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群众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201&run=13

庄内经常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有摔跤、荡秋千、放风筝、游泳、球类、田径、
武术及气功等。
摔跤建国前后摔跤在庄内盛行。本庄人摔跤无规范的程式。俗称“拔轱轳”,男
子、特别是青少年喜爱这种运动形式。田间、地头、场园、空地,三五成群比试高低。
两人交手,其他人围观,呐喊助威。参赛者常用架势有“扎黄瓜架”、“老虎掏裆”、
抱死猪”、“背布袋”及拉、推、压、诓、加别腿等。以将对方摔倒在地或压在下面
为胜。
荡秋千也叫“搭秋千”,多是女青年喜欢参加的运动,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开展,
清明节当天结束。因而庄内有荡秋千“悠前不悠后,悠后长尾巴”一说。实际上是清
明节后进入春耕和农田管理忙季,青年人要放弃玩耍,下地耕种。
搭造秋千十分讲究,一般分悠秋千与转秋千两种。场地多选择在场园、街头,也
有的热心者把秋千搭在自家的院内。清明将至,年轻媳妇和姑娘们更冬衣,换春装,
插红戴绿,成群结伙去荡秋千。悠秋千,有单人荡、双人荡、站荡、坐荡等形式。双
人荡秋千,有二人双立,一立一坐、一趋一带。站立者,两手抓绳,两足稳立踏板,
借用贯力,弓腿蹬板,双手开绳,秋千越荡越高,技艺高者可与横梁平。悠来荡去,
习风吹拂,如大雁飞舞,引起围观者喝彩叫好。有的男子也加入其中,与女青年一比
高低。转秋千,以粗壮质坚的木柱为轴,轴顶安设车轮并设横梁一根。横梁两端各拴
挂一付秋千,由两人各坐一边,在旁的相助者拨动横梁旋转,愈转愈快。坐在两端秋
千上的两人像大雁飞旋追逐。此项运动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放风筝是庄内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到清明节前后,巴漏河滩及庄周
闲坡地上,聚集着一群群放风筝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也陪孩子们一起放飞。此时,风
和日丽,天高云淡。风筝在天空翱翔,引来众人观赏。风筝形状有八角、蝴蝶、双鱼、
老鹰、蜈蚣等,绘有鲜艳的图案,色彩纷呈。有的风筝上还伴有哨音,如鸟飞鸣。放
飞者以木拐拽长线牵引,或尽力放高至“稳风区”,让风筝在高空静飘;或牵风筝奔
跑,比试毅力和体力。大家交流切磋技艺,至傍晚尽兴而归。至70年代后,放风筝活
动渐少。
田径1948年完全小学复课后,在校园内自制沙坑,开展跳高、跳远活动。每天早
晨,由教师带队到南门外河滩跑步。50年代初,小学校在北老墓田沟开辟操场,自做
简易设备,学生上体育课或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田径项目锻炼。自1963年起,相公庄
小学及后来的联中学生每年举行1~2次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赛跑、跳高、跳远、拔河
等。
游泳建国前后,东巴漏河流水清澈。水流至南围墙根、石灰堰、南天门、龙湾头
等处,因受地形影响而成水湾,深可没人,是庄内青少年的自然游泳场所。每逢夏季,
河湾满人,即使讯期也有人敢于下水弄潮。许多人练成凫水、踩水、跳水、潜水本领。
他们常在河湾中比试水性,但多是无组织的自发活动。60年代后,由于上游水库拦截,
水流渐小,加之工业废水污染,庄内丢失天然游泳场所,活动停止。
球类庄内球类运动,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等项目。
篮球早在30年代本庄小学校就在当铺街官家胡同设有篮球场。1936年球场移至大
南门外西面的河滩地上。学校师生和青少年常参加活动。1937年隆冬,小学师生正在
打篮球,日本侵略军飞机狂轰滥炸,数名村民受害。此后篮球运动中断。1949年山东
省荣军教养院驻庄后,在原东当铺内,平废虚,建操场,自制球板,恢复篮球场。小
学师生常与荣军教养院职工、学员开展友谊比赛。50年代后球场先后迁至王家老墓田
和半壁街中段路北的供销合作社院内,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多。70年代,向阳、东风、
卫东等生产大队,相继建篮球场,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活动。东风生产大队篮
球队还多次参加人民公社组织的篮球比赛。篮球运动逐步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普及到
村民中。
乒乓球60年代,国家乒乓球队荣获世界冠军之后,庄内青少年倍受鼓舞,一时形
成“乒乓球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安设球台,在学生、职工中,许多人
自备球拍,课后、工余争相挥拍上阵。有的青少年在家中庭院内自造球台,以砖坯代
网,练球、比赛。之后,“乒乓球热”逐渐降温。
武术庄内武术活动历史上曾十分活跃。明清时期,武术爱好者代不乏人。刀术、
棍术、散打、骑马、射箭均有擅长者。原小东门外的“马道地”是旧时庄民武术操练
场所。民国以后武术失传。
70年代以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锻炼身体,增加生活乐趣,又有武术、
太极拳等项活动开展。1974年,太平街宋士杰在庄西喂牛期间,应青少年要求,教习
武术,以刀术、散打为主,先后有10多人参加训练。70年代后期,部分中老年人和退
休人员在东巴漏河岸学练太极拳,龙湾头一带参加活动者,多时每日达30余人。有的
老年妇女也走出家门,练气功健身。