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衣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04&run=13

衣着庄内着衣讲究结实、耐穿、美观、大方。建国前,一般人家自织土布 (又称
粗布) 作衣料,富人及在外经商者讲究穿“洋布”、绸缎、麻织品等。建国后,50年
代衣料以平面细布为主。60年代,流行卡叽布、华达呢。70年代,各种化纤色布逐步
代替棉布。 80年代后期,毛呢衣料渐多。颜色以灰、蓝、黑居多,阴丹士林色在50-
60年代广为流行。“文化大革命”中流行草绿色。化纤布料花色丰富多彩。进入90年
代,衣料年年都有流行色,风格迥异。
女装建国前,一般妇女穿自做的粗布大襟袄、大襟褂、大裆裤,无内衣、内裤保
暖,扎腿带。建国后,逐步穿着平面布对襟褂、制服裤。至60年代,在中青年中,开
始在冬季穿棉衣外罩、斜纹布制服外衣,内有衬衣、衬裤。春秋季穿绒衣,衬内衣,
罩外衣,冬季外加短棉大衣。80年代,青少年女子在夏季穿的确良布各式裙装,后逐
步扩展到中老年妇女。之后,衣着质地逐步提高,夏天穿化纤布连衣裙,春秋季以毛
衣、毛裤、羊毛衫代替绒衣、绒裤,外着风衣;冬季外穿呢子大衣、面包服等,青少
年多数人不再穿棉衣、棉裤。
男装建国前,一般男子穿粗布对襟褂,大裆裤,夏季穿褂衩、裤衩。冬季穿对襟
袄,接腰棉裤;有的穿棉袍,布带束腰,劳作时穿衩裤,多用扎腿带系腿。富人穿皮
袄、长袍,外罩马褂。儿童下身穿背带开裆裤,上身穿“囤子” (一种无袖棉衣。上
系带或扣子,能与棉裤相接连。) 。60年代,中青年穿斜纹布学生装、国防服,壮年
穿中山装; 冬季外着棉大衣。80年代以后,夏季多穿花衬衫、T恤衫、化纤或呢绒、
真丝直筒裤。春秋穿茄克衫、牛仔裤,外套风衣。冬季,靠身穿保暖绒衣、绒裤,套
毛衣、毛裤,外着西装、中山装,套呢料、毛料大衣或面包服、皮茄克等。
帽子建国前,春秋一般男子戴平面布瓜皮帽,冬季戴棉帽,手艺人戴毡帽头,富
人、商贾戴礼帽,儿童戴“马虎帽”。妇女,一般用自织印花布裁制包头巾,老年人
戴用布缝制的半圆形帽箍(自额上方围于脑后)和绒帽。
建国后,男子春秋一般戴斜纹布解放帽,冬天戴“三大扇”棉帽或皮、绒帽。女
子围机织布头巾。“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男女青年中流行黄军帽。70年代,男子戴
毛、呢料鸭舌帽。80年代以后,中老年男性戴“博士帽”及各式绒线帽。妇女,中青
年围各式头巾,老年戴毛线编织的各式便帽。90年代,青少年女子喜戴各种饰帽、贝
富帽等。
田间劳作,50年代以前男女戴高粱秸皮编织的草帽,防晒、防雨。60年代后,戴
用麦秆编织的大圆帽。80年代以后,男女青年下地戴“太阳帽”。
鞋袜建国前,男子穿圆口布鞋,冬季穿棉布鞋、布袜。富人穿机织线袜。女子穿
尖口布鞋,用长条布裹脚;富人穿缎面绣花鞋,穿“洋线”袜。男女鞋均以手工制作。
鞋底用旧布层层粘连,先作成“袼褙”,然后数层相叠,用麻线密密纳实,俗称“千
层底”。建国后,男子穿五眼系带布鞋、球鞋、解放鞋等,冬穿线袜。女性穿五眼鞋、
方口襻带布鞋,穿线袜。自60年代后期,告别了“千层底”,男、女均穿松紧口塑料
底布鞋。70年代,夏天穿塑料凉鞋,穿尼龙袜。冬季穿系带或圆口棉鞋。自80年代后,
穿皮鞋、球鞋、旅游鞋等,有单有棉。凉鞋有皮鞋、泡沫塑料鞋等。青年女子喜穿高
跟鞋,夏穿锦纶丝高筒袜。室内穿拖鞋。冬季,儿童穿毛线袜。
饮食建国前,主食难饱,副食极缺。自60年代后,主食、副食逐渐丰富,主、副
食结构得到改善,饮食开始讲究营养。
主食建国前,庄内以玉米、高粱、谷子、地瓜为主粮,配食大豆、绿豆等小杂粮。
小麦只在节庆或待客时食用。在青黄不接时,常以野菜、草籽充饥。建国初,小麦产
量虽有增加,但仍以玉米、地瓜为主。70年代以后,小麦成为主粮,玉米及其它杂粮
相辅。
60年代以前,以煎饼、窝窝头、饼子为主食。
煎饼,常年食用,用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碾成糁子,浸泡后在水磨上磨成
“沫子” ,再在铁鏊子上摊刮而成。可用一种粮食做,也可2种粮食混做。70年代,
小麦成为主粮后,煎饼仍为各家常备主食。80年代后,因煎饼制做程序繁多,多数农
户无暇自做,煎饼渐成经营食品。
窝窝头、饼子,在白面作主粮后,一般食用很少。
用小麦制作的主食,以馍馍为主,间食水饺、面条、饼类。水饺仍是节庆和待客
之物。饼有单饼、发面饼、油饼、菜饼、锅饼等。除小麦外,庄内兼食玉米、大米、
小米、豆类等粗粮。
副食庄内惯用的副食多为蔬菜、肉类、蛋类、豆制品、果品等。
咸菜是旧时一般人家常年的佐餐副食。每年秋后,家家用大缸制咸菜,备足一
年的食用。制蔬菜主要有水萝卜、胡萝卜等,平时,还根据蔬菜季节,临时用香
椿、豆角、大蒜等。自70年代后,咸菜品种增多。进入80年代副食丰富,农户从集市
选购酱制咸菜,调剂食用。
鲜菜建国前,一般人家以粗菜为主,且食用很少。许多人家成月不动菜锅。蔬菜
品种春季有菠菜、苔菜、小白菜等;夏季有芹菜、豆角、茄子、方瓜等;秋冬季主要
是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及土豆。自80年代,商品供应丰富,蔬菜品种多样,四季皆
有新鲜蔬菜,消费量增大,尤其细菜消费增多。
肉类庄内以食用猪肉为主,其次有牛肉、羊肉、兔肉和鸡、鱼等,50年代以前,
一般人家食用量很少,数月难得买一次鱼、肉,即使在春节,也只能买三五斤。60~
70年代,按计划供应量购买。80年代后,市场供应丰富,肉类食用量大增,家庭待客
或节庆日,猪肉、牛肉、鸡、鱼每家必备。每年春节,每户购买鱼肉平均在30市斤以
上。
蛋类庄内以食鸡蛋为主,其次是鹅蛋、鸭蛋。鸡蛋视为滋补食品,或浸服、或蒸
煮;做菜肴有炒、有煎。70年代以前,多是自养母鸡下蛋食用。谷雨时节蛋,供麦
季大忙时调剂饭食。80年代后,多数农户不再靠自己养鸡吃蛋,多在市场购买,食用
量增加。90年代以来,儿童和中老年人多用蛋类做早餐。鸡蛋成为常年必备的副食品。
豆制品有豆腐、豆芽、豆腐皮等。建国前,豆腐、豆芽只是在节庆时自做,平时
一般人家食用很少。至70年代,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做豆腐、生豆芽,以备足“年菜”。
80年代以后,豆腐、豆芽成为最普通的家常菜。
果品70年代以前,庄内一般农户只在夏、秋季买一点杏、桃、西瓜、甜瓜、柿子、
枣、山楂等供老人、孩子吃。60年代,苹果上市渐多。80年代,南方水果香蕉、桔子、
菠萝等,在庄内普遍食用。
佐料庄内口味以咸为主,稍喜酸、辣。常用佐料有油、盐、酱油、食醋、香油、
麻汁、 花椒、胡椒、芥末等调味品。建国前,以豆油、棉籽油为主要食用油;50~6
0年代, 以食猪油为主;80年代后,动物油比例开始下降,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植物油渐多,烹调趋向清淡。随着副食日渐丰富,味精、南酒等调味品普遍用于家庭
烹饪。
汤糊肚用玉米面或小米面熬制而成,也可放菜做菜糊,放豆做豆糊,家家每日必
用。旧时缺粮,往往以糊肚代替主食。
饭汤夏季和劳作时常用。放少量小米,熬成黄色米汤,有降温、败火之功效,故
被誉称庄稼人的“黄金汤”。迄今各家常用。
茶水旧时庄内以茶待客,如今茶水成为家常饮料。有些家庭在夏季吃饭也饮用茶
水。
茶汤庄内习惯在腊月里喝茶汤。将小米炒熟后磨成面,以开水冲熬而成,有的还
加配粉条、黄豆、豆腐丝等。
麦仁汤将小麦脱皮后熬煮成汤,类似米汤,夏日供餐时饮用。
豆汤放少量绿豆或红豆熬成,呈褐红色的汤,夏日劳作时供田间饮用,也作餐饮。
另外,吃水饺时,喝饺子汤;吃面条时,喝面食汤。讲究“原汤化原食”,并作
为养生之道。
家庭宴席家庭宴席,一般分大席和行席两种。招待贵客或家庭团聚、结婚定亲、
节日喜庆用大席。制式多种多样,但以“四四到底”式最多。即客人入座,先上盛有
烟、糖、瓜子、点心的4个压桌碟,然后上4碟、4盅、4大件或4冷、4热、4汤、4件。
其中“件”必须有整鸡、整鱼、全肘或碎肘、清氽丸子等,否则不称其为大席。行席
则比较简便,用于招待一般客人。常见的有8个盘和8盘2汤等。
庄户小吃本庄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受各地不同内容、形
式的饮食文化影响形成极富特色的本地饮食习惯,而尤以多种多样的风味小吃最佳。
单饼卷鸡蛋单饼是夏秋两季农家主食之一。以白面和好后,擀成直径30公分左右
的薄饼, 滚放在铁鏊上,用麦秸、高粱秸或玉米秸燃火烙。火用文火,烙约5分钟。
其间用竹皮不停地翻、转,以求火匀,不焦。烙好的饼呈微黄色,叠放在用高粱秆儿
串制成的盖垫子上5分钟,卷上熟鸡蛋或咸鸡蛋即可食。饼香四溢,蛋黄流油。
油饼沾大蒜油饼烙好后切成对角块,大蒜酱加酱油、醋、香油调好,放在碟中。
将饼抹上蒜酱卷起来吃,又香又辣。若配以绿豆汤,更具风味。
煎饼卷小葱小葱指麦后培葱用的葱秧,也叫小火葱。剥皮洗净后放于盘内,另一
盘内置面酱。将沾上酱的葱顺放在煎饼上卷起,大口吃大口嚼,别有一番味道。
渣豆腐也叫小豆腐,分干黄和湿黄两种做法。干黄渣豆腐用石磨干磨豆糁,多以
胡罗卜苗、罗卜缨等配之,特点是糁粒较粗,有嚼头。湿黄渣豆腐多以小白菜配之,
汤多味鲜,又吃又喝。若用苦菜根、青青菜、鸽鸽丁、棉花种等做成湿黄渣豆腐更为
上品。
拉子用细玉米面掺榆叶、灰菜叶等,放笼内蒸30分钟,掀盖凉干后吃,既是菜,
又是饭。
半渣子将扫帚菜、杨树虻子等放在开水中氽10分钟,取出放于凉水中浸泡片刻,
捞在纱布上包起,放于水磨两起之间,将水压出,切成段放在盆内,配以蒜汁、醋、
盐等凉吃,或趁热放上芝麻盐热吃。
捻转取颗粒饱满的八成熟麦穗三把,放入锅内煮熟凉干,用手搓去麦糠,拨净。
用水磨子磨成筷子粗细的圆条。可配酱油、香油、醋、蒜酱凉调吃;也可以葱、姜炝
锅,放水,开锅后下锅吃。特点是清香、有咬劲。
活络活络是本庄及附近地区极有特色的小吃。其主要制作原料是地瓜面。面和好,
放在特制的擦床上,擦床两端横担在锅沿上,锅内水沸。一只手用力压面团,圆形条
状的活络条直接落入锅内,煮熟后可捞在凉水中,凉透以后盛在碗内,配以各色佐料
吃,也可以先葱姜炝锅,直接入锅热吃。
榆面汤将榆树皮内层剥下晒干,在石碾上反复碾压,罗出榆皮面,掺少量白面或
地瓜面擀成面条,下锅热吃。榆香味浓,滑而不腻,口感好。
韭菜饼两张单饼中间夹馅,馅用韭菜、虾皮、鸡蛋配以食油、盐、花椒面等,调
好。 饼四周压粘,放在铁鏊上烙5分钟,切成四块对角,一块一块卷起吃。若就几瓣
鲜蒜吃,则味道更美。
油煎饼做法类似韭菜饼,只不过用以夹菜的是玉米煎饼。而且烙时,鏊上要滴少
许花生油,边烙还要将煎饼折成长方形。特点是外焦里嫩,香脆可口。
菜煎饼菜煎饼是本庄人食用煎饼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采用酸沫摊的煎饼。做法
是将香椿芽咸菜切成末,掺在沫子里摊成煎饼吃。这种吃法既有咸味,又有酸头,不
用吃菜。
榆钱窝头采摘鲜嫩的榆钱,洗净,掺玉米面蒸成窝头。味微甜,松软可口。
头儿这是一种做法最简单的面食。先炝锅放水,配以酱油、精盐、豆腐丁、
青菜叶等。待水开时,将白面和成糊状,用筷子在和面用的碗沿上拨面块块直接入锅,
煮10分钟即熟。若在锅里打上荷包蛋则更加味美。有时和的面很硬,拨出的面块块呈
长条状,有似山西刀削面。
仁性菜热面条是一种炎热的夏季庄人爱吃的面食。采仁性菜嫩叶,洗净切碎置于
开水锅内,再放盐、姜末。然后下入面条,煮熟后趁热吃,味道独特。但要特别注意
的是不能用食油炝锅,否则其味不正。
方瓜疙瘩面是一种热做凉吃的面食。方瓜切成寸方放入锅内煮一会儿,然后干面
和成糊状拨拉进锅内。待方瓜块与面疙瘩掺匀煮熟后将锅端离炉火,等凉透后再吃。
甜淡相宜,瓜味鲜美。
合菜主要原料有菠菜、粉条、胡罗卜,配以大蒜酱、麻汁、醋、香油、芥末等。
先将菠菜洗净,开水氽一下捞出挤净水分,切成段,粉条煮透断开,胡罗卜用擦床擦
成丝也氽煮挤干。然后放一大盘内加上配料掺匀即可食。要“酸酸的、辣辣的,麻汁
大大的”。
酥菜是一种冬令小吃。主要原料是白菜、藕、豆腐、猪肉、猪蹄、猪油、芫荽、
海带、葱段、姜片、盐、白糖、料酒、酱油、醋、花椒、大料包等。菜洗净,海带水
发,依次排列在大锅内。锅底放秫秸秆,以防焦糊。将配料一层层匀撒,猪油一层层
抹好,盖锅,急火烧开;慢火煮2小时即可食。
虾酱咕嘟豆腐炝锅放水烧开,豆腐切成二分块,煮透后放虾酱,然后慢火烧30分
钟,再放菠菜叶少许。特点是海味浓,腥香可口。
干豆辣椒酱黄豆粒少许锅内崩干,大葱段炉上烧焦,干辣椒烧焦,放在蒜臼内砸
烂、掺入姜末,放盐、酱油、香油、醋拌匀即可食。辛辣酸甜,开胃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