路”,然后围在灵前大哭。哭毕,
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将尸体放入棺内,棺盖虚掩,以备亲朋瞻仰遗容。
丧期最后一天上午“打神食”,接受亲友对亡者的最后参拜。参拜者行三拜九叩
大礼, 孝子跪伏左侧, 叩头谢礼。参拜后,亲朋各自把“神食”抬往出殡所经之路
“打路祭”,大闺女摆“顶灵祭”、姥娘家在最后摆“方祭”。
“打神食”时,寿坟已打开。天过午时出殡。孝女在院里“收头”,媳妇面向屋
门,闺女面向大门。送最后一遍浆水后封棺。架子头手拿菜刀和净面用过的碗,高喊
“前后啊”,把碗打碎,棺材抬起。男孝子手执“哀杖”在棺前引灵,女孝子尾随棺
后,嚎哭着簇拥棺灵出门。这时,由一女助忙者把盛有豆腐、白菜的筚子从棺材上方
由门口传递到家中,放在堂屋停灵处,叫“迎灵豆腐”。另一女拿竹耙子在棺后向家
“搂财”。
棺材放在街口架子上,放上彩罩,摆好仪仗。“开路鬼”、“山道神”在前,锣、
旗、幡、吹手和各式纸扎依次随后,最后是棺木。男孝子在棺前朝棺匍地,女孝子在
棺后。随着总理发令“开丧”,棺木抬起,长子手执“招魂幡”,把棺前置放的小瓦
用力摔碎。乐队齐奏,孝子举哀,送葬队伍启动。途中,每经一处“路祭”,都要停
棺谢客。遇路口、河桥或转弯处,女孝子撒“买路钱”。出庄后,孝子不再倒行,棺
木抬至墓前放定。
坟前摆上供品,再行祭奠。孝眷用衣袖拂扫棺木,以示诀别。棺材放进墓穴,盖
上棚石、埋土,堆成坟头。在坟前将供品、纸扎烧化。孝子向坟叩头后返回。回至家
门口,在放有铜钱的水盆里沾沾手,进堂屋吃“迎灵豆腐”,礼毕。
葬后三日“圆坟”,植“晃钱树”。“三七”、“五七”、“百日”、“周年”、
“三年” 等日子和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坟祭扫。3年内,丧主家春节不
贴春联,不放爆竹,年初一不出太阳不开门。遇有不可推迟的婚日,贴蓝色对联。
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提倡丧事从简。土地庙拆除,繁琐丧葬习俗废止。70年
代,平掉坟头,推行火葬,骨灰盒存入骨灰堂;80年代后骨灰盒深埋。丧礼在1~3日
内办完。 多以黑纱、 花圈送葬,费用减少。近年旧丧习俗虽有所抬头,但未见有出
“大丧”的现象发生。
祝寿建国前,年过50的老人开始接受晚辈祝寿。寿礼有寿面、寿桃、酒、肉、鱼
类及点心,果品等。富人家高朋满座,家宴祝贺;贫穷人家无力操办,全家人吃顿水
饺,接受子女祝福。60岁为大寿,有谚语说:“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块肉”,出嫁的
闺女要送一刀猪肉,祝老人健康长寿。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老人祝寿愈
来愈普遍。80年代后,多数子女欢迎亲戚朋友为老人祝寿。礼品档次提高,家宴规模
扩大。
温锅乔迁新居后,择日“温锅”,接受亲友祝贺。前来祝贺的人带装满豆芽、豆
腐、白菜、发面、粘糕等的箢子。豆芽表示“生长”,豆腐表示“多福”,发面表示
“发家”,白菜表示“百财”,粘糕表示“步步登高”。主人设宴款待。建国后温锅
习俗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